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美国主导的两洋同盟在国际事务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国的快速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美国借重两洋同盟,推行国际格局单极化,对中国进行围困。本文通过分析美国两洋同盟对我国的影响,探讨关于我国军事外交战略的思考以推动我国的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7,(1)
冷战结束后,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日本国内涌动着推动国内改革的诉求,并出现修改和平宪法、"摆脱战后体制"的动向,其终极目标是走上"正常国家"的发展道路。20世纪90年代后,日美两国将中国设定为"假想敌",解决了同盟一度缺失"敌人"的难题。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转型在所谓积极发挥国际作用以及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的名义下,主动利用日美同盟为自身国家利益服务,不断将日本的政治权力和军事力量向全球范围辐射和投送,这一转型必将对21世纪的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建国前后中苏同盟的建立及其发展,无疑是现代社会政治史及国际冷战史中最值得关注的重大事件,其原因在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决定了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命运,而且影响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近半个世纪冷战对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对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重建产生了重大影响。伴随总体外交布局的调整,中国当代外交坚持统筹兼顾的对外关系原则,出现了重要转型。在此以国际体系变革视角探析冷战后中国大国与邻国外交的转型,以探索在世界文明进程中中国对外关系流变与国际体系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随着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战略的提出,美国在亚洲的依靠力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通过对"同盟"与"伙伴"概念的解释,利用变量分析的方法,在具体研究民族文化、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伙伴"战略关系的基础上,对美国的亚太伙伴系统的组成和成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得出,美国的亚太伙伴系统既包括同盟型伙伴、软同盟型伙伴,又包括竞争型伙伴。而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的力量支撑就主要来自于美国的亚太伙伴系统。  相似文献   

6.
余建军 《社会科学》2008,17(5):13-20
冷战时期,美国在亚太地区主要通过单边军事力量部署和双边安全安排这两种方式来维持其安全存在.冷战后,美国出于对亚太地区多边安全的需求,积极参与和创设多边安全安排,以借助其它国家的力量来共同应对安全威胁.受美国国内党派政治的影响,在不同政府时期,美国对待亚太多边安全的态度和行为有不同的表现.无论是谁执政,美国一直将促进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作为其单边军事存在和双边安全同盟的补充性手段.  相似文献   

7.
日美同盟与东亚区域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美同盟是冷战时代的产物。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增强,日美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变化。日美同盟作为冷战的衍生物,在国际社会尤其在东亚地区的作用并没有削弱,相反却日益强化,这对于当前方兴未艾的东亚区域合作具有双重性的影响。虽然日美同盟对东亚区域合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平衡器”的杠杆作用,但从整个东亚区域合作的整体布局来看,日美同盟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严重阻碍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因此,要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必须正确处理好与日美同盟的关系,积极引导日美同盟发挥建设性作用,规避其消极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8.
冷战对美国社会造成的诸多影响中,官智合流是最为深刻且最具争议性的社会现象。出于冷战需要,联邦政府大力扶助社会科学研究,客观铸就今日美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地位;出于保卫"自由"的观念,美国学术界积极投身于冷战的战略研究与政策实践,并在某种程度上主导了冷战的进程。冷战危机下形成的"政治——学术复合体"随形势发展而不断变迁,迄今仍是主导美国国家安全决策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苏领土问题的形成,与美国"冷战"政策有密切关系。美国因"冷战"政策而转变对《雅尔塔协定》的态度,使苏联获得有关领土的法律依据缺少说服力,同时也给日本收回领土提供了口实;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要求日本放弃有关领土,但又不规定其最终归属对象;美国对日苏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谈判的干涉,表面上支持日本方面主张,实质上阻止日本方面妥协而使领土问题成为遗留问题。美国国际"冷战"政策是造成战后日苏及日俄领土问题形成最重要的外来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40多年的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的国家利益随着国际格局与环境的巨大变化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美国需要在一段没有"对手和敌人"的历史时期内改造整个国际社会、控制国际格局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性质,为美国未来可能遇到的威胁或挑战提前做好应对准备.目前正在实施的一种以"哑铃战略"为核心的全面战略调整,是冷战后美国将要长期执行的战略性决策,是对冷战后美国国家利益发生的变化所做的战略性应对.这一战略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可能要持续到21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格局总的特点是"一超多强"的力量结构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9·11"事件发生后,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来,国际格局演变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美国虽然继续保持超强地位,但"一超多强"结构中的角色在变化;合作成为大国关系的基调;意识形态斗争进一步弱化.这些新特点印证了国际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国际格局演变的新特点,有利于我国提升在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但也需要我们因势利导,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一是要继续致力于改善中美合作关系;二是要积极推进与其他大国的各类双边、多边合作关系;三是要致力于推进亚太区域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主义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等阶段.当代资本主义借助经济全球化趋势,普遍组建国际垄断同盟,在国际经济运行过程中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基本主体、以资本的国际流动为基本手段、集中代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的国际垄断.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进行分析,明确其生成根源、功能作用和发展走向,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朝鲜战争后,因特需订单高涨,日本经济再次面临经济危机的危险,而朝战后的东亚冷战拯救并复兴了日本经济。朝鲜战争后为实施东亚冷战战略,华盛顿向日本开放美国市场,对日本产品实施零关税。美国支持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加入科伦坡计划,通过与欧洲多国签订三边协定,帮助日本重返国际经济体系。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获取特别是美国、东南亚、欧洲市场的进入为日本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创造了条件。东亚冷战背景和美国的远东战略为日本实施"经济立国"和"经济外交"创造了绝佳条件,美国的东亚冷战思维也希望日本能够成为一个地区强国协助美国实现远东冷战的目的。美国东亚冷战的历史性"恩赐"使日本能够幸运地搭上美国的东亚冷战战车,日本也在1967年迅速实现了经济的起飞。  相似文献   

