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进 《河北学刊》2023,(3):9-14
中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近代中国历经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而奋起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青春之中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在历史中国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上,开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新纪元,开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国家不断富强,人民更加幸福。中华文明绵延发展,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与不竭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于是,走进中国、了解中国、认识和传播中国,业已在世界范围内日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学术风气,中国学也成为一种国际“显学”,并促使其由过去“他塑”的“汉学”“海外中国学”“国外中国学”发展而为“自塑”“他塑”交流互鉴的“世界中国学”,特别是观照历史、观照时代,呼唤构建“新时代中国学”,推动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国史研究特别是国史哲学,赋予新时代中国学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自主知识体系。发展新时代中国学,就是要在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历史中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同时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  相似文献   

2.
3.
4.
深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需要聚焦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命题。此命题具有丰富的理论逻辑内涵。辩证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需要深入把握五个重要方面:一是要考察此命题的提出过程,二是要在民族复兴语境中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逻辑,三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认识民族复兴逻辑,四是要辨析现代化逻辑和民族复兴逻辑的关系,五是要认识民族复兴逻辑展开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5.
俞祖华  王疆辉 《东岳论丛》2024,(1):12-25+191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分别从中国现代化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视角提出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均生成于改革开放初期。两大话语有“分”,有着相对独立的酝酿、生成、建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后大致呈现为出场——退场——重启的脉络,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已到了40余年后的中共二十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语词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现报章后,很快即被写入十三大报告,并一路攀升为高频使用的热门词。又有“合”,体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与实现伟大梦想“关键在党”表述上的“四个耦合”。有必要在整合以往现代化话语(“工业化、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民族复兴话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基础上,建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6.
连通  刘会强 《南方论刊》2023,(1):14-16+19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革命、建设、改革中实践创新得出的重要成果。在历史逻辑方面,我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百年求索,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基本内涵方面,党带领人民推进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协同发展,坚持文明发展整体性的同时也注重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在现实要求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需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7.
群学是中国古典社会学。群学思想理论是对中国历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成世界最大族群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引。群学中的社会和合、族群平安、义利兼顾、礼法互补、群己互融、家国递进、天下一家思想,不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将为处于全球化困境的世界提供丰富思想营养与学理启示。  相似文献   

8.
李冉 《社会科学》2023,(4):5-12
党的二十大将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一体谋划、一体部署,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历史进程走向了“合流”之势。走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事关党的事业、民族事业、国家事业的前途命运。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深入把握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与战略布局、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争取实现伟大复兴的实践对中国社会学给予了三大主题引领:一是自强,救亡图强的民族抗争,促使中国社会学从逆境求生中寻求学术自强;二是自觉,发展道路的曲折探索,促生中国社会学在思想交流碰撞中走向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三是自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巨大成功,中国社会学也迎来在古今贯通和中西会通基础上的学科自信。中国社会学以往既坎坷曲折又波澜壮阔的学科历程启示我们,在新时代,欲要崛起于世界学术之林,中国社会学必须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所引领的主题,回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出的时代之问,在总结丰富的民族复兴实践经验基础上,大胆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社会学。  相似文献   

10.
11.
近代 ,中华民族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开拓了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泽民同志发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极强的号召力 ,必将进一步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新时代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任务。从话语价值的维度来说,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有利于驳斥西方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诘难提供话语支持,为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良形象提供话语助力,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话语援助。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价值强调了举旗定向功能。从话语历史的维度来说,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等不同历史阶段的语境,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历史彰显了基因凝定功能。从话语实践的维度来说,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凸显摸着石头过河的群众实践和顶层设计的政党实践的有效互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实践体现了换羽新生功能。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三重维度构建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话语自信,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时代,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融为一体的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建构遵循着自身的理论逻辑:其逻辑前提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其逻辑起点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转化为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治理,其逻辑体系是由根本主题、实践指向、价值取向、基本面向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构的理论逻辑,对于深刻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制度建设的原创性贡献,对于完整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全面优势,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了国际关系学"三大理论"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推进我国国际关系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建议,结合欧洲研究中出现的新命题、新方法和新特点,总结出可资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借鉴的三点启示:沟通分析层次,整合研究范式和加强实证研究,并结合欧盟合法性和治理研究、欧盟对外援助政策和欧洲认同等具体案例,对以上三点进行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大论断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纳入我们党领导的社会革命谱系,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深刻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革命的本质。科学梳理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刻回答新时代"革命是什么""革命从何而来""如何革命"的问题,对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郁龙余 《学术研究》2000,(1):120-123
印度的中国学研究始于近代。《辛格日记》(《在中国的十三个月》)是早期印度人对中国的宝贵记录。中国学在印度的真正兴起,应归功于诗哲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成立,对印度中国学研究贡献巨大。中国学在印度的发展,得到许多著名人士的支持,如印度的甘地(M·K·Gandhi)、尼赫鲁(S·Nehru)及中国的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戴季陶诸公。随着中国学在印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中国学家和优秀学术成果。而谭云山和师觉月(P·C·Bagchi)则用力最勤、成果最著。当代,印度中国学研究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8.
乔荣生  卢一丹 《河北学刊》2020,40(6):193-199
"中国梦"自2012年提出以来,国外存在一些不同的理解和声音,其中有代表性的否定性观点认为,"中国梦"是一个"空想的梦""空洞的梦"和已经"过时的梦",这个梦不可能实现,即使实现了,也是一个回归"封建帝国的梦"和追求"世界霸权的梦"。近几年来,习近平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历史、中国态度、中国实践、中国力量、历史背景、现实基础和发展前景等多维度、多视角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蕴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阐释,对于回应国外不同的理解和声音以及深刻理解与全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人才的重视,既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得出的重要经验,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我们提出的时代化要求。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全球现代化的发展共性中,更加侧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致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既是我国人才工作应对新的局势变化所作的自我调整,也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指导我国人才建设做出的实践变革。新时代人才理论的立场宗旨: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理析。理论架构: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才理论的价值与逻辑进路。未来指向: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才理论发展的三维向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人才工作发表多次重要讲话,并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新观点、新论断。人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应时代之变做出的调整,人才竞争新优势也将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建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完全摆脱研究领域的影响,未能从人才培养、学科知识体系建设、推进边疆问题研究等角度思考一级、二级学科规划,特别是回避了与现有学科体系对接的问题。从边疆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看,边疆研究要完成对边疆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记录与认知,在此基础上,开展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的边疆问题研究,要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的综合利用。由此再与现有学科体系对接,则中国边疆学应为交叉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其下再设中国边疆历史学、中国边疆社会学、中国边疆政治学、中国边疆经济学等二级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