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秋,我迎来了班主任生涯的又一批学生。开学第一节班会课,为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我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字"读书的目的",后面跟着几个大大的问号,请学生就此谈一谈他们的认识和想法。有学生腼腆地说,"为了学技术"。有学生坦言,"因为喜欢打游戏,所以进学校选了计算机专业。"还有学生不平地说:"想出去打工,没到年龄人家不要,所以到学校来了。当满教室的学生或认真或调侃地讨论这个问题时,教室后排角落里坐着的一位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再调皮的学生都知道在"地皮"没踩熟的  相似文献   

2.
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就记住了一个学生的名字,他叫冉讯,是七年级20班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学生,上课特别不安分,时而左转时而右转,时而手里玩着东西时而两腿不停摇晃,眼睛左顾右盼,其间偶尔看一眼老师,一节课下来我至少得提醒他5次。课后我找班主任了解情况,原来他在小学时就自由散漫惯了,家长也将他无可奈何。有一天,我路过20班教室,正好碰到冉讯,我便友好地跟他聊了聊:“冉讯,你的家长是不是经常不在家?没人管你?”,他说“我爸妈都在家”,我笑着说“那就可能是他们管不住你,冉讯,其实你很聪明的,上课时只要认真听讲,你不比其他同学差!”。从那过后,课堂上的冉讯明显规矩多了,可是好景不长,这天我提前3分钟走到教室门口,便发现冉讯手里拿着手机正和一个同学玩得起劲,我顺便说了句“学校不让带手机进校园,快收好!”,冉讯连忙把手机揣进兜里进了教室。我这节课讲练习题,别的同学都在边听边写,就他像个没事人一样,于是我走到他旁边提醒他快写作业,他没理我,我再次提醒他并用手敲了敲他的桌面,这下他急了,眼睛瞪着我,脖子一伸,冲我吼了一声“做哪样吗!”(酉阳方言,意为“干什么!”),我说“你快做作业”,他又吼“做哪样吗!”,脖子上的筋还一鼓一鼓的。他的吼声把班上所有学生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紧接着他把桌上的书本全部推到了地上,气愤地坐在那里,我一改往日的恼怒说了一句“如果你把手机也扔掉,你就是真正的男子汉!”后便离开了冉讯的座位。随着我的声音“同学们,我们接着看下一道题”,课堂马上恢复正常,我讲着,同学们写着,我偶尔用余光瞄了瞄冉讯,我发现他也跟着同学们在写,心里暗自高兴。我没有骂他,更没有狠狠地批评他,但我用宽容告诉了他“男子汉就要学会担当”。一周过去了,两周过去了,他没有在课堂上表现异常,倒是非常认真地听讲,也不时做着笔记。  相似文献   

3.
“教育好比谈恋爱,永远不会单相思。”我为什么这样说?那是因为学生是万般在意他的老师的。所以,老师也要万般在意他的学生。很多时候,学生习惯不好,或许真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他,没有在意他的感受。如果在意学生像在意你的恋人一样,把学生当作你恋爱的对象,工作就会简单得多。
  一、学会得体地夸奖
  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恋爱中的人,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优点。我喜欢看到学生什么好就夸什么。有一个老师曾经问我,你把学生夸得心花怒放,听起来舒服极了,你是怎么夸出口的?我就夸不出口呢!我说,我只不过是实话实说,说了我眼睛看到的,说了我心里想到的。她又问:“原来你看到的只是学生的优点。难道在你眼中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他们就没有缺点了?”我笑了,哪个学生没有缺点?比如,姚翱翔期末语文只考了50分,数学基本一位数,平时不做作业,写字乱七八糟,读书永远发不出声来,而且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你骂了他,他像大人一样,会说我去告你。你摸了他,他会说今天你把我弄疼了,我要找你。一度以为,他真的不可救药。可是,从这学期来,他真的很给力,这得源于得体的夸奖。有一次上课,他读书特别卖力,特别洪亮,把我高兴得不得了,忘了他以前的形象,马上夸他:“天啦,翱翔,这是我听到的最响亮的声音,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快快教教大家!”他喜形于色,更加努力地教大家读书。考试时,他总是有几个大题不做,稍好一点我就会夸他:“翱翔,今天只剩三个空没填了,有进步!”今天中午考试,他说:“我只有一个空没做。”我笑着说:“相信你做得完。”他就开开心心做试卷去了。这样的夸奖越来越多,不仅仅是读书,包括他的字,他的爱劳动,他的热情,他的考试成绩,他的每一点进步,我都看到了,都表扬他鼓励他,他信心十足。我的学生也学会了我这样的方法,谁有优点,就会发自内心地去赞扬别人。他们也会夸奖:“今天你读得可响亮了,声音比以前大多了!”“翱翔,你好多天没打架了,要继续努力哟!”因为学会了相互欣赏,学会了互相夸奖,班上孩子们幸福了,快乐了,学习积极性也高了,行为习惯也慢慢好起来。  相似文献   

