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编辑同志:最近,笔者到邻县的几个乡村办事,听群众反映,他们那里的农民负担没有超过上年人均收入的5%,有部分村组农民的负担还控制在4%以内。但他们仍叫苦不迭,仔细了解才知是分母增大从而加重了负担的缘故。如果把农民负担当作一个分数,那么农民人均收入就是分母,分母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农民负担的轻重。  相似文献   

2.
文苑佳话     
托尔斯泰的醒悟佚名托尔斯泰15岁的时候,就上了加森大学的文科。他一年学下来,考试不及格,只得降班。于是他转入法科,学了一年又不及格。经过这些挫折,他对学校的生涯完全绝望了,在加森大学没有毕业就申请退了学,回到了家乡。然而,托尔斯泰没有永远沉沦下去,他醒悟了。他把自己的缺点详细地写在日记本上:一、缺乏毅力;二、自己欺骗自己;三、有少年轻浮之风;四、不谦虚;五、脾气太躁;六、生活太放纵;七、模仿性太强;八、无反省。这样,随时提醒自己。从此,他的生活起了一个很大的转变。1851年,他跟着他的哥哥尼古拉到高加索当兵去了。他当了炮…  相似文献   

3.
托尔斯泰作为俄罗斯19世纪最出色的文坛巨匠之一,他所创作的作品,离不开他自身的宗教思想,在宗教对文学产生着影响的同时,文学也对宗教教义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因为宗教和艺术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宗教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性格特征,而托尔斯泰对宗教情有独钟,在自己的作品中宣扬宗教思想,或者借助于宗教教义塑造人物形象。本文从宗教思想、文学形象、爱情观以及托尔斯泰主义几个方面对他浑然天成的文学艺术风格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4.
汉英两种语言的分数表达法都可以分为一般形式和特称形式。就一般形式来看,汉语只有一种结构,其它都可看作简略形式。英语有三种结构,其中的一种结构的分母形式是名词性很强的序数词。两种语言分数表达法的一般形式分别反映了它们各自所在文化的一贯特征。而它们的分数特称的分母要么数值较小、要么就是与数词基的数值相关,它们之所以成其为分数特称的原因是,来自其它语言的借词的影响、语言内部词汇意义的影响以及词汇意义的发展。在比较两者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初步类型学推演,得出一些可能的结论,为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数词的类型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八六一年早春,托尔斯泰从莫斯科回到雅斯纳亚,同行的有他的朋友诗人费特的夫人,她去离雅斯纳亚不远的杜拉庄园。)几天以后,托尔斯泰接到屠格涅夫的邀请。他去拜访屠格涅夫了。开头几小时,宾主都很满意。屠格涅夫刚刚写好了他的得意之作《父与子》。大家约好,晚饭后托尔斯泰把这本小说看一下,然后谈谈自己的想法。托尔斯泰贪图舒适,饭后独自留在休息室里,躺在一张大沙发上。他开始读起来了。但是他觉得故事写得过于矫揉造作,题材过于琐碎,读着读  相似文献   

6.
放弃妄想     
一个人如果听惯了这些词汇: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百折不回,坚定不移,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不息……那么,他就有必要学会一样东西,那就是放弃理想,严格地说,是放弃自己的不适合当前实际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1 早在五四时期,托尔斯泰的作品就被大量地翻译介绍到中国来。这对我国新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无疑起到催生助长的重要作用,许多作家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哺育滋养,茅盾就是其中的一位。茅盾曾明确表示:“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可是到我自己试作小说的时候,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了”。茅盾和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但最为突出的还是长篇小说。在中外文学史点,常常有这样两种类型的作家:一种是善于高瞻远瞩、取精用宏,在广阔的时空中反映出重大的历史事件,展现广袤的社会生活画面,描绘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相似文献   

8.
探索的道路     
托尔斯泰在其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都在探求生命的意义.从安德烈、彼埃尔、列文和聂赫留朵夫,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由"生"的困惑到"生"的解惑的过程,以及他由寻求自己灵魂幸福到为别人活着的探索道路.托尔斯泰晚年的出走则是他在生活中最后完成了探索的道路.在托尔斯泰毕生的痛苦与困惑中,我们看见作为俄罗斯人独有的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9.
探索的道路     
托尔斯泰在其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都在探求生命的意义。从安德烈、彼埃尔、列文和聂赫留朵夫,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由“生”的困惑到“生”的解惑的过程,以及他由寻求自己灵魂幸福到为别人活着的探索道路。托尔斯泰晚年的出走则是他在生活中最后完成了探索的道路。在托尔斯泰毕生的痛苦与困惑中,我们看见作为俄罗斯人独有的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0.
在《从牯岭到东京》中,茅盾引用一位英国批评家的话:“左拉因为要做小说,才去经验人生;托尔斯泰则是经验了人生以后才来做小说。”然后说:“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可是到我自己来试作小说的时候,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了。”①这里所说,只是写《蚀》时的情况。进入三十年代写《子夜》等作品时,茅盾实际上把“左拉方式”和“托尔斯泰方式”结合起来。就是说,他已经验了人生,有了一定的积累,但还不足以据此提炼《子夜》这样规模的大作品,为此又进一步去经验人生,作更充分的积累,然后进入创作过程。《子夜》就是这么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中指出:“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语所表达的形象来传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种同样的感觉一一这就是艺术活动.”巴金的创作活动与托尔斯泰的论述是相吻合的.巴金是在感受和体验了各种悲哀而难以排适之后才开始创作的,所以,他首先是悲哀的体验者;他又认为自己的创作是倾诉人类的悲哀和自己的悲哀,所以他又是悲哀的表现者.听听他自己的表白:“我虽不能苦人类之所苦,而我却是以人类之悲为自己之悲的,我底心里燃烧着、种永远不能熄灭…  相似文献   

