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符倩 《南方论刊》2022,(4):32-3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要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论述指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这既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守正创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为新时代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之“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命题与实践要义。从中国共产党创立前后先进知识分子们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实境的主张,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命题提出之际倡导“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再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践行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观。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日益擢升,长期包含在“中国具体实际”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独立出来,“两个结合”正式被明确提出。“两个结合”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的认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古今“双向互动”上的思想进阶。要深入地把握“两个结合”的思想意蕴,有必要对其哲学思想基础进行深层的探究。“两个结合”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命题,在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上有根本规定性,在实践发展上也有具体要求。“两个结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是长期的、动态的、全面的结合,也是主动的、科学的、有效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两个结合”是我党在百年历史交汇点首次提出的新命题,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通过分析“两个结合”中蕴含着的矛盾分析法,以其内涵的理论作为支撑并积极运用,是推动中国创新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运用好矛盾分析法,在解决中国问题时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华的沃土中汲取养分,才能正确指导中国实践,大力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及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内涵具有宝贵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理论化体系化的哲学表达,探讨其新贡献问题,也应以其哲学层面的贡献最为根本。任何思想的新贡献内生于它的形成逻辑当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两个结合”是其形成的内在逻辑,以此为视角,或更能阐明这一新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哲学层面上的新贡献。遵循这一新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两个结合”为内核的形成逻辑,可以发现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深化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考等方面作出了新的哲学贡献。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有一个自觉、完整、系统追求的理想人格,这个理想人格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要求的统一中去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重视与追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认识与揭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魂”;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共产党人的政治要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人格之“体”只有在“根”与“魂”统一的人生实践之中才能真正立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两个相结合”之间的相结合,为塑造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人格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与转化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过程中的重大思想解放。中国具体实际不仅包含由政治经济因素所构筑的客观条件,而且也包含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构筑的文化心理条件。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判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达到了新高度,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结合”内具的思想解放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根脉”的高度,通过“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有机统一,重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体两翼”的动力机制;二是从更加宽阔的历史视野、更加深厚的历史纵深出发,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传承发展深入把握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显著优势,拓宽了“走自己的路”的文化根基;三是中华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及其积淀下来的宝贵智慧滋养,为深化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也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提供了无比坚定的自信源泉。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话语创新和理论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最紧密的时期,这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有力指导和科学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文化思想由论争走向聚合,文化实践由传统路径依赖走向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现代性契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批判原则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流话语,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奠立了坚实的话语根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典故、格言、俗语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通过分辨“精华”与“糟粕”、激活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方式和内涵要素,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化科学化品质,这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赢得政治、思想、社会的解释力、阐释力和掌控力增添了话语资源,也在深层次促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实现新的转变与跃升。  相似文献   

8.
“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法宝,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推动“第二个结合”是一个历史与逻辑、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第二个结合”的逻辑前提。“第二个结合”的根本任务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确立坚实的文化基础,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文明的充盈活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要深刻把握中国的整体性特质和当代中国实践的本质特色及发展规律,而“两个结合”恰恰是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只有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解决当代中国问题;只有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只有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基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形式,才能造就一个全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就此而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不断深化“两个结合”,是建构当代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根本途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取得胜利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将“一个结合”丰富为“两个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新境界。“两个结合”的原创性提出与创新性发展有着其深厚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现实实践逻辑,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蕴。这一伟大时代命题的实质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固本培元与守正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这要求我们党牢牢把握“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夯实思想根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植深厚的人民情怀;坚持问题导向,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这是继党的二十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新的价值判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文化使命的清醒认识和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规律性把握,内蕴深刻的认识论、方法论思想,具有独特的实践价值。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的创新理论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革命性品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贯通;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自信思想基础,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赖以立足的实践场域;在深化践行“双创”思想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产物。“第一个结合”推进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国化,“第二个结合”推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道路选择,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提供了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接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独特的理论优势和文化优势。“两个结合”视角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发展模式、发展经验和发展成果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证伪了西方现代化的唯一性,总结出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宝贵经验,推进实现中华文明的自新,创造了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顺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满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诉求,两者的社会理想、哲学根基、价值指向、内在特性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使得两者相结合成为必然之势。两者相结合是以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历史进程为镜鉴,总结归纳而出的最新理论成果。长期以来,两者相结合隐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之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以来的理论创新使得两者相结合从隐性走向突显,其所遵循的固本培元、求同存异、允执厥中、扎根实践的原则也逐渐明确。两者相结合得以从历史进程之实然走向原则遵循之应然,具有钩深致远的价值意义与境界,彰显出与时偕行的时代性与革故鼎新的超越性,具体体现在“空间-时间”耦合的维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开辟、在现代化范式革新的维度上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推进拓展、在文明形态突破的维度上滋养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方面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在此基础上,二者呈现出相与有成的交互态势: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富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基础,驱动和保障着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成为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价值遵循;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能增效。二者的高度契合交互有效推进了“两个结合”的发展进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5.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我党百年实践的经验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历程的高度凝练。坚持“两个结合”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对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应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与挑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中国具体实际为导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把舵定向,在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中谋篇布局,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精准发力,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说服力、凝聚力及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论断,也是这一思想继续发展创新的方法论基础。“两个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双向互动”“两元一体”,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汇聚中华文明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两个结合”注重“内外融通”,坚持和优化中国特色,强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我主张”,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向世界展示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崭新形象。坚持“两个结合”,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叙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解答时代之问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7.
以问题导向推动“两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理念新方法在文化领域的坚持与运用。坚持问题导向是实现“两创”的逻辑基点和根本动力,以问题导向推动“两创”是中华文化自身发展逻辑在新时代的延续,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始终以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问题”为导向,主动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时代课题的深度结合中焕发新生。在新征程新起点上聚焦文化建设的新问题,探索形成兼顾外在建设和内在养成、由“向内”化人到“向外”引领的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创”新飞跃的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两个“行”的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也成为了全新的重要政治论断,如何更好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需要从3个不同的维度进行深刻领会。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行”是这一重大论断的理论前提;其次,要明确“两个结合”是这一重大论断的理论自觉基础;最后,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总书记提出这一论断的理论自信。由此可见,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不仅是理论的创新,更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重要政治论断,需要持续深刻领会学习。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是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自身所决定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它的中国化,是它“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的中国化,不是它的中国政治化,而是它的中国文化化;它的中国化,也不是同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以及中国大众文艺(通俗文艺)理论的“融合”,而是同它们的“结合”。在中国化过程中,它要保持自己的基本原则即内核,坚持自己理论的主体性。这样的理论,才会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它的中国化,才会是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真正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传统文化及其相互关系认知的三层思想升华。从“宏大叙事”的诸多称谓转向“精准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侧重马克思主义之“用”转为马克思主义之“体用合一”是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思想升华;审时度势地把握中国具体实际,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科学判断、从侧重中国具体实际之现实国情到深入中国具体实际之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具体实际认知的思想升华;从侧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到“发展创新”、从侧重中华传统文化被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单向改造”到两者良性的“双向互动”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思想升华。“两个结合”是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一体两面的有机整体,具有隽永深邃的原创性贡献,扩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与广度,重建与挺立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昭示了中国特色的人类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