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李大钊对历史学几个相关概念的马克思主义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历史学的几个相关概念进行的马克思主义诠释 ,是李大钊创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重要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李大钊对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等概念进行了科学的诠释 ,为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体系做了基础性的工作。通过研究李大钊对有关历史学概念的诠释 ,能够为进一步系统地研究李大钊的史学理论体系 ,提供认知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合和历史哲学是人的智慧创造,无人的智慧创造,就无人类历史,亦无和合历史哲学。和合生存历史世界(情的历史世界)说到底是人的生存历史世界,有人的生存,才有生存历史世界的生态、形态和情态历史学。因此,和合历史哲学应定位在和合生存世界。然而,人的生存是有意义的生存,人的智能创造,是为了生存意义,他所创造的历史世界亦是有意义的历史世界,于是便进入和合意义历史世界(势的历史世界)来考察。一、权势对历史的玩弄和合意义历史世界(势的历史世界)是指特定历史世界内特定历史人物所制造的特定历史事件或行为活动所具有的意… 相似文献
4.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论语》记载孔子人性论思想的直接材料。历代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诠释,这些诠释虽然都掺杂了时代和解释者本人等方面的因素,但也从某些方面揭示了“性相近”说的某些内涵,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性相近”说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当然,要真正理解“性相近”说,除了历史诠释外,我们还需要结合《论语》和其他相关材料。从《论语》及相关材料来看,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人性的先天情感和后天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人一出生就处于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政治关系之下。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家庭关系,这说明人天生就具有孝悌等情感,这也是实现仁的前提和基础;但仅仅具有这种先天情感还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成就自身、完善自身、实现仁德。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站在人类社会整体的立场,以全球性视野深刻地阐述了世界历史的形成、演进过程及发展趋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全球化理论的重要源泉。上海世博盛会的成功举办是全球生产力发展和一体化进程的时代产物,是人类科技发展和普遍交往的历史见证。我们要在全球化敞视下诠释世博图景,从而深刻领会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积极融入一体化进程中,并推动全球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终极的“应然”状态。但是,实然状况与应然图景之间的巨大鸿沟,要求中国共产党把握共同富裕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阶段性样态,并在实践中认识、趋近并超越“阶段性应然”。在“应然”与“实然”的张力之中理解共同富裕,梳理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实践的历史进程,要从当代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定位出发,把握“人的相互依赖”“以物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及“自由个性”三大社会形态并存共生的时代特征。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然”朝着“应然”的正确方向转变,必须找准两大路标:一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导向,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立法权的应然和实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应然方面讲,立法权应专属于民意代表机关;从实然方面看,虽然民意代表机关会将部分的立法权授予其它国家机关行使,但这仅是授予的权力,并不违背权力分配关系的要求。因此,规范授权标准,建立起有效的违宪违法审查机制便成为我国真正实现法治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9.
实然·应然·可然 --关于休谟问题的一种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否从‘实然'推出‘应然'“的休谟问题,自提出以来被中西哲人从肯定和否定方面给出多种不同的解,却无一令人满意.其中最看似成功的“与人联系法“实质也不成功.在我看来,与其探索“实然“与“应然“间还无从定性的关系,不如从应然开始,探索蕴涵“应然问题“的必然前提.经分析,“应然问题“的充要条件是“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的“可然“,而“实然“则只是部分“应然问题“的间接前提.在逻辑上我们可以作从“实然“到“应然“的推导,但在实践层面只适宜从需要解决的“应然问题“开始推导“应然“.这个推导过程的关键步骤是“可然“到“应然“的过渡,其基本方法是比较评价法.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中,诠释活动主要是一种“学以成人”的活动。对诠释活动的这种理解源于孔子提出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为学”观,即主张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就必须通过“为学”,尤其是“读书”“学文”,来效仿圣贤君子的所作所为,并对其“德”与“道”加以深刻理解与把握(“思”与“觉”)。由此,诠释活动便成为“学为君子”不可或缺的活动。这种“为学”观实是基于“人”的自觉而达到“学”的自觉,又由“学”的自觉而达到今天所谓诠释活动的自觉,包括对诠释活动的本质、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具体操作的自觉。现代西方的哲学诠释学与孔子的诠释自觉颇有相通之处,但后者包含了一种更为本源的洞见。正是基于孔子的诠释自觉,我国的经典诠释才作为一种连续不断的传统日渐形成,我国的经典诠释传统也主要依据“为学之道”来确定其基本观念、反思路径与问题意识。这为我们建构当代“中国诠释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近百年来,王符研究发表论文130篇之多,出版著作13部。关于《潜夫论》的定位,首先归功于《后汉书》,其影响甚大。此后《四库全书总目》等对其颇为推崇。目前的王符研究,由五个板块组成:(1)校勘、笺注。(2)确定王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中的坐标位置。(3)以论文为主的专题研究。(4)以评传、专著为主的全方位关注的整体研究。(5)正史以外的民间传说。《潜夫论》的现代诠释有两个层面:一是站在现代思想文化的高度,将古代的话语转换成现代话语;二是寻找两种语境下的契合点,突出当代性。通过现代诠释,让《潜夫论》转化为我们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以来,影响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最大理论因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时空复合坐标与方法论意义上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历史的说明无法回避"认知问题".伴随着对认知问题的分门别类的研究和对科学历史的深入考量,一种侧重于科学认知主体、着力说明科学概念形成和科学理论发展的心智本质和心理结构的认知路径逐渐形成.该路径为科学历史的说明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新视域.探寻认知的具体进路,明了其"自然化的认识论"基础,辨析其方法论的局限性.对于构建说明的认知框架.重建科学历史的本来面貌.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乔根锁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29(2):75-80
对张载宇宙论和心性论之理论内涵及其关系的理解,在宋明理学史乃至中国哲学史上有着各种不同倾向,而解读者本身在“前见”上的差异正是造成张载思想理解中分歧的根源。本文分析并评价了从传统到现代学术背景下张载哲学诠释的基本范式,提出只有以思想的终极关怀、终极问题为基源,并遵循思想体系自身的逻辑理路,才能合理解决张载思想诠释中的歧见而作出恰当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演变与认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经历了两大转变:第一个转变实现于新中国的成立;第二个转变酝酿于党的八大但随后中断,真正启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对历史方位作了初步认知,但不成熟、不确定;邓小平作出了新的分析和思考;江泽民系统地概括了党的历史方位。"三个代表"是党的历史方位发生转变的深层动因,又是应对历史方位转变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18.
在教育变革实践场域,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话语权威和评价权威遭遇了现实的困境与挑战,如何突破困境,重构教师合理性权威成为一个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难题。鉴于此,本文尝试通过外发型制度性权威的建构与内生型专业性权威的建构这两种路径来重塑教师合理性权威。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区分出近代西方历史书写的三种范式:认知性的历史、认同性的历史与承认性的历史。这三种范式分别有着不同的诉求,以进步史为代表的认知性的历史书写,追求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以民族国家史学为代表的认同性的历史书写,最高目的是服务于民族身份认同的构建。以新文化史、微观史、妇女史等为代表的承认性的历史书写,强调的是被忽略、被抑制的他者在历史书写中的在场。不同的历史书写范式各有其优点与缺陷。每一种范式都是不同时代与语境下人们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的表达,回答的是不同的问题,使用的是不同的方式,发挥的是不同作用。历史书写中的强求一律缺乏足够的理论和实践支持。不同的书写范式之间,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以一种范式来否定另一种范式的主张并不可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