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当代作家欧阳子的小说具有明显的现代性 ,这主要表现在思想主旨和叙事艺术方面。其小说主题与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学在视角和价值趋向上多有重合之处。她坚持文学的独立性 ,在小说的叙事视点、叙事结构等方面都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2.
象征艺术愈来愈受到文学艺术家的重视,这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趋向多样化的一种表现;是艺术表现能力与水平要求提高,以便更好地反映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显示;也是作品开始追求寓意感、暗示性、哲理味的一种反映。其实,象征艺术也是文学艺术家艺术地掌握世界(包括自然、社会与精神对象)的一种主要手段与方式。它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明与之相近似的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思想,它常被用来暗示作品的主题与情节的发  相似文献   

3.
卢那察尔斯基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评的最高成就,其批评实践体现着辩证法的光辉,既有对作品特质的社会及时代成因的解读,也有对艺术家生物个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的肯定,但艺术家生物个性从本质上说仍是在对社会与时代的抗拒与超越中形成.同时,特定的语境决定着卢那察尔斯基批评的意识形态规则,这一规则既导致某些越界阐释与功利色彩,也体现着这一语境中批评家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由于海峡两岸久已存在的地缘、血缘与史缘的关系,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都源于同一文化母体,都是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这早已是史学家与文学家确认了的共识。尽管台湾文学在其特殊的历史际遇与文化机缘中有着自己特殊的形态与发展过程,但它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因。一民族文化不是一种单一的精神现象,而是由人的思想情操、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理想追求、社会心理与思维模式等诸多因素融成的有机整合。就台湾文学而言,其所呈露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大致表现在以  相似文献   

5.
<正> 文学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反映时代精神,这是茅盾文艺思想中的一块重要基石。茅盾不仅以此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准则,同时以此来解释文学现象,衡量、批评作家作品。1 文学首先是受时代制约的,是时代的发展推动文学的变革,并赋予文学以自己的特征。在《文学与人生》一文中,茅盾认为:“时代精神支配着政治、哲学、文学、美术等等,犹影之与形。各时代的作家所以各有不同的面目,是时代精神的缘故;同一时代的作家所以必有共同一致的倾向,也是时代精神的缘故。”时代精神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包  相似文献   

6.
<正> 这似乎是时代提出的理论命题。中国新文学研究越来越清晰地指向地表深层的民族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文学的文化学阐释,即是对民族精神的时代发掘与艺术整理。当我们面对着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青春主题进行理解和思考时,正是着眼于这一主题所显示出的一种美好而健康的精神特征:青春之人格、青春之民族,这是文学的创造,也是我们的一种崇高而优美的追求。青春主题不仅始终贯注于新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构成新文学迷人的风度之一,而且,由于这一主题所辐射的新文学的各种思想意识、艺术方式,比较充分地展示出它的风姿。主题也是一种绵延于文学河流中的文学创作意旨,它的历时性特征使我们在研究青春主题、青春文化观念时,不能不看重“青春”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样,由于“主题”的这种历时性特征以及作家的主观性特征,它又不能不是整个时代精神的积淀与艺术体现。青春主题的形成,不仅来自文学的内部,而且也来自社会的变迁,时代的精神,它是一个民族在精神追求方面的具象化,通过作家内化为一种情感、意识,并通过一些特定的语言符号传达出来。青春主题的历时性,使其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比较充分的动态模式。中国现代文化心理辐射下的文学创作,对青春人格的倡导,对民族青年化的探索,造成了文学“主题”形成的基本的文化条  相似文献   

7.
台湾的乡土文学研究,实际上包括两个内涵:一是台湾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即所谓“本土文学研究”,另一是台湾古典文学研究。两者在学术内涵和政治取向皆有明显的不同并产生激烈的论争。近年来,台湾乡土文学研究这一传统的学术概念逐渐为“台湾本土文学研究”这一带有政治倾向的术语所取代,致使海外不了解内情者产生诸多误解。本文即针对这种现状,对台湾乡土文学的内涵、若干特征和演进历程作出归纳和寻绎,对演进过程中产生的论争及其趋向也作一些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8.
自70年代末的乡土文学论战后走过了20年历程的台湾文学,和整个中国文学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一起,即将跨入21世纪。笔者虽非预言家,但从本世纪最后20年、特别是近年来台湾文学的变化看,或许也能试着勾勒出台湾文学在跨越世纪时,其发展的大致轮廓和趋向。首先从政治层面看,“政治文学”的崛起是近20年台湾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它使台湾文学赫然增加其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在80年代以前的“威权时代”,台湾虽然有反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作品,但实际上并没有以国民党专制统治为直接批判对象的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文学”。80年代后,所…  相似文献   

