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论语>为考察中心,同时参照<孔子家语>、<礼记>等书,着重论述孔子的人格魅力.孔子非凡而永恒的人格魅力,体现为以下几端孔子是文化的终极关怀者,孔子是孜孜不倦的传道者,孔子是身体力行的践履者,孔子是乐观坚毅的通达者,孔子是无上亲和的仁爱者.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的"仁"可分为多层,认为<论语>"仁"具有层次性的一些学者将<论语>中的"仁"分为"全德之名"和"德目之一"两个层次,此观点有不完善之处.结合孔子思想实际与<论语>具体材料的文意训释,<论语>中的"仁"可分为"理想之仁"与"现实之仁"两大层次,并且"现实之仁"内部还可分出多层.<论语>的"仁"是一个多层的统一体,这些层次间相互关联,共同统一于"爱人".  相似文献   

3.
"思无邪"别解及孔子的论《诗》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中孔子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汉代到现代,学术界对其中"思无邪"一语解释纷纭,因而也就妨碍了对孔子<诗>论的理解.正确理解<鲁颂·駉篇>"思无邪"的原意,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系统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孔子说<诗经>"思无邪",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而这一点又进一步证明了孔子论<诗>系统的纲领是普及文化,运用<诗>提高"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言语教育:孔子的施教目的与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论语>为研究资料,着重对孔子实施言语教育的目的和教学实践作了考察,认为培养"君子儒"与合格的"为政"人才是孔子实施言语教育的基本目的,而以<诗>为教材,以"雅言"为教学语言,贯彻一系列的言语原则,以及言教与身教兼顾等,则是孔子在言语教学中的主要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论语>首篇首章<学而>中的三句话次第分明、联系紧密.从文本的角度看,<学而>居于<论语>首章首篇,蕴含着先秦至两汉学者的文本共识;从思想的角度看,<学而>谈"学"谈"行",学行结合,反映出孔子勤奋求学、艰难行道的一生,凸现出孔子生命的力度和人格的魅力.因此,将<学而>置于<论语>首章首篇是有深意可寻的.  相似文献   

6.
在<论语>及<孔子家语>中,孔子直接语及"君子"这一议题的言论甚多.这些言论,颇为全面地揭示了孔子的"君子观".若加演绎,可以说突出品德行为修养,是孔子君子观的要旨;强调"仁"和"礼"的修养,是孔子君子观的核心;激励参与改造社会的实践,是孔子君子观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从<论语>文献学来考察,孔子对女性是正面肯定和赞颂的,而非歧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为女子呜不平,并非秦汉以来,尤其是宋明理学家们出于某种政治目的或个人需要的故意曲解.为此,应从<论语>内证和有关文献及文字训解、社会思潮和传统文化等多视角加以辨证,以还孔子女性观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国古代的《论语》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语>学是研究<论语>的专门学问.它在中国古代共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形成期,期间,<论语>一书的整理与定型及对<论语>的注解几乎同步进行,<论语>学作为一门学问诞生.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大增,出现了两本对后世<论语>研究有重大影响的专著<论语集解>和<论语义疏>,这两本书也代表了当时的两种新的注解体例.第三个时期是衰落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锐减.第四个时期是复盛期,这一时期注解<论语>的专著数量激增.产生了<论语>学史上两部有重要影响的著作<论语注疏>和<论语集注>,注解方式也趋向义理化.第五个时期是总结期,产生了不少以辑佚、考异、辨伪、注释为主的<论语>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儒学文化的源头.本文就<论语>中孔子言"孝"的文化内涵及历史和现实意义进行了阐释.笔者认为"孝"的文化内涵除了"善事父母"外,还应包括统治者的"慈惠爱民",从而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一种为政之道与成己之方.并且,"孝"的实践意义,致力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自觉与对社会及家庭的责任感,无论古今,皆归于此.  相似文献   

10.
"思无邪"一语出自<诗经·鲁颂>,孔子言以论<诗>三百,后世由此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观念.但学者对其理解不同,众说纷纭,有十余家之多.正确理解"思无邪"的原意,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时代背景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孔子说<诗经>"思无邪",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