12.
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世界性的文化交流中,无论是中国的林语堂还是俄罗斯的托尔斯泰,他们都有过同样的经历:挣扎于东西文化的夹缝之中,徘徊于两种文化的选择之间。对于站在俄罗斯古典文学之巅的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曾这样说道:如果不说明托尔斯泰与东方的关系,那么,他的传记是不完整的;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的林语堂则是不中不西,却又中又西的“一捆矛盾”。  相似文献   

13.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托尔斯泰总是冷峻地审视着人生、人性及其与社会的联系和冲突,他着力发掘左右人物行动的精神力量,在灵肉拼搏中去观照人心深层的千变万化,孜孜不倦地探寻人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中的社会历史意蕴。托尔斯泰一生又在严酷地拷问和剖析自己的灵魂,并推已及人,将此扩展为认识普遍的人性和寻找人生理想归宿的途径。因此,他笔下的主从公大都具有难以企及的心理深度和思想容量,同时也带着深深的作者精神探索印记和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这样一个突出的艺术形象。她的爱情悲剧蕴含着托尔斯泰对社会、人性及二者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思考,也寄托着他自身的精神困惑和意愿。  相似文献   

14.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青年时期,曾一度不好好读书,考试总是不及格。后来,他作了一次认真的自我“反省”,找出了原因,并做了如下笔记:(1)缺乏毅力;(2)自己欺骗自己;(3)青少年轻浮之风;(4)脾气太躁;(5)生活太放纵;(6)缺乏反省。他十分痛恨自己的错误行为,把它看作一条条不断噬咬自己的毒蛇,决心一切“重新开始”,并毅然跟随哥哥尼古拉从军,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托尔斯泰的这一段经历,至少有三点值得青少年学习和借鉴。一是善于时时进行自我反省。对自己要“一日三省吾身”,找出自己的毛病;否则,就会骄傲自大…  相似文献   

15.
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心灵辩证法问题,是车尔尼雪夫斯基首先提出的。他在评论托尔斯泰的早期作品时指出:“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把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心理描写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指出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完整地展示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已不再是一种附属的、零星的表现手  相似文献   

16.
一“度”,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规律。文艺创作作为一种高级的精神劳动,同样要遵循适度原则。托尔斯泰认为:“艺术中间主要的东西便是分寸感。”他把失去分寸与艺术的虚伪联系在一起。托尔斯泰所讲的分寸感,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讲的适度原则。所谓适度原则,就是应对艺术反映的主观与客观对象有精确的把握,在表现时力求做到恰如其份,恰到好处,无偏颇之感。俄国画家勃留洛夫有一次替他的学生修改一幅习作,他仅在几个地方点了几笔,原来那幅拙劣的习作顿时生动起来。旁边观看的一位学生惊讶地说:“看,只不过稍微点几笔,一切就都改变了。…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高度评价老子思想,其思想中有与老子相近的观点,如"禁欲"和"无为"。他提出了自己的"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认为这与老子的"无为"相通,并以老子"柔弱胜刚强"佐证。他看到统治阶级的奢侈享受,和老子一样反对统治阶层扰民。但是,将二者比较后可以发现,托尔斯泰在接受老子思想的同时进行了带有浓厚博爱色彩的变通。老子"无为"是深谋远虑的治国之策,托尔斯泰的"无为"则带有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逃,除了逃,是不是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比如面对,比如试着战胜追自己的人在梦里被人追,想方设法地躲藏和逃避,实际上就是不能正视和面对现实中的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有足够的心理能量让自己去面对。那么这足够的心理能量从哪里来呢?还是先说一个梦者的梦例。他从小学开始就做梦被人追,类似的梦一直做到大学毕业工作了。他说:"回想起来,基  相似文献   

19.
天涯明月心     
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他这一走,就是5年。当初不过是因为母亲的一句责备。大学毕业以后,他很努力地寻找工作,跑遍大小人才市场,偏偏没有人看重他。风华正茂的时光就在无所事事间流走。母亲看在眼里愁在心中,不知怎么的,那句"你太让我失望了"就脱口而出。满腹委屈的他夺门而出。他暗暗发誓,一定要为自己找到未来——为了母亲那句责备。  相似文献   

20.
许贤广 《新天地》2011,(8):74-74
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告诫我们:“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那么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教师能否针对学生的情况有效地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能否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