4.
假期和儿子一起整理玩具,偶然翻到一把塑料的蓝色玩具水枪。刹那间,感觉鼻子一酸,眼泪不禁地夺眶而出,仿佛又回到了四年前高一26班的教室……
  记得那是一次班会课,我正站在讲台上,严肃地向全班学生强调学校对“禁止管制刀具”的相关要求。突然一个男生拿出一把蓝色的塑料枪,在手里得意地比划着,笑嘻嘻地望着我。那目中无人的样子,仿佛在挑战:“你能把我怎么样?”顿时引得全班同学大笑起来。此人正是我班的“老大难”学生陈鹏。说起他来,许多老师都能数落出他的种种“出格”事:课间,他嘴里叼一根用纸做的香烟在同学中晃来晃去以此表示对“抽烟零容忍”的抗议;自习课,他会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手工作品“翻盖手机”高声地打电话,来显示自己的“无所畏惧”;中午,他经常溜出学校去外面闲逛。  相似文献   

5.
笑谈竞选     
《决策探索》2008,(17):89-89
这几天我一直在为好朋友的竞选忙活,所以,礼拜六一大早出去先生也没在意。大约11点半左右,乐呵呵的我回到家的时候,先生正以他惯有的“优雅”姿势斜躺在沙发上抽烟。我一进门,他一边往烟缸里溺死着烟火,一边表情凝重地问我:“告诉我,一上午不回家干什么去了?”  相似文献   

6.
"老师:聂川凌今天又没按时到校做清洁,我都说过他几次了他还这样,还有刘君豪自开学以来只做过三次清洁,谁说他,他就和谁顶撞"。生活委员杨倩匆匆地走进办公室,急促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正在备课的思路。嗡…性急的我一下子脑袋都大了,刷…刷…刷…火直往头顶上冒,脸一下子晴转多云,"把他俩给我叫来",我语气强硬地说道。"老师,他们这会不在教室。"  相似文献   

7.
巧说“不”     
威尔逊(美国第28任总统)任新泽西州州长时,曾接到一个电话,报告他的一位担任议员的朋友去世的噩耗。威尔逊沉浸在悲痛之中。几分钟后,他又接到那人的电话:“州长,我希望顶替那位议员的位置。”威尔逊蜕:“我完全赞成。”说着停顿了一下,还没等对方来得及高兴,他接着蜕:“如果殡仪馆同意的话。”威尔逊装作没所瞳对方的意思,巧换“顶替”的概念,使其碰了一个软钉子。  相似文献   

8.
星云 《决策探索》2014,(13):48-48
梁老师是大学时期教我们写作的老师,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给我们的感觉是他什么都懂,所以我们有什么问题,就会向他请教,他总是耐心地为我们解答。有一回课问休息时,我们围着他聊天,一个同学问他:“梁老师,什么叫作反物质?”梁老师摇了摇头说:“这个我还真不知道。一会儿上课问一下同学们,看看谁知道。”上课了,梁老师让刚才提问的那个学生站起来把问题再说一遍,那个同学就又说了一遍。梁老师便说:“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有一个女生举起了手,梁老师便让她站起来回答,她站起来说:“正常物质的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构成,核外是带负电荷的电子:反物质的构成正好相反,它拥有带正电荷的电子和带负电荷的原子核。”  相似文献   

9.
星期五下午的第二节课快下课时,二年级八班的同学陆陆续续的从操场上回到教室,准备等待老师布置家庭作业放学,我也正准备去九班教室布置家庭作业放学。在这个节骨眼上,八班的一个女学生突然呜呜地哭着走进办公室,说:“陈老师,你们班的赵红(化名)把我打了。”说完,又伤心地哭了起来。我朦了,心想:“这节课不是刘老师在上课吗,他怎么可能会在操场上呢?是不是知道他平时比较捣乱,这次被别人打了诬陷他呢?”心里这样想着,但没有表露出来,轻声地问道:“你怎么知道是九班的赵红呢?你在上课他也在上课呀?”  相似文献   

10.
一、“爸爸教我学游泳”还是“我落水了,工作人员在救我”?
  教学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四幅图,以激起他们对暑假生活的回忆,激发口语交际的欲望。当观察到第三幅图的时候,有学生说:“这幅图讲了在暑假里,爸爸在游泳池教我学游泳。”有孩子说:“在暑假里,叔叔带我去游泳。”我正准备指导学生观察下一幅图时,一个孩子把手举得高高的,好像有非常急的问题要问。我叫了他的名字,他说:“这幅图还可以想象成‘我在游泳时不小心落水了,工作人员在救我。’”我心里很不以为然,心想:这幅图不是明摆着“爸爸在教我学游泳”吗?可是为了不打击这个学生的求异思维,又能够让他正确理解图画,我马上问全班同学:“可以这样想像吗?”立马有人举手持反对意见。  相似文献   

