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奉天靖难记》是明代永乐初年官修史书,记载了"靖难之役"爆发原因及战争进程。《奉天靖难记》以"春秋笔法",表达否定建文帝正统地位的立场,并肆意歪曲历史,抹黑建文君臣,美化朱棣,其目的在于为朱棣"靖难"和篡夺皇位的行为制造合法性依据。虽然不能将《奉天靖难记》视为信史,但其对于"靖难之役"和明史研究仍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4,(3):119-124
《奉天靖难记》是明代永乐初年官修史书,记载了"靖难之役"爆发原因及战争进程。《奉天靖难记》以"春秋笔法",表达否定建文帝正统地位的立场,并肆意歪曲历史,抹黑建文君臣,美化朱棣,其目的在于为朱棣"靖难"和篡夺皇位的行为制造合法性依据。虽然不能将《奉天靖难记》视为信史,但其对于"靖难之役"和明史研究仍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明代永乐年间移民政策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永乐年间(1402-1424)移民的主要目的是为恢复靖难之役战火波及地区的经济,以狭乡之民垦荒于宽乡,其中以山西移民到北京地区与山东为主。而迁满罪犯于山东、山西、湖广移民,前往隆庆、保安州等边塞地区,也是为了巩固北京地区的国防。此种移民政策相当成功。本文旨在分析该项移民政策背景与目的,说明其种类、规模和路线,探讨其成效和影响。(一)靖难之役持续四年,主要战场在北平与山东布政司境内,其中天津以南、济南以北及河间以西的保定、真定一路,战火所及,为害最烈,较洪武初年北伐蒙古之役尤有过之。洪武初年,元朝大势已…  相似文献   

4.
从演鬼到演人之间的艺术过渡——论明中叶三部影射杂剧田同旭明代戏曲发展,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明中叶以来,曲坛出现了一批直接反映当代重大社会政治事件的时事新剧。戏曲家从明初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千钟禄》)开始写起,先后推出批判逆阉刘瑾专权的《...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家族与徐达、常遇春、郭英三个功臣家族之间的联姻,早在明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开始。明立国后,这一集团式的联姻进一步扩大,成为皇室与勋臣联姻的核心。随着懿文太子夫妇去世,集团内部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最终引发了导致皇权更迭的“靖难之役”。“靖难”成功的朱棣随后加强与徐达、郭英家族联姻,清除常遇春一系在集团中的影响力,朱徐常郭婚姻集团一变而为朱徐郭婚姻集团。此后,皇室与徐达、郭英家族的联姻也渐渐难以为继。宣德以降,宗室婚姻制度渐趋严格,影响明初政局六十余年的朱徐常郭婚姻集团也淡出了历史。  相似文献   

6.
天津虽在明代设卫,但其得名与明成祖"靖难之役"无关,不是明代官员附会出的"天子之渡口"之意。金章宗赐名潞水(今北运河)为"天津河",天津的称谓来源于此;它是来自东北的女真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的产物,是女真人经营今天津地区在文化上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7.
明"靖难之役"之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本文根据青海乐都地区多家谱牒、民国时期史学家慕寿祺手记、《创修渭源县志》及相关史料,通过对当地民间传说的调查,对明王朝与瞿昙寺情结、乐都杨氏家族与瞿昙寺特殊关系的分析,以及瞿昙寺颇具皇家建筑特征的考证,认为建文帝逃出南京城后,削发为僧,几经辗转卥①游青海乐都,并最终园寂瞿昙寺。  相似文献   

8.
1938年6月至10月间进行的武汉保卫战,举世瞩目。这一战役,中日双方投入兵力之多,战线之长,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是抗日战争中任何战役所不能比拟的。陈诚作为这一战役的最高指挥官之一,于战役的胜负,有直接的关系。几十年来,人们对他指挥这场战役之举,议论颇多,褒贬不一。本文拟通过对陈诚在这场保卫战中的战前准备及作战指挥的具体考察,来实事求是地评说陈诚在武汉保卫战中的功过是非。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后,为保卫华中重镇武汉,12月13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昌拟定了《军事委员会第三期作战计划》,提出了武汉保卫战的总…  相似文献   

9.
论骊山之役与西周的灭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骊山之役与西周的灭亡王雷生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一、史书有关骊山之役的记载及清崔东壁的质疑骊山之役直接导致了百周的灭亡.而关于骊山之役的史实,《史记》、《国语》的记载都过于简略,且多疑窦.《周本纪》云: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爱之,欲废申后...  相似文献   

10.
建文朝历时四年,一场靖难之役引发的不仅仅是皇位更迭。对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学界历来有不同的观点。固然,靖难之役首先是一场军事战争,但皇位更替带来的是权力中枢的巨大变化,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必然导致交战双方的将领、士兵、管理机构(都司卫所)、戍守驻地和待遇等的一系列变化。受此影响,永乐朝政治也打上了浓重的"后建文时代"的烙印。洪武朝形成的明代都司卫所管理体制和北边防御体系等,经历明初政局变化,均发生了巨大变革,并对明代以后二百余年的国家防御格局和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临洮大捷”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洮之役是中法战争中一次有名的战役。不少史书说它比镇南关大捷规模更大,斩获更多,收复失地更广,故史称“临洮大捷”,与镇南关大捷并称。当我们一仔细查阅史料,发现关于镇南关大捷,中法双方都留下了丰富的史料。而所谓“临洮大捷”,则仅有清云贵总督岑毓  相似文献   

