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边境的安全稳定牵一发而动全身,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启迪思想服务于边境治理、凝聚共识抵御分裂势力渗透颠覆、汇聚力量推动边境振兴和发展。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铺展的全面、全体、全域和有形、有感、有效,统筹“边境西藏”和“西藏边境”的治理需求,通过政策梳理、话语认知和大环境分析,因循解放西藏、发展西藏、振兴西藏的历史进程,分析归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探讨西藏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功能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结合当下社会背景和环境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的必要性。地方高校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而广泛的主体,从地方高校特征看地方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利和必要因素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从大学生的特点和群体个性来展开如何铸牢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维度和方向,并提出明确的、科学的培育路径,包括从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来开展培育工作和活动,使大学生了解、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民族意识,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实践目标。西藏和平解放时期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敏锐觉察西藏地方中华民族共同体出现的问题,顺应历史客观要求,当机立断,群策群力,果断采取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措施,阻断了帝国主义、西藏地方分裂势力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图谋与活动,扭转了西藏历史的发展方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西藏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和重点内容之一。面对新环境、踏上新征程、肩负新任务、迎接新挑战,要根据新要求,采取新办法、开发新模式、创造新形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高质量发展上,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伟大事业的时代重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宣传理论政策、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感受志愿服务的有效平台,各地政府和高校应该正确利用好这个平台和资源,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加速器”和“营养剂”。大学生群体也应该利用好这个舞台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和文明素养,进而展现良好的国家形象,在社会实践中发扬志愿者服务精神,在交流沟通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不断增强大学生“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而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宏大的时代课题和使命。边疆民族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其独特功能。然而,新时期边疆民族教育需求与民族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需要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回应边疆民族教育需求,满足其在教育质量、教育数量、教育层次等方面的需要,在回应边疆民族教育需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体育援藏是党一贯坚持的民族体育政策在西藏的具体落实。文章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归纳和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援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辉煌历程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研究认为体育援藏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伟大实践,体育援藏通过提供制度保障、人才和物质基础、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动力机制、夯实广大农牧民群众基础、树立“西藏登山精神”成功典型,对促进西藏各族人民健康水平提高、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考虑藏民族心理认同机制的构成要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影响。藏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记忆、语言文字、宗教习俗、价值观念等心理认同要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藏民族成员的“五个认同”,促进藏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藏汉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构建相互嵌入式居住格局和社区环境,推动西藏人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不断增进各民族共同性的经济、文化、情感因素,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在西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正逐渐走向常态化和系统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离不开文化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来源于各民族优秀文化,同时又寓于各民族文化之中,通过不同的民族文化体现出来,在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如何全面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层次,有效贯彻落实“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相关教育中,反思其传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功能,寻求当代有效的践行路径,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呼应和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9.
现行宪法文本中特别是序言中的相关表述,为解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概念基础和基本标准,通过宪法解释理论和制度层面的分析,为在宪法框架内寻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资源提供了可能。以现行宪法文本为基本,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理基础,是建构以立法、执法、司法和评价为要素的实施机制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民族政策向法律文本转化的前提。民族政策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促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地方立法工作的开展。民族团结立法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向,是地方民族团结立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0.
张伟军  蒋锐 《学术探索》2023,(10):118-127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辩证统一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普遍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主体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方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战略举措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要求有机集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核心领导力量;完善新型大一统国家制度体系,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制度化建构;加快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物质基础;推进各民族人的现代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境界;设计中华文明现代化新标识,传播中华民族现代化新形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综合性长期性工程,需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才能达成两者共同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宝贵的可援引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历史契机,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目标互动中实现统一。通过发挥红色文化凝聚价值共识、强化集体记忆的作用,帮助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通过发挥红色文化“黏合剂”的作用,提升中华儿女的国家认同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通过发挥红色文化守正创新的作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着力从情感共振、教育共铸、社会共进等三个方面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实践。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这就要求在边疆民族地区必须认真开展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当下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以及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都深刻影响并决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切入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探讨,不仅有利于揭示边疆民族地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同时亦有助于从边疆民族地区的宏观视阈出发,分析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着力点与落脚点。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文化共同体,又是政治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历史的选择,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领和主线,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共同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等构成共同体意识产生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是核心和关键。本文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进行分析,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以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有一定拓展。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的诞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近代的觉醒有着相近的历史起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目标、内容、主体相契合,针对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现实问题,面向世界、未来、现代化三个维度,通过提升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力与增强红色基因话语影响力相结合、激发大学生红色文化创造力与激活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内驱力相结合、建设红色教育协同育人团队与建设家校协同育人环境相结合的红色路径,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新疆巴州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等46个民族,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群众心灵深处,凝心铸魂。坚持共同富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坚持主流主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坚持依法治疆,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巴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价值:以党的领导为根本指引,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顶层设计力量;以“融”为先,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构筑民族团结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遵循,着力搭建“七大平台”;以增强“五个认同”为导向,加强文化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6.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战略,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出发,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共同体理论及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等理论,从学理上探讨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者间的内在逻辑,为协同推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发挥最大合力提供理论支撑。具体而言,从统一性来看,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理论根基的同源性、行为主体的同一性和目标的一致性;从辩证关系来看,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和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思想政治保障,两者相辅相成、互利共生。因此,协调推进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契合点在于高度关注民族地区发展、推动实现以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物质富裕、推进实现以坚定各族群众对“五个认同”的高度认同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构建中国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的创新,我们只有全面了解其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以及实践要求,才能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才能更好地夯实其主线和纲领地位,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相似文献   

18.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实践维度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历史维度: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动力支撑。现实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提供坚强保障。实践维度: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构的嵌入点。突出初心使命、价值追求的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与强调精神、心理层面的政治认同、情感归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尽管二者都有各自的理论属性、适用范畴,但二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存在相互促进的内在互构,并有机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之中。为实现人民生活幸福的价值追求而团结奋斗,产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能。因此,遵循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构逻辑,做到互促共进、同频共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实现。  相似文献   

19.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置于崇高位置,从而破解各类问题、应对各类挑战,力求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认同关乎民族团结、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培育少数民族特别是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是促进民族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坚强基石.要整合文化资源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培育文化认同凝聚中华各族人民的价值共识,创新育人理念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社区教育的内容、属性决定了社区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社区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功能,分别从精神认同、物质支撑、民生福祉、制度运行、“绿色”根基五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教育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盘活社区教育经济、扩大社区教育供给、主动融入社区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