14.
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同时也是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各国学术界对冷战起源问题的研究从未终止,但始终对冷战的爆发时间莫衷一是。文章认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确立交织在一起,对冷战爆发问题研究的症结在于对国际格局的不同定义及对两极格局形成的不同认识上。对格局定义及形成标志的模糊认知将对冷战爆发的判断造成直接影响。国际格局包括国际战略关系格局与力量关系格局。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冷战的爆发是相伴而生的。  相似文献   

15.
一、国际范围内政治、经济、市场因素对亚太经济合作格局的促成及影响1、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亚太国家扩大区域性合作完备了政治前提。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美国根据当时美苏尖锐对立然而又不直接参与战争的国际政治格局,曾提出过“遏制理论”和“冷战理论”。不能不看到,冷战曾经对亚太合作构成严重制约。一方面,以印支半岛和朝鲜半岛为界把亚太地区长期分解为两个意识形态板块。因为意识形态不同的对抗性政治因素,这两个意识形态板块之间的经济关系一直处于零的阶段。另一方面,鉴于日本在二次大战中给亚太地区国家造成严重战争创伤的历史因索,一直使亚太经济关系笼罩着一层阴影,意识形态相同的亚太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也仅限于局部型、松散型和低层次型。八十年代以来,国际政治出现了从对抗到对话、从紧张转向缓和的新情况。同时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更是为亚太经济合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随着雅尔塔体制告终,柬埔寨问题趋于解决,中韩、中日、中澳贸易扩大,中国与印尼、新加坡等亚太国家陆续建交,海峡  相似文献   

16.
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代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迅速蔓延扩散,演变为一场波及全球的严重经济危机,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及其两制格局新变化的全新视角。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遭受重创,使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喜忧参半,对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使国际格局和两制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7.
西太平洋新军事联盟作为美、日重构亚太安全格局的危险举动,由于利益的博弈,正面临着难解的"囚徒困境".最根本的原因是部分国家寻求部分共同安全利益,这种囿于冷战思维下的霸权主义心态在军事上的反映是严重背离国际制度原则的.只有坚持强调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才可能真正重构亚太地区安全格局所需国际制度.  相似文献   

18.
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进行了独到的解释和预测,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的新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后冷战时期的世界主要冲突之源不是经济或意识形态上的,而是文化上的差异。他认为,世界格局将取决于八大文明,即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和可能的非洲文明的相互作用。亨廷顿敏锐地观察了当代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关系,为国际政治注入了新的研究视角。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可能会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对外政策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648年"威斯特伐尼亚和约"的签订导致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出现.从此,建立在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原则基础上的欧洲国家体系逐渐演变成由独立国家构成的现代国际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极体系是不同政治制度、相互对立的意识形态以及美苏双方对当时国际环境错误判断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的紧密交融,政治问题经济化和经济问题政治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为特征的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向纵深发展.新出的夏立平专著<当代国际体系与大国战略关系>(以下称<当代国际体系>),以新颖的视角论述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特征,诠释在当今国际体系环境下大国战略关系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欧洲在冷战时期被一分为二,它们选择了和平、振兴与联合的途径.冷战后,欧洲从分裂走向统一.统一的欧洲将稳定、发展和扩大联合作为重要目标,力求成为国际格局重要的一极.欧洲的崛起,对打破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使国际社会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