12.
九边特指有明一代先后设置于北边地区的九个重要军镇,它们所组成的防线直面北方各少数民族,对保卫京畿及内陆地区起着重要作用。但靖难之役后,随着北边防线中段的内缩,明廷不断增兵加饷,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明代的九边军费包括常例粮饷、临时战费与军事工程费用这三大部分,其数额的不断激增成为明王朝的巨大负担,甚至一度占据了国家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份额。而究其原因,日益增长的军费开支、岁入结构的单一性及僵化的财政体制则是明帝国财政长期赤字、枯竭的三个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3.
《大明恭穆献皇帝实录》是明嘉靖帝为其父兴献王朱撰写的实录体史书,其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科,有些是其它史书所未见者,它对研究明中期藩王制度、兴献帝封地安陆的情况以及兴献帝本人都有很大价值。但由于本书不符合历史上只为皇帝修实录的惯例,因此修成后备受冷遇,且现在中国大陆只有一部,很少被人注意,以致它的价值一直被埋没。  相似文献   

14.
战国中期的社会政治舞台上各国关系错综复杂,雍氏(今河南禹县东北)之役可以说是表现这种复杂关系的典型事件,当时几乎所有的诸侯大国以及一些小国都参与其中,术士们在列国间纵横捭阖,大小战役交错盘结。先后两次雍氏之役是战国中期,特别是齐宣王破燕以后列国外交与军事斗争的焦点,对于列国政治形势和力量的对比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雍氏之役的史载多有歧异,许多问题扑朔迷离,尚待进一步研究。不妥之处,祈请方家指教。一、关于雍氏之役的基本史料的分析雍氏之役见于《史记》、《战国策》诸篇,古本《纪年》亦有所载。今试做初步分…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壬子二年(1852年,清咸丰二年)4月18日至5月19日,围攻桂林之役,是太平天国起义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战争的经过比较曲折。在持续32天的时间里,太平军进行了殊死的斗争,历经了大小水陆24战,给清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为后来的挥师北上北伐中原,攻取南京奠定了基础。关于桂林战役的一些问题,几十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作过很多考证研究,为后来者认识太平军围攻桂林之役作出了贡献。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为深入研究围攻桂林之役,从各种文献,方志、论著、泰谕、书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野史     
鲁迅重视历史典籍,对于野史笔记更为留意。他说过,读史,“尤其是宋朝明朝史,而且尤须是野史;或者看杂说。” 野史是对“正史”而言。正史是统治阶级官方修定的史书,清乾隆时选定从《史记》至《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作为《正史》。野史指的是中国古代私人编撰的史书;杂说即杂记,往往记一时之见闻和一事之始末,或者常有掌故性质的史书。野史杂说,统称为杂史,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清康熙年间,厄鲁特噶尔丹与喀尔喀的战争危及清朝边疆的安定,故康熙帝决定御驾亲征以平定此次边乱,《亲征朔漠方略》详细记载了此次征战的始末。有清一代,此书是继《平定三逆方略》之后的第二本由皇帝钦定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也是有关北方和西北边疆战事的第一本官方史书。本文详细探讨了以下问题,一为康熙帝与《亲征朔漠方略》成书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成书过程中对此书内容的指导与修改;二为《亲征朔漠方略》具体的成书时间;此外,方略馆是编写《方略》类史书的机构,但是在康熙年间,史书中对它的叙述甚为模糊,所以本文的第三点着重讨论方略馆的具体成立时间。  相似文献   

18.
许多中国历史文献和口碑传说称,中法战争时期法国远东舰队总司令孤拔在镇海之役中受伤或阵亡。黄振南在《中法战争诸役考》中经过翔实的考证,指出此说是不可靠的。最近在该战役发生地发现的两件时人文书说明,孤拔在镇海伤亡之说值得怀疑。作者认为,此说非但可疑,而且子虚乌有  相似文献   

19.
汪华是徽州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两宋前期,官方史书对汪华的评价甚低,直到罗愿《新安志》问世后,汪华才在正史中正名.汪华能够翻案成功的原因,一是《新安志》作者罗愿自身的努力;二是宋代敕封政策的影响;三是两宋时期汪氏家族势力的崛起.三者合力作用之下,为汪华在官方正史中成功翻案,肯定了汪华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20.
彭勇  蒋玉晨 《中州学刊》2023,(1):134-144
明中后期州县田赋征收中的收头和柜头,是条鞭法推行后税银官收“自封投柜”过程中的主要执行人和实际操控者。头役从最初的看柜收银到拥有催科、倾锭、解运,甚至包征包赔等,功能不断拓展,几乎覆盖了税银“官收官解”的整个流程,头役也成为赋役领域官民之间的代理人。头役佥派之制施行之初,有效地减轻了粮长里甲侵吞之弊,然法久弊生,头役对国家财政和基层社会均产生了消极影响。佥派头役收掌税银之法,也是赋役制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调适的结果,从明代源于民间的歇家包揽钱粮,到清代出自官府的书差包征田赋,明后期的佥派头役正处于过渡环节,是官府借民间力量对社会控制的方式之一。在基层社会各项赋役征派的实际运作中,头役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