11.
对于小学生作文的问题,教师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确,就一堂作文课而言,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无动于衷,无从下笔。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一、激趣生动力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在作文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变学生“怕作文”为“盼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生活,去品味其情趣,然后表达自己的思想,逐步养成爱动笔的习惯。例如,我在教《长城》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声情并茂地讲解。学生通过看图、学文,为长城的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所叹服:真雄伟呀!要是能亲自去一趟,到那儿去玩玩,该多好!我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是你去了长城,你会玩儿吗?怎样玩儿?玩的问题一提出,课堂上可开锅了,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我要拿起我的画笔画一幅雄奇的画。”有的说:“我要在高大雄伟的城墙上引吭高歌,歌唱祖国的伟大。”还有的说:“我要和我的好朋友合影留念,让长城见证我们的友谊。”……同学们七嘴八舌,跃跃欲试。我把话锋一转,问:“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说的话写出来呢?”此时,学生情绪高涨,异口同声地答道:“能!”我在黑板上写出了《假如我去长城》的作文题。同学们只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一篇篇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童真的作文,便跃然纸上,就是一些平时作文水平比较差的同学,文章也大有起色。  相似文献   

12.
来访者基本情况 “老师,戴达又在教室大声骂人了!可难听啦!”班干部风风火火地前来报告。我问道:“骂谁呢?”来报告的这几个孩子小脸通红,支支吾吾地说:“骂……您……”我愕然,脑子飞速往前放“电影”:昨天,电脑课后,电脑老师向我投诉,戴达在课堂上听MP3。  相似文献   

13.
<正> 李经理上午刚完成与员工小王的绩效评估讨论,她觉得情绪很低落。 在午餐时,她对另一名管理者说:“今早我突然想起今天是评估的最后一天了,于是,我把他从预算会上叫出来。我简直不敢相信他的反应,他说他没时间准备,并且要我对每一个批评都举例说明。而他却一个劲地说在几个问题上不同意我的说法。我跟他讲了几个我不满意他的地方,然后又好意告诉他怎样改正错误,我得到的回应只有愤怒和沉默。我想他至少应该感激我,给我一些反馈才对。是否现在人们都不太关心自我提高了?平时他还挺不错,但是在评估中他看起来很不高兴。你说他到底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4.
史生荣 《决策》2006,(7):56-57
陈嫱说,市里要来检查中小学校舍危房,我把教育局长王奋山叫来,让他说个解决办法,他说没办法。我提了几个办法,但我提一条,他反对一条。我当时气坏了,差点没被他气哭。  相似文献   

15.
发挥     
《管理科学文摘》2014,(17):140-140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当听众咨询他最成功的做法时,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相似文献   

16.
十多年前,在我的绘画班上,有个很有才气的小男生,因为愈画愈有兴趣,所以立志将来要作艺术家。 有一天,他对他爸爸说:“爸爸,我将来要进美术系……” 啪!话还没说完,他爸爸就赏他一记耳光:“你要饿死!”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曾说过:“假定一种美德,如果他没有。最好是假定,并公开地说,对方有你要他发展的美德,给他一个好名誉去实现,他便会尽力去做,而不愿看你失望。”带领了三年的大额班级,终于要分班了,我和同年级的周老师都松了一口气,与此同时,我们也都有些担忧--别班的调皮鬼我们是否镇得住。为此我也了解了一下,他们班的邓华平很聪明,脑瓜子灵活,但很爱接老师的话茬儿,而且说话尖酸刻薄,上课时总会把老师弄得哭笑不得。还有……听到这些,我在心里默默默默祈祷千万不要遇上这个孩子。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向教室走去,刚走到教室外的走廊就听教室里有人侃侃而谈:“我们周老师总是爱管闲事,又爱生气,经常是怒发冲冠,其实她是自作自受。”  相似文献   

18.
休息的艺术     
王溢嘉 《领导文萃》2007,(5):160-161
心理学家欧森曾提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个锯木工人面对堆积如山的木材,他埋头不停地锯,紧张得不敢休息。好心人士劝他:“我看你的锯子都有点钝了,你应该休息一下,磨磨你的锯子吧!”锯木工人却不耐烦地说:“你没看到我有这么多木材要锯吗?哪有时间去磨锯子!”  相似文献   

19.
某县委书记从一地调往另一地任职,临行前,与他的秘书谈心。他对秘书说;“你为人诚实,干事地道,是一个好人,但你不是一个好秘书。”秘书感到愕然,因为他觉得多年来自己始终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书记继续说:“你跟着我也有好些年了,但你没对我提出过一条建议,对我的要求也没提出过一次否定,每次不管我说什么做什么,你都是好好好是是是行行行,你说你能算是一个好秘书吗?”秘书无言以对。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从事秘书工作的同志来说是颇有启发意义的。秘书的工作职责是什么?简单地说,秘书是领导的参谋助手。一般…  相似文献   

20.
《左传》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人或得王,献诸子罕。子罕弗受。就五者日:‘以示五人,王人以为宝也,政敢献之。’子罕日:‘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这段故事是说: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拿去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拿给玉区看了,玉匠认为这是宝贝,所以才敢献给您。”子罕道:“我把不贪当作空,你把王当作宝。如果把五给了我,咱俩岂不都失了宝?不上,各人留着各人的宝。”“我以不贪为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