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四大族群”概念是“台独”势力人为操弄的产物,其构建的结果反过来又对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产生深刻的影响。表现在政治认同上,支持两岸统一的,外省族群比例最高,其次为客家族群,原住民族群再次之,闽南族群则最低;支持“台独”的,闽南族群比例最高,其次为原住民族群,客家族群再次之,外省族群则最低。在身份认同上,拥有“中国人认同”的,外省族群比例最高,其次是客家人,闽南族群比例最低;拥有“台湾人认同”的,闽南族群比例最高,其次是客家族群,外省籍比例最低。  相似文献   

2.
在台湾,汀州客家人是一个易被忽略的族群,而漳州籍移民多被等同于福佬人,潮州籍移民则往往被等同于粤东客家人。通过史料钩沉与考辩,论证了汀州客家人对台湾开发的贡献,辩证了台湾漳州籍移民中有较高比率的客家人,认为不能将台湾潮州籍移民简单地等同于粤东客家人,从而澄清了台湾客家史研究中的若干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探讨台湾客家人"隐而不显"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并透过这一"隐性"特质来阐述台湾客家人所兴起的危机意识及其族群在这一危机中的反应,同时就客家运动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刻反思,目的是增进我们对台湾客家族群现状的了解,更好地把握和认识客家运动发展的脉络与趋势.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客家土楼类型入手,侧重分析客家土楼的结构与功能,指出作为客家人群共同体聚族而居的土楼所蕴含的客家人的价值观、宇宙观,体现了客家文化既继承了中原传统农业文化,又在与原住民的互动中再生出新的地域性文化,从文化的角度反证了客家人是由中原汉人、闽南人和畲等族群在特定地域的生产生活互动中形成的人群共同体,土楼成了这一人群共同体文化遗产的特殊见证.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茶在中华饮食文化中便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茶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而客家人更是讲究喝茶的民系。数百年来,台湾客家人经受了严苛环境的考验,为了生存,不仅养成了克勤克俭、吃苦耐劳的性格,亦习惯于耕山种茶的产业活动。台湾客家茶文化蕴涵着浓厚的礼俗精神,其内涵常藉由日常生活中的习俗加以呈现。本文旨在探讨台湾客家饮食文化中的茶文化,彰显台湾客家餐饮中的饮茶文化,并进而指陈未来台湾客家茶产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客家文学有着强烈的历史意识,台湾作家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横跨台湾被日本占领的五十多年历史。文章从历史主题进入作品,分析了客家人在面对历史所表现出来的担当勇气与责任感,同时也指出作家对日据时期知识青年的深切悲悯情怀,从而概括出作品所表现的客家人品性:隐忍与坚韧。历史意识与人性意识是解读客家文学的一种可能的理解途径。  相似文献   

7.
从《笠山农场》看客家文化在台湾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笠山农场》是台湾现代客籍作家钟理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以日据时期台湾客家人聚集地南部山区小镇为生活背景,着意刻画了台湾客家人的生活景象,从文化的视角,将近百年来客家族群在台湾的发展呈现出来。作者将客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生活方式、民俗、语言三个方面融入到叙事之中,通过这些具体的族群文化形态,既表明了自身客家的文化身份,同时,也将也让我们看到了经过百年多的流变,台湾客家文化与原乡文化在保持本质一致的同时,也产生了差异,而这种差异既是客家文化发展变化的必然,也是客家文化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袖。关于孙中山是客家人还是广府人的族属问题一直有争论。文章通过族谱/家谱/本人认同及重要旁证等,充分论证孙中山的先祖来自广东紫金客家聚居地,孙中山本人及其子孙科、其孙孙穗芳是为地地道道的客家人。   相似文献   

