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文 《学术探索》2013,(5):46-50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使得云南成为历史上民族迁徙的理想地,哀牢国族属的识别也因多源的族群而迷雾重重,传统哀牢族属研究存在种种误区,历史人类学从主位客位视角,底层大众视角,注重口传神话、民族文献及民族田野等入手进行深度描述的办法,能弥补传统研究所面临的文献缺失和缺乏民族自观所带来的话语失真。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文化共同体,又是政治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的选择,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领和主线,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共同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等构成共同体意识产生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是核心和关键。本文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进行分析,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以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有一定拓展。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场域中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赓续与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集体认同意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亦是实现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从历史逻辑的视角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历史发展链条中逐步生成和敞显的,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是一个连贯的、前后相继的历史进程。就现实逻辑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关系融洽与和谐,进而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基础和前提,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通过“认同谱系”(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营造一种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团结氛围。在新时代场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张军云 《学术探索》2012,(6):100-103
九隆传说蕴含了哀牢部族早期经济、政治、婚姻、伦理、审美、思想意识等多重文化信息;在史学、民俗学、传播学等多维文化视角的观照下,九隆传说浓缩了哀牢氏族的整个社会发展历程,阐述了社会政治管理制度的进步,诠释了多层面的民俗文化信息,反映了中原文化在西南边地从文化休克到文化认同的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三个认知基础:第一,在结构上,各民族是包容差异的开放共同体结构,是多元一体,各民族关系是平等的、是联系性的。第二,语言相通和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识与重点,统一的语言文字是文化认同的社会和历史基础,思想界和学术界的理论自觉是文化认同的思想和精神来源;全国性文化的一体与地方文化的多元并存。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过程性,不仅文化认同经历了历史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本身也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演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制度上要坚持上下一体、东西协作、部门联合、统筹安排,在文化建设上要坚持各民族互鉴、古今互鉴、中外互鉴;在具体工作中要有信心、耐心和灵活性,在思想观念上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包容性、自觉性和过程性。  相似文献   

6.
追寻“物哀”——对日本文学传统理念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萍萍 《理论界》2007,(1):134-135
作为日本的传统文学理念,“物哀”是日本民族一个极其重要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意识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民族环境和深厚的人文背景。本文通过对物哀概念的解析,物哀审美意识形成原因的探讨,物哀与中国文化渊源的追寻以及对崇尚物哀的日本文学的回溯,从文化角度上对物哀的文化内涵进行一次解读。  相似文献   

7.
《学术探索》2012,(2):4+189
王清华王清华,男,1955年生于河北省景县。1979年考入云南大学历史系学习云南民族历史,1983年进入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从事民族学研究工作至今,现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副会长。2000年获得"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以《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一书入选《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梯田文化论》--哈尼族生态农业梯田,是云南山地民族--哈尼族在哀牢山区创造的自然生态奇迹,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这种亚热带崇山峻岭中的梯田壮景,是建立在哀牢山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的、特定的、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为哈尼族梯田文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本书正是以梯田的形成原因、农耕样式,雄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青海大开发的重头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但青海对这一资源的开发一直没有东部甚至中西部某些省区“走”得那样快 ,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对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 ,我们要利用西部大开发提供的良好历史机遇 ,把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作为青海大开发的重头戏 ,让这一资源面向全国 ,走向世界。  一、历史文化是一种资源历史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 ,它包括有多方面的内容 ,如考古学文化、人类在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实践活动和成果、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人们对自然…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架构中,表现为明确归属意识和情感趋同的文化认同是一个至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逻辑,展现了文化认同确立共同思想观念、价值信仰、行为模式和凝铸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基于文化认同,中华各民族在共同历史过程中自觉形成了一体性意识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精神基石。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论著较少,高水平的论著更是难得一见。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王天玺、何兆伯同志著的《论哀牢山彝族起义》一书的出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填补了这种缺憾。该书共18万字,有四篇专题研究论文:论清代哀牢山彝族起义;哀牢彝雄的历史功绩;哀牢山彝族起义与《哀牢夷雄列传》;关于哀牢山彝族起义研究的若干问题。有一篇调查报告:关于清代哀牢山区各族人民起义的调查报告。还有四篇附录:关于李文学起义的调查记录;哀牢山彝族起义研究参考资料目录索引;关于咸同年间云南彝族起义的史志记述…  相似文献   

