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赏识,是一种精神催化剂,是前进的原动力。赏识会为你铺架起一座通往孩子心灵的桥梁,每个孩子渴望得到教师的赏识,教师就要以宽容而赏识的心态肯定孩子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使孩子从每一步前进中感到进步的愉悦、收获的愉悦、达到新境界的愉悦、战胜自我的愉悦。班主任只有学会赏识,才有可能成为“伯乐”,去发掘一匹又一匹的“千里马”。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体会到,孩子们喜欢美术源于很朴实的动因,快乐而为,是自身成长的需要,然而我们的小学美术课堂中也有一部分孩子并不是那么喜欢美术,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达成。所以隐隐感觉美术课堂教学不只是单纯地教孩子画画,而是要尊重孩子心灵,了解孩子在美术方面的素养基础上去因材施教,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去亲身体验感悟,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想画、敢画、有内容可画。尽可能地发掘每个孩子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智慧。  相似文献   

3.
孩子们天生喜欢阅读,而哪些书籍真正适合孩子,孩子们是否从内心真正去爱上它,成为当今老师们犯难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让孩子们与书零距离地接触,而老师们这时需要充当引路人,为孩子们引导正确的阅读方式,从而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品位,走进书香校园。  相似文献   

4.
一、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孩子只有在完全放松的环境中,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所以,上课时,老师要尽量面带笑容,让孩子们感到亲切,让他们放松,不紧张的投入学习。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成功和幸福的保证之一,良好的阅读能力也是一个人持续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给孩子选择优秀的儿童读物,创造丰富的阅读环境;让孩子在快乐的亲子阅读中形成阅读习惯,在丰富的阅读环境中学习做人的道理,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让阅读滋养孩子们的心灵,润泽孩子们的童年;让阅读带领孩子走进五彩斑斓的世界,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秦中萍 《科学咨询》2009,(22):17-17
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上师范学专业课时我也特别记住了“学生有向师性”。我清楚地知道只有学习孩子喜欢老师,信任老师时,我们的一言一行才会成为学生的楷模。教育要让学生亲近老师,作为老师则要用心换取学生的真心。我认为把每一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时时处处设身处地想孩子们所想,时时刻刻记着为孩子们解决实际的困难,这是老师的责任。学生的每一句话语、每一次欢笑、每一次哭泣、每一声叹息、每一次皱眉……作为老师,以一颗敏感、敏锐和细腻的心,去捕捉、去亲近、去温暖、去回应,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学生都充满蓬勃生机,充满无限活力,让他们相信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事情,我们的心永远和他在一起,我们会与他一起关注生命成长中的种种困难,一起承担生命中的各种艰难与沉重,一起分享生命成长中的幸福和尊严。  相似文献   

8.
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慌醒.  相似文献   

9.
一年级的班主任,面对的是从幼儿向小学过渡的儿童,这个幼小衔接的过程很是不容易,一定要有耐心、有爱心,对孩子要和风细雨,对孩子心灵倍加呵护,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孩子在你的雨露下成长起来。对于学生的错误,老师要有一个宽容的心。既然错误已经出现了,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从错误中走出来,以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而不是让学生一味的沉浸在对错误的自责中。教师的宽容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感激之情,帮助学生学会反省,从而达到更加有效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0.
张学忠 《科学咨询》2005,(22):14-15
家庭是孩子休栖的港湾,更是孩子起航的码头.家长是孩子的经济供应商、行为监护人,更是孩子的第一任和永远的老师.因此可以说,一个好的家长等于一个好的孩子;因此自古以来"家教"一词甚行;因此<美国优秀教师给家长的建议><学会赏识你的孩子>等家庭教育类书刊、报道、探索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表现出对学习的极大热情,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语文习作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在习作中起到“引”的作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孩子们自由快乐地学习,为孩子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应该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学生心灵,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用爱心去融化孩子们心灵的冰块,点燃他们自尊和进取的火花.  相似文献   

13.
乐于识字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低年级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的结论: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  相似文献   

14.
爱在深处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这美妙的歌声在校园的上空久久萦绕!每当听到这首歌,作为老师,就想起了自己所教的孩子,孩子们何尝不需要爱,现在的孩子虽然能吃饱穿暖,有父母、亲戚的爱,但他们的灵魂往往还是孤寂的,是饥饿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博大精深的爱去滋润他们的心田,让他们不缺乏爱,不缺乏正确的爱!  相似文献   

15.
通过“漂书”,把每个孩子都领进书的海洋。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分享成为一种常态!让孩子们徜徉书海,分享智慧。  相似文献   

16.
新《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要使学生在习作中敞开心扉,就离不开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解放孩子的心灵,让学生敢想敢说。作文离不开生活,然而现在大多的孩子生活在家校两点一线之间,生活比较单调。丰富孩子的生活,引导孩子关注生活,获得生活的体验,表达真实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孩子的心灵成长需要尊严、需要肯定……”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如同冬天里一缕温暖的阳光;老师对孩子的尊重,会重新树立起孩子学习、生活的信心,甚至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李函章 《经营管理者》2009,(16):247-247
如果说有什么能让我们与学生的心灵沟通,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师爱。它是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又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是沟通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桥梁。今天的大学生渴望友谊、爱情,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又不善于和人沟通、交往,不会主动地去理解他人。他们特别愿意与老师接近。但同时他们对老师也有畏惧感,不敢与老师接近,不会与老师主动交往,见了老师拘束不安,甚至惊慌失措。这就要求我们自觉主动地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忧愁、烦闷和苦恼,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走出心灵的困境,用师爱架起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的甘泉滋润。一颗冰冷的心需要友谊的温暖。一颗绝望的心需要力量抚慰。一颗苍白的心需要真诚的帮助。一颗充满戒备的心,是多么需要真诚这把钥匙去打开。
  有人说:“孩子和老师之间有一条沟,他们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他们是指挥和被指挥的关系,他们是高与低的关系。”是的,有的老师高高在上,“教导”着他的每一个孩子,他和孩子之间永远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真的有一道“沟”吗?它真的不可逾越吗?回答是NO,即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道沟,但一道沟壑、一条河流,只要架设起一座桥梁,从此岸到彼岸就能将两岸连为一体;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呼应和沟通,同样需要筑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而真诚便可以构筑起这一神奇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个过程中的重点在于解读文本的意义,剖析社会现象,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步一步地实施教案的过程,而学生的任务就是配合老师顺利地实施教案,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老师所预定的标准答案,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基本局限在教师设计中,这样的阅读教学只会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