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一时期,诸子学说形成争鸣之势。这种态势,对庄子人生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庄子》一书对诸家学说均有所吸纳,亦有所遗弃。庄子人生哲学思想既得益于诸子学说正面的影响,也得益于诸子学说反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一时期,诸子学说形成争鸣之势.这种态势,对庄子人生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庄子>一书对诸家学说均有所吸纳,亦有所遗弃.庄子人生哲学思想既得益于诸子学说正面的影响,也得益于诸子学说反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4.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兴起,具有各自的文化目的性,儒家的思想、法家的主张、道家的理念、阴阳家的学说、纵横家的论断,都在表现他们思想的最有代表性的语言符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成为我们认知诸子学说的意义符号。  相似文献   

5.
诸子学说与战国兵书文化精神的构建□黄朴民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取得突出的成就。这既表现为《左传》等史书和儒、墨、道、法学派的著作中,对军事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深刻论述;更体现为《孙子兵法》为代表的成熟兵书的纷纷面世。它们为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6.
诸子各学派除了自我生成外,其体系的核心理论以及现实运用、实践性源头的论证等,还依赖庄子、荀子、吕不韦、刘安、司马谈、刘歆、班固等所构建,这是诸子学派的他者生成。使得诸子社会治理之学的主旨,有了哲学的理论形态。由此可知,古代学术的子学经验与学术愿景有这样一些特点:其一,对九流十家的概括是能够创建学派乃至建立学科的;其二,子学中心话语与多重话语两大形态为新的学术增长点的设立提供了机遇;其三,"诸子出于王官说"建立起古代以实践探求学术渊源的传统。胡适以"征验"之法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是以西方所谓纯哲学的观念来看待诸子之学的;而诸子之学本是社会治理之学,自然与王官政治有着承袭关系。  相似文献   

7.
郝建平 《阴山学刊》2009,22(5):125-128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全体国民综合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全体性、重能力性、贯通性等特点。实施素质教育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明成果的学习,而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使这些宝贵的资源在人才培养中发扬光大,并且与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王嘉川 《学术研究》2007,(12):101-105
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既表现出暖湿联姻、干冷相配的特色,同时也表现出暖湿与干冷交替出现的波动式变化过程。这种自然生态环境,对不同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天时地利、冷暖干湿的自然气候因素,已经限定了人类本能和自我创造的先决条件。人类在创造文明,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正确而充分地认识自己和自然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完成"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伟大任务。  相似文献   

9.
一在史学研究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两个问题 :(一 )世界历史上古老的几大文明 ,有的已灭绝 ,有的虽存在但已成“化石” ,有的演化为其他文明 ,为什么独有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 ,至今不绝 ?(二 )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什么会长达两千多年 ,而迟迟未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或者说 ,中国的农业社会为什么那么长 ,而迟迟未能发展成为工业社会 ?这两个问题都与本文所讨论内容有密切关系。但这两个问题都是大题目 ,非我的学力所能解决 ,谨试从边疆民族史的角度谈些看法 ,就教于方家。“文明”(civilization)和“文化”(culture)这两个词作为…  相似文献   

10.
天水远古文化与中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水远古文化与中华文明雍际春,陈逸平人类文明是伴随人类的出现和人类开始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人类文明一经产生,便成为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标志。绵延博大的中华文化正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经由众多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辛勤创造和培育的结...  相似文献   

11.
女真汉化与中华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女真社会尽管因所处环境、历史的特殊而表现出种种独特性,大体而言,女真仍然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表现出早期发展阶段所共有的特征。自肃慎到金建国初,女真基本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按独立的方式发展,其间虽然受到周边民族的影响(诸如……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古文化与中华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中国腹地的考古学研究分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系统,而把介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独立入海的淮河流域一分为二,淮河以北归入黄河流域,淮河以南归入长江流域。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淮河流域东到大海,西至中原腹地,其文化面貌表现出特有的多元性、过渡性和开放性。从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到夏商周的徐夷、淮夷,淮河流域古文化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在中国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华古代文明的多元文化中,黄河文化是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作为一种植根于黄河流域的地域性文化,它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文化交流,在明清以后逐渐融入统一的中华文明之中。由于其本身具有经济上的先进性、政治上的正统性、学术上的包容性及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黄河文化长期居于中国古代多元文化的领导地位,成为当时多元文化的凝聚中心和中华古代文明当之无愧的代表,并且不断给予周围的多元文化以深刻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是我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文化支柱。  相似文献   

