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9,(8):127-131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行理论创新的又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有必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其旨归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把国家认同教育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自觉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  相似文献   

2.
对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而言,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密切互动,面临着挑战与重塑的双重压力。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密切结合的角度,就制度、经济、文化、政治、战略等五个维度深入剖析中国国家认同,有助于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认同变迁的轨迹。通过凝聚国内共识、提升国际认可来强化中国国家认同,中国应进一步培育公民意识,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强化国家认同、地区认同与全球认同的关联,积极担当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播作为社会整合机制,发挥着传递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功能。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承载,通过民族性格认同,民族情感认同,传统、文化和文明认同,族群认同,完成了一次以国家认同为主题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外语影视作为语言教学、文化教学乃至跨文化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外语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情况进行调查,着重了解学生文化交往的情况,以及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与外语影视理解能力的关系。根据数据分析对解决目前外语影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高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促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效融合.高校外语专业课程应发挥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在传授外语知识技能和介绍东西方文化的同时,融入中华文化元素,厚植爱国主义教育.该文从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师能力、课程内容和评价机制等角度,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入外语课程教学的途径,以课程思政推动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苏丹丹 《生存》2020,(11):0220-0220
英语是我国大部分学生的第二外语,在教育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英语的本质是语言,语言的作用在于交流和传播,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还能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意义非常重大。本文从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出发,对高中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换成 《社科纵横》2011,26(1):169-170,173
文化教学在我国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以来,一直是外语界的热门话题。本文主要从文化教学的本质着手,分析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目前文化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包容性是检验国家意识形态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为适应意识形态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文化和意识世俗化和理性化的情势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在文本内容,文本表述,文本转换、传播和接受等方面进行包容性创新,以不断增强自身吸引力和凝聚力:建构包容性的内容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建构包容性的表达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建构包容性的运行机制,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力。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6,(10):174-178
大学生国家认同,是指大学生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笔者利用甘肃Z高校998个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数据,采用交叉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级、民族背景、政治面貌、干部经历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大学生国家认同存在差异性,而生源地、所学专业对国家认同的差异不显著。为此应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物质基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充分发挥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夯实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大力加强执政党的能力建设,提升大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孙梅 《生存》2020,(10):0193-0193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发挥着道德品质教育功能,是一所学校在教学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的整体反映,它有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导向,能有效促进中学校园文化的传播以及推动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5,(11):176-178
我国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其是中华民族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优秀人物之一,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他认为要给中国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就要通过广译图书、兴办新式学堂等来加快西学传播,进而在国内形成一种"西文"、"西艺"、"西政"的全面引入。吴汝纶提出了振兴新学、造就人才等外语教育理论,并亲自参与到外语教育实践活动中,其立足于当时国情,放眼世界、倡导西学,为外语教育的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开化,融中西学于一炉。本文首先对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其人生平进行概述,其次对近代教育先驱吴汝纶在外语教育方面的贡献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段建军 《探求》2009,(1):16-19
组织传播是组织文化的粘合剂,组织文化的继承离不开组织传播,组织文化的认同也离不开组织传播。因此,在新时期,加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文化建设,就应该充分运用有效的组织传播方式,让组织文化实现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得到党员和社会的理解与认同,并转化为党员的日常工作行为,形成习惯。  相似文献   

13.
石培玲 《社科纵横》2004,19(5):124-126
源于西方的民族主义思潮以其建立民族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理念 ,极大地启发和鼓舞了梁启超关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理想 ,但从近代中国社会寻求变革的艰难历程中 ,他清醒地认识到公民意识的缺失正是中国社会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症结所在。梁启超主张通过政治变革和文化改造 ,培养一代具有明确的国家认同思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高度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能力的新国民 ,引领中国步入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序列。  相似文献   

14.
施秋夙 《生存》2020,(8):0081-0081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对各个科目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社会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要求是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接触并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研究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发挥的价值,另一方面要探索一些有效的传统文化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素养提高。本文就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价值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传统文化渗透的路径,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系统论、区域传播、全球化、资源位等理论初步探析了北京传媒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策略,即树立传播的"球土化"意识,处理好京派文化、民族文化、世界文化这三重视域的关系,充分利用京城发生的"媒介事件",研究不同传媒资源位的不同策略,营造系统、高效、立体的传播网络。  相似文献   

16.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积极应对发达国家文化霸权主义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有组织、有策划、有预谋地对我实施西化战略;利用中国文化资源、借助中国元素传播西方价值观念;通过申遗、注册等手段占有我国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锁定强势媒体,寄希望于网络渗透与传播。鉴于此,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当前应实施的策略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固筑起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屏障;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之在全球语境下历久弥新,魅力永恒;致力中华文化走出去,赢得世界的尊崇与认同;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确保我国的网络话语主导权;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开展扎实的教育、普及等传承工作,保护我国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国家认同产生了诸多的挑战。要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我们从理论的层面加以科学阐释。考察国家认同的概念可以看到,国家认同实质上是包含制度、利益、文化、非国家共同体认同的“四位一体”,其基本特征包含生成机制的原生性和构建性、表现形式的意识性和行动性、内容体系的政治性和行动性、维持机制的情感性和利益性,以及发展状态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危机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民族国家认同危机产生的根源是国家治理的失效。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国家认同的构建,着力点在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探索治理民主模式,构建国家认同的制度性前提;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国家认同的利益性保障;发展民族文化,加强价值整合,丰富国家认同的文化内涵;正视不同层次共同体的发展,促进国家认同的共同体整合。  相似文献   

18.
卢淑芳 《社科纵横》2014,(4):133-135
汉语国际推广这一举措是我们主动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一步。同时,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完整的外语教学。在此语境下,基于墨学文化具有重要的当代传播价值,语言教学中可以通过构建主要的传播主体即国际汉语教师的语言教师和文化使者双重角色意识以及更新教学理念和传播方式来扩大墨学文化的影响,从而来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孙金琛 《阅江学刊》2023,(5):150-159+174
网络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不仅需要媒介、资本和国家力量的推动,还有赖于读者对文化语境的认同与介入。“克苏鲁神话”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为“中式克苏鲁”网文提供了传播语境,同时,“中式克苏鲁”网文的对外传播丰富了“克苏鲁神话”的内在文化结构,亦推动了国内玄幻类网文的创新。进一步辨析“中式克苏鲁”网文作品的神话原型、神话位移,发现在“中式克苏鲁”网文的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从“世界内容”到“中国故事”的演变过程,其中国内的“亚文化”圈层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克苏鲁神话”的中国化呈现揭示出网文对外传播的独特模式,固有的叙事套路搭配不同的文化元素,在保证作品传播效果的同时推动了不同文化的对话与融合。  相似文献   

20.
中越民族国家的建立,使原本居住于同一区域的有历史渊源的边民群体由于国界线的明确划分而归属于不同的国家.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对两国边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国家归属意识.但边民对所属国家的认同总是与具体而实际的民族利益的情感相联结在一起,它不可能离开国家语境而单独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在国家制度的设计中充分考虑边民权益的获取和传统表达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