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是搞好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各级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栾永  魏莉静 《经营管理者》2009,(19):296-296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语文学科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自然、科学、生活、历史、社会等,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笔者认为,综合性学习要体现语文知识的运用,着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使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及创新实践能力。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教会学生确立综合性学习的项目。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教材的语言因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励思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教学实际,针对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作业布置环节,对基础类、阅读类和写作类等三种类型的作业如何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水平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职业教育文化课新课标的精神,提出中职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师生共进为主旨,实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提高中职语文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构建开放的课堂,实现课内外沟通,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我们提倡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自身尝试探究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自主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这样源于教材的课题语文老师指导有能力,学生研究有依托,不…  相似文献   

7.
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在教育较落后的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得到了语文教师的接受和认同,并且语文综合性学习也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了。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语文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合作学习法”已为广大语文教师认可和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认知、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我校以“五步教学法”的语文高效课堂为主阵地,即:明确目标、预习展示、激发兴趣;学生自主学习新课;分组合作探究展示学习成果;拓展演练、实践与创新;总结与反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完成“324”学生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参与、实践创新的能力。这为当代中学生学习语文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中学语文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实施课改,培养创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构建开放的课堂,实现课内外沟通,放手让学生直接参与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我们提倡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题、自身尝试探究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自主创造、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这样源于教材的课题语文老师指导有能力,学生研究有依托,不易产生高不可及的为难心理,同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探索的能力、研究的兴趣和欲望.那么,究竟是如何立足语文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相似文献   

12.
我校所使用的鄂教版语文教材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力求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注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特别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以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逢昌 《经营管理者》2012,(8X):375-375
初中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延伸,还对学生语文学习起到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特别重视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因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语文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作业设计要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要关注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有所发展。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供不同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布置要灵活、开放,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验到作业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成功,获得满足的体验,使他们怀着愉快、轻松的心情去学语文、用语文。  相似文献   

14.
刘毅 《科学咨询》2009,(12):38-38
中学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参与、实践创新的能力.这为当代中学生学习语文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中学语文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实施课改,培养创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要尊重学生,给予选择的权利,教给学习的方法,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6.
新课改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创新学习已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小组的建设、课前预习、导学案的制定、学法的选择、小组合作探究、质疑问难、愉快学习等多角度培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体验成功的喜悦.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7.
秦纪梅 《科学咨询》2007,(18):33-3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特点之一是大力突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所谓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实施小学语文课程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已形成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和掌握的各科知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尝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历练能力、获得经验,逐步形成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8.
“群文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新的阅读教学形式,其基本特征是:自主阅读,师生交流分享,然后在合作探究中实现集体的建构。这种教学形式的积极意义在于,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另一方面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让学”,还课堂给学生。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介绍了“群文阅读”的由来、基本特征、教学方式以及对语文素养的提升,希望能助推语文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语文自主探究的能力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就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欣赏和品味.语文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教学为导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内容,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过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使学生丧失了主体性,处于被动地位.结果,抑制了学生潜在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全世界的呼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可见,新课程语文教学落实好综合性学习,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具体体现,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