9.
老鼠叛     
《社区》2014,(30):56-57
老鼠板是汉族客家小吃之一,源于广东梅州大埔一带,因为两端尖,形似老鼠,客家人又惯称粉为“板”,因此称为老鼠板。后来传至台湾,当地客家人称为“米筛目”,是指制造时把粉团经过筛子般的擦板,从洞眼(目)中搓出粉条。由于“筛”的闽南语近似“苔”,所以俗写为“米苔目”,后来流传至马来西亚被称为“米台目”。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歌谣的历史长河里,台湾歌谣与闽南歌谣是母河的派衍分支。就台湾歌谣与闽南歌谣亲缘关系看是源远流长的。台湾歌谣从广义说可以包括高山族歌谣,客家歌谣和汉族歌谣,即闽南歌谣。从狭义说台湾歌谣是闽南歌谣的流变。本文试就台湾歌谣的题材和主题,艺术特点,分类、曲调和源流变异进行探索,以期开拓一个更广阔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1.
台湾同胞的祖先从近的血缘来说,多数是从福建、广东迁移过去的,再远一点就是来自黄河边的中原地区。来自中原的文化辗转流传到福建,再经由福建传至台湾,历经历史的演变和人文的变迁,形成了目前两岸共同的闽台文化体系。闽台两地人民存在着天然的亲和力,具体表现为地缘相近、史缘相连、法缘相循、血缘相亲、文缘相承。闽台同胞同根同祖,血脉相连,是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2.
197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文学中出现的政治诗、政治小说,以反政府、反体制著称,它们是被压迫者的心声,是弱势阶层的代言人,具有强烈的在野的反叛性格。政治小说有一类是以政治诉求作为主要目标的,另一类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只是基于作者感时忧国的精神去写政治斗争。1990年代以来,"台湾意识"成了知识分子热烈讨论的话题,随着其本土论述的加强,台湾文学的创作也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台语文学不仅有学术层面的问题,而且还牵涉到族群和国家的认同。一些分离主义者,在"多语言文学"的遮掩下,把原本属于汉语方言的台语膨胀为独立的"民族语言",这是在有意制造北京话与台语的对立。  相似文献   

13.
福建良港众多,历史上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区域之一.唐宋元时,大量来华穆斯林落户福建各地,形成了许多著名的穆斯林家族.在明清至民国的向外移民浪潮中,福建回族后裔迁台渡海,在辛苦开拓和戍守台岛之时,心系祖地,以各种方式怀念族人和记忆乡土,共同企盼两岸一统.  相似文献   

14.
晚明东海文明开始进入一个发展的快车道,但是前贤多从历史、经济、地理等方面论述此时所取得的成就。与此同时,在闽人笔下东海呈现出不同的文学样貌。独特的海神崇拜塑造了众多海神形象,在闽人笔下海神不仅是个人生命财产的保护神,更被赋予充满温情的人性之美。除此之外,国防文学题材第一次以海战的形式进入文学视野,《闽海赠言》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国防文学集。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新扬帆,使得闽人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都在闽人笔下有着丰富的呈现。  相似文献   

15.
文学从来都是政治的记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一部分。以台湾族群的撕裂为起点,辨析和回应“台湾文学到底是否是中国文学一部分”。通过梳理台湾乡土文学的转型,对比大陆和台湾乡土文学异同点。认为舞台疗伤、展览疗伤、著述疗伤、校园疗伤、电影疗伤、电视疗伤等方式可以治愈政治伤痛。在今日海峡两岸政治地理格局中,文学持有者与书写者应该发挥其“软性”文化功能,以有效促进文化认同,同时实现个人、民族、国家认同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6.
"台湾主体性"作为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人为建构的一个政治概念,经过台湾一些政治势力长达20余年的煽动和灌输,已经成为台湾的主流社会意识,岛内蓝绿阵营、各党派都不得不奉之为重要政治信仰和主张。"台湾主体性"的有关"认同台湾"、"要求当家作主"、"出头天"、"台湾优先"等内容,具有一定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但其中有关"中华民国"或"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认识"、"台湾前途要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以及寻求在国际上"自主自立地位"等,也具有明显的"台独"色彩和"独台"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台湾和大陆汉语词语不同的政治和地域文化原因作了深层次的研究,提出了如下的新见解:政治上的不同其实是国共两党不同政见、不同政制、不同构成等原因造成的,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现端倪,现在的不同只不过是进一步“扩大化”而已。而地域方言和文化点的原因,不仅仅要看到台湾闽方言和文化的影响,还要考虑吴语和江浙方言的影响,日语对台湾汉语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8.
当前,民进党的“台独”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其执政所难以突破的结构性困境,“台独”意识形态不仅使得岛内政局动荡,也使得两岸关系持续紧张,并对东亚乃至世界和平造成了潜在的威胁。民进党究竟能不能抛弃“台独”党纲,实现彻底转型?这一问题牵涉的因素相当广泛,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政党转型问题,如台湾社会能不能走出历史的悲情,台湾民众如何选择和确立自己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问题,美、日等国际因素对台湾问题解决的阻扰问题等等,但最根本的是台湾民众的民心向背问题。在判断民进党“台独”转型可能性的时候,只有紧紧抓住这些因素,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海陆客”是指粤东海陆丰地区即今海丰、陆丰和陆河三县客家人所讲的客家方言,由于明清以后,海陆丰客家人多次渡台谋生,因而在台湾也形成了一个海陆客语言社团。本文除重点描写了海陆客的共性特点和内部差异外,还对海峡两岸海陆客的地位和语用状况作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