14.
炎帝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学术界一般把文字的产生、冶金术的发明、城邦或都市的出现看作是文明的特征 ,而这些现象又往往与国家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 ,许多学者都认为文明的起源就是国家的起源。本文作者认为 ,人类文明发生的关键是生产性的生产———植物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的形成 ,这两种技能是一般动物所不具有的。人类从攫取性的渔猎生产过渡到生产性的农牧业生产 ,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革命 ,学术界通常称之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术界多认为起源于黄帝时代。本文认为 ,“农业革命”是人类脱离原始状态的革命 ,同时也是文明起源的关键一环。中华文明起源也一样 ,是在农业革命的基础上形成的。作者分别从神话传说和考古资料来论证炎帝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论证炎帝是中国农业革命的创始人 ,中华的文明的起源时代应该是炎帝时代  相似文献   

15.
葛剑雄 《江汉论坛》2023,(2):109-113
<正>对“地理环境”的定义,我采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的说法:“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具体来说,“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上述三种环境各以某种特定的实体为中心,由具有一定地域关系的各种事物的条件和姿态所构成。这三种地理环境之间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互相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但我认为,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可合称为人文环境(或人文地理环境),因为无论经济还是社会文化,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都是人类在特定的空间中的活动所形成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6.
平社与费边社渊源初探--兼论拉斯基学说在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毅 《学术研究》2002,3(3):74-79
本文拟就平社与费边社的渊源关系,以及拉斯基学说在近代中国的影响做一番初探性的尝试.作者认为,平社在成员构成的知识精英色彩、活动方式的学院书斋色彩、政治主张的温和渐进色彩等方面,明显地受到了费边社的极大熏染.然而,拉斯基学说在中国的命运则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17.
我们若将《诗经》与《楚辞》(以屈原作品为主,故以下简称屈骚)略加对照,会发现,两者在语言形式上有十分显著的差异,前者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句式相对整齐,大多以四言为主,而后者篇幅显著加大,出现象《离骚》这样的宏篇巨制,句式参差,除部分诗篇是四言为主外,其余均为长短不一的杂言;后者的这种形式表现,人们称其为“散文化”。 何以先秦时代的诗歌在继《诗经》之后,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产生了具有“散文化”倾向的新诗体呢?这当中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时代风气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诚如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的:“周室既衰,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而游说之风寝盛,纵横之士,欲以唇吻奏功,遂竟为美辞,以动人主。……  相似文献   

18.
陈寅恪史学最突出的学术特点是文化渊源思想。它与华夏民族意识息息相关,而在民族史、宗教史、文艺史、民俗史以及制度史诸领域得到有效展开。中古史的主体在民族,根本在文化,标志在制度。这一学说既具有独特的学术方法,即直接研究文化本原与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动态分析传统因子与对家世地理的考察等,也蕴涵着丰厚的精神底蕴,表现了继往开来的民族意识和独立自由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不是对中华文明的虚无,也不是被中华文明所消融,而是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互动发展。中华文明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土壤,巩固了认同基础,丰富了资源支撑,成为马克思主义异域发展的合理性根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则激发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为中华文明优化了价值取向,强化了使命担当,激发了创新活力,充实了精神内涵,成为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文明的互动发展,应树立起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远大视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重构为首要前提、以中华民族的主体性自觉为核心使命、以人类文明秩序的共融性建构为外部保障,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明意蕴,彰显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乃至人类的文明进步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文明之滥觞始于炎帝,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我们用历史典籍、出土文物、古天文历术及其历点推算、论证,得炎帝神农生于公元前5080年辛巳,殁于公元前4960年辛巳.炎帝神农是七千年前的历史人物,中华文明史至少有七千年.炎帝神农时代发明创造的文字、八卦、天文历法和稻作农耕、主稼穑、栽五谷、种果蔬、植桑麻、兴茶饮、制耒耜、作陶冶斤斧鉏鎒、织布帛、造舟楫、修台榭、建明堂、制琴瑟、开商贸(日中而市)……奠定了中华文化的传统框架和基本体系,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滥觞,为中华文化最早屹立于世界民族文明之林,建起了一座光耀千秋、传承万代的灯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