9.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究竟什么是真实性?长期以来,众说纷坛。近年来就有人说:“我是一个艺术家,我要写真实。我的责任是把看到的如实记下来,至于它会产生什么社会效果,那与我无关。”我们可以断言,“看到什么写什么”的所谓创作,其作品,充其量也只能是生活现象大杂烩的展览。文学艺术家追求真实,因为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提法,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真实?我们的文学艺术家需要什么样的真实? 我们认为,所谓真实,有社会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前者是指社会生活客观存在的人与事物,后者则指文艺通过艺术形式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艺术的真  相似文献   

10.
两极分化、权钱崇拜是"后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所面临的最重要的现代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驯服资本。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样本,但同时也造成了现代社会不可克服的矛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寻求一条超越"资本的文明"的道路。从精神—文化建制的视角来看,当代中国需要建立一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客观精神;从政治—法律建制的视角来看,当代中国应当建构一种控制和驾驭资本逻辑的政治与法治体制。只有从这两条路径同时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无比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形成与其他国家民族不同的、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这是中华民族文学之魂,几千年来一直绵延着、丰富着、发展着。我国的台湾,亦如香港、澳门一样,自古以来就流贯着中华民族文学的传统血脉,成为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1924年,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张我军就说: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乡土作家王拓也这样说:“我个人始终认为并且坚持在台湾发展起来的文学都是中国文学,都是由中国文字、中国语言写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理愿望的,这是没有地域或省籍差别的。”  相似文献   

12.
每一位真正的文学批评家,总有他面对文学现象的研究质点。他通过作家作品阐释他的美感经验;并表达关于文学的整体观念,因而显示鲜明的学术个性。如果说,文学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那么,批评家则通过他所体验、理喻、感悟和思索所获得的,赋予作品更新的精神和意义,使读者从评论中获取第二次感动和审美感受。我想说,批评昭示了作家更内心的东西和作品与世界间更深刻的美学存在。这种认识,是我在读文学批评家饶芃子的文学批评论文结集《艺术的心镜》之后感悟到的。首先作为一位比较文学学者,长期的学术探索和对涉及中西文学史现象的大量的资料掌握,使饶芃子的文体风格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宽广的精神视野和对文化背景的关注。集子的前五篇均是关于中西文艺理论问题的学术论文。灵感说、性格理论以及戏剧艺术的诸多问题,作为  相似文献   

13.
大陆台湾文学研究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的新热点如果从《当代》1979年第一期首次发表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算起,大陆对台湾文学的介绍和研究,迄今已经十年.在这十年里,随着一阵又一阵港台文学热的浪潮涌过,对台湾文学进行学术本位的严肃研究,也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尤其进入1989年以来,已经举行的和拟议中即将举行的各种有关现当代文学的学术研讨会,一个普遍的趋向是,把当代中国文学(不仅是大陆文学,还包括台湾文学和港澳文学等)放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和中国现代历史的大背景上来进行整体的考察.这不仅对于当代中国文学(我们过去习惯于只指  相似文献   