11.
大约距今将近200万年前,直立人从非洲来到欧洲与亚洲,将石器文化传到了欧亚大陆。在此基础上,东西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中亚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打制石器应该是这些直立人创造的。中亚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有可能是尼安德特人创造的,也有可能是晚期智人创造的。中亚旧石器晚期以后的文化都是晚期智人创造的。以后,中亚青铜时代文化和铁器文化在本地石器文化的基础上,都加入了从黑海和里海北岸迁徙来的印欧种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金嬴 《阴山学刊》2005,18(4):32-34
今天日本在亚洲的孤独十分清楚地揭示,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已成为其现实进取的包袱,而现实进取中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羁绊。日本要实现政治抱负,有必要对其政治文化进行一番改革扬弃。日本应不要执迷于“明治情结”;不要再让人民成为“国家怪物”的奴隶;发扬日本文化中礼待他人、善待生命的“和”文化。  相似文献   

13.
班瑞钧 《阴山学刊》2009,22(4):104-108
20世纪末全球化浪潮的涌现,极大地凸显了弱势民族和弱势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站在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民族化的高度,有必要对东北亚区域的民族文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这对于在开放的世界中推动东北亚区域民族文化的发展,有效维护地区民族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多元取决于人类生态前提的多元存在.中国、日本与俄国不同的生态前提,决定了三个国家不同的文化期许与道路选择.中国属于"东亚陆缘"生态区,这就让中国人具有如下的文化期许与道路选择:坚持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开放.中国要走的道路是面向太平洋的工商立国、市场立国、世界贸易立国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又区别于他国,与西欧不同,与俄国不同,与日本也不同.  相似文献   

15.
赖寄丹 《云梦学刊》2012,33(6):104-109
韩流在中国的热与冷,无不与历史时代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韩流文化要冲出亚洲,担当作为世界强势文化的角色,客观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韩流若要发展壮大、持久永续,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应着力打造世界级的经典作品,应借助和联合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文化力量。中韩之间应通过倡导良好的交流语境、进行良好的互访体验、创造良好的合作机会,建立和谐的文化交流关系,“韩流”与“汉风”携手打造强势的东方文化,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王宏谋 《阴山学刊》2009,22(1):78-81
贵霜帝国是由大月氏西迁中亚以后建立的,与两汉时代的中国关系密切。从大月氏最早的活动区域到贵霜帝国版图最大时,包括了中国西部、中亚和南亚的大部分地区。这一区域内,多种类型的文化先后存在。论述贵霜帝国及其文化研究,对于从文化角度宏观把握古代民族和国家关系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9.11事件后,中亚地区的形势更为复杂,各大国与各种政治力量在中亚掀起了新一轮的角逐。本文从地缘政治、安全、经济的角度阐述了当代亚太地区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提出了中国应与中亚国家加强安全上的制度合作,增加能源基础上的经贸合作,并注重协调与其它大国在中亚地区关系的中亚地缘战略构想,分析了这一战略构想在实施的过程中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有过程的。作为东方文化特征之一的“汉字” ,在东亚大文化系统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汉字的传入和使用 ,改变了东亚各国无文字的历史 ,使深层次文化交流得以进行 ,并逐渐形成以中国儒学思想为核心、汉字为重要特征之一的“东亚汉字文化圈”。  相似文献   

19.
东亚经济体的汇率制度选择面临两难困境一事表明,东亚汇率制度选择必须进行区域汇率制度合作。东亚经济条件的实证分析表明,东亚汇率合作中最优汇率制度安排应该是共同钉住货币篮子汇率制度,以推动东亚汇率制度一体化,最终实现亚洲单一货币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位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有效性。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动机,并据此从地区和产业两个层面提出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具体路径。在地区层面上,应该以东南亚、南亚、俄罗斯等周边国家为投资重点,大力拓展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有针对性地投资发达国家;在产业层面上,应在利用境外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两端"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