14.
文学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共建关系,一方面,人的建设决定着文学的建设;另一方面,文学的建设又反作用于人的建设。当下的文学与人双双陷入了被动时代,作家与批评家被世俗化、文学被平庸化、读者被娱乐化,这使得文学与人的共建陷入困境。同时,文学与人的共建也迎来了转机时期,人与文学的"临界"状态正是二者重建的良好契机。文学与人共建的理想化转向主要取决于作家与批评家的主体意识的自我重塑,并通过其主体精神对文学的深度介入来实现文学之于读者的精神建设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文学史家称赞文艺批评家是“人类心灵的指路碑”,和作家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样,享有崇高的社会声誉.人们常常认为批评家首先是思想家,同时又是艺术家、科学家,要求批评家既当学者,又要当诗人.从文艺批评作为一种研究和评价艺术的科学来看,这种需要也并非苟刻,因为这是文艺批评的性质和任务所要求的.许多优秀的杰出的批评家都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榜样.当然,要求批评家既精通评论,又熟谱创作;既是学者,又是诗人,实际上并不容易做到.有些作家认为批评家和作家的关系,就象树上的木耳和树木的关系一样,完全是靠吸收植物的营养来过日子的,实际是把批评家看作作家的附庸.这显然是一种偏见.美国叶芝说:“没有文艺批评家作为保护人和解释者,伟大的艺术就无从产生.”16世纪中叶的英国,正处于文艺复兴时代,伦敦的文坛与戏剧界都十分活跃.有个名叫高森者却大肆攻击戏剧,旁及文学,认为都是诲淫诲盗的毒物.他把他写的挑战性的小册子献给西德尼.为此西德尼写了《为诗申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文学”中人文精神缺失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寒梅 《船山学刊》2008,(2):204-207
文学是作家、读者和批评家关注人类的存在、思考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精神活动。但“十七年”的文学活动却失去了应有的人文关怀和终极价值。究其原因。“一体化”的时代政治和大一统的传统文化思想所形成的双重合力。将文学活动演变戍一种政治行为。作为文学灵魂的人文精神一步步走向“缺席”。从一个侧面揭示了20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精神生活日趋委琐的本相。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揭橥和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文体,中国游记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和博大深厚 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今时代,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与旅游热的勃兴,游 记文学创作不仅日益兴盛.而且承负着更加多元、更为重要的文化使命。历史地看,中国游记文学恰好正 式诞生于人文觉醒的魏晋时代,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特定时代精神孕育的宁馨儿。同时,这一时代 精神之于游记文学创作,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并且具有独特的互动方式、途径与结果。从“游”的审 美精神、实践活动到艺术创造;从赋、书、序的多元选择到最终于“记”的定型;从“文学游记”与“地志游记” 的两向分化到相互融合;从《水经注》由他志著作向地志游记、由地志游记向文学游记的依次转化并跃升为 初期游记的经典之作……都无不如此。魏晋人文觉醒的时代精神催生出了游记文学这一奇葩.同时游记 文学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载体涵蕴、体现着这一时代精神.通过生命与自然的审美熔铸,赋予山水游历 的对象、主体与行为以生命、以哲理、以永恒.并由此开创了一个历久弥新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社会可以给艺术家提供均等的机会,而每个艺术家由于气质、精力、精神意向的差异,仍然会导致所获得的艺术信息角度和信息量的不同。现代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早期特殊的社会环境条件所刺激形成的心象。如海明威在回答“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时说:“不愉快的童年。”当过和尚的贾岛在中举之后,其诗也仍然以清奇僻苦为特色,抹不掉早年僧侣生活的  相似文献   

19.
一 审美,是一种发现,一种探索,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创作,是一种转化,一种再造,即把生活原型转化为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同态模型。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投影,而是艺术家的能动创造。这就要求艺术家有一个优化的艺术视点,即一个省视生活审美转化的立足点。 选择新颖而优化的艺术视点,不仅体现着艺术家生活体验的丰富性和艺术技巧的精粹性,也体现着艺术家体会时代精神的准确度和深刻度。以驰誉世界文坛的苏联卫国战争小说  相似文献   

20.
台湾光复以后,特别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台湾社会的逐步开放,台湾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外资的大量涌入,台湾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由落后的殖民地经济发展成了带附庸性的工商经济。伴随社会经济转型过程的是中西文化的冲突。当代台湾小说创作的特点是在当代台湾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一、开阔的视眼和广泛的题材日据时期台湾小说创作同抗日及民主政治运动结合在一起,作家们把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相联,“着重‘现时的现实’而非回忆,是沙特所指的‘终极情况文学’(literatureofextremesit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