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作为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鲁迅经历了从传统知识分子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在不断转换的都市空间中,鲁迅的都市化生存以不断介入城市、把握城市、书写城市、批判城市为线索,在都市化过程中,鲁迅完成了自己角色和身份的塑造,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媒体资源将杂文文体提升到新的高度;同时又以"非典型性"都市化生活姿态显现出其"由边缘而向超越"的独立品格。面对当下知识分子的全面退守和精神危机,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回到鲁迅的意义,越来越需要以鲁迅精神来拯救"死亡"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鲁迅把最深沉的爱献给了农民。而愈到后来,知识分子的命运愈引起鲁迅的关切,《呐喊》《彷徨》中,以知识分子作为主体艺象的小说几乎占了五分之三。鲁迅从时代宏阔的高度上俯视“五四”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和多样心态,并塑造了一个基本排列有序的艺术形象的系列。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九种形态。(一)最先觉醒的叛逆者、莫新者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狂人”和”“疯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化性格符号,是鲁迅运用双层建构的特殊艺术方式塑造的具有“双象性”特点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3.
左怀建 《社会科学》2002,(11):77-80
施济美是近几年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家所开始关注的 4 0年代海派著名青年女作家。但其人生姿态与创作姿态均与当时典型海派作家如张爱玲、苏青、予且等不同。对于 4 0年代人性普遍异化、精神普遍退场、世俗普遍泛化的都市市民人生 ,施济美表示出深长的绝望与忧伤。其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坚持“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精神立场 ,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最后”守望 ,成为对于现代人类生存的另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4.
过去,钱玄同曾经把鲁迅作品说成是“托尼学说,魏晋文章”,这当然不能概括鲁迅的全部创作。以后有人又说他“近踪汉魏,托体风骚”;有人列举了从屈原、嵇康到唐人传奇、笔记小说、《儒林外史》对鲁迅创作的影响,强调了鲁迅对传统的继承。近年来,比较文学兴起,评论界又出现了“鲁迅与尼采”、“鲁迅与果戈理”、“鲁迅与……”一系列的比较研究,着重论证鲁迅对外国文学的借鉴。这些研究成果,无疑是可贵的。但是应该指  相似文献   

5.
北京的“空间政治”与现代新知识人之间的关系给了鲁迅特有的城市经验,其从两方面影响了1920年代中期鲁迅杂文的流变.一是坚定了鲁迅的杂文话语选择,他以对《新青年》批判性话语的坚持去颠覆权力与现代知识者共谋的话语场;二是鲁迅在杂文中增加了对现代知识分子持续进行批判的新主题,同时形成了其杂文的“韧性精神”.  相似文献   

6.
羊意象是鲁迅着意营造的一个动物意象。羊,一般被视为“奴隶”、“顺民”的代名词,鲁迅笔下的胡羊正是这类形象。作为“领头羊”率领羊群走向死地的山羊,则是那些具有奴性人格的知识分子的象征,它与鲁迅笔下的狗、猫等一起构成了否定性动物意象系列。与狗、猫意象不同,鲁迅对山羊意象的营造,着重不是褫其本相,而重在揭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角色。由此鲁迅从一个特定角度对现代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是现代文学名篇,也是中学语文的传统教材。它写于1919年11月。 如果要问《一件小事》表达了什么思想,大概连中学生都会毫不费力地回答说:“《一件小事》通过人力车夫和“我”对待老妇人的不同态度,赞扬了人力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的高尚品格和“我”严肃的自我批评精神。‘从而在现代文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必须向劳动人民学习的重大课题’。(陈漱渝《读〈一件小事〉札记》)这是一种被许多专家首肯因而也很有代表性的观点。 但,这是鲁迅先生创作《一件小事》的真实动机吗?或者说,鲁迅先生创作《一件小事》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什么,为知识分子指出一条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正确方向吗?我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8.
“寄意寒星荃不察”———从沈从文与鲁迅小说创作之比较谈起张丰年一在多彩纷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沈从文与鲁迅可谓是风格迥异、旨趣不一的两位大家。如果说第一个把笔触深入到下层民众的是鲁迅,那么塑造下层民众形象最富人情味的恐怕就应属沈从文了。然而长期以来对...  相似文献   

9.
鲁迅和萧红的关系尽人皆知,他们被称之为文坛上的"父与女",萧红可称之为鲁迅的"嫡子".萧红在最初的创作中表现了自由主义作家的立场,但受鲁迅影响以后自由主义立场减弱.张爱玲没有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其创作却也明显表现出了对鲁迅精神的承继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是鲁迅的"庶子".但张爱玲的创作不但遵循鲁迅精神而且还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10.
鲁迅运用荒诞性的手法进行创作,可以说是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早期的萌芽。首先提出 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手法,通过对鲁迅的 “荒诞”手法特点的分析,得 出其与魔幻现实主义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进而总结了“荒诞”手法的意义。在 探究了“荒诞”渗透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后,更意在揭示鲁迅创作中的荒诞感及荒 诞手法与魔幻现实主义的联系,以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鲁迅的创作手法、文学观念,更深地 解读其作品。  相似文献   

11.
小说创作的真正难点是人物描写,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从总体上说,是处在"人物性格化的展示阶段",塑造出一批各类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人物塑造的方法上,由于描写的侧重点不同,分别形成了性格小说、情感小说、心理小说。其中,性格小说是主体,也是最有成绩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书写知识分子、塑造其形象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缺憾。  相似文献   

12.
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先生塑造了一系列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生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及现代社会,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撞击而开始觉醒,有了自己独立的社会追求和人生追求,但他们仍然挣扎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吃人”与“被吃”的社会系统之中,并且暂时还无力改变这个系统。这种特定的境遇使他们不同于以往的知识分子,于是在他们身上既具有革命性、斗争性,同时又具有盲目性、妥协性。  相似文献   

13.
葛涛 《东岳论丛》2012,33(12):32-37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政府动员文艺界的一大批精英参加电影《鲁迅传》的创作和拍摄工作,未曾发表过的夏衍创作的电影剧本《鲁迅传》第四稿是按照周扬的指示,对陈白尘执笔的《鲁迅传》第三稿的大幅度修改,把原来剧本所塑造的“革命家鲁迅”改造成“文艺家鲁迅”形象,但是夏衍的修改没有能够成功.电影《鲁迅传》的剧本创作不仅显示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官方对鲁迅接受与改造的政治目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那个年代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而电影《鲁迅传》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从“革命家鲁迅”到“文学家鲁迅”认识的转变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话题也在中国当代文化与文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刘勇  解楚冰 《社会科学辑刊》2024,(2):191-197+239+241
长期以来,学界对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贡献已有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认识,而在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对“生”与“死”的深度反思和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与世界视野,还没有得到全面地关注与探讨。鲁迅创作中弥漫的死亡气息与荒原之感,冷峻肃穆之下暗涌着丰沛的人文激情,这本质上源于他对无数个体生命的极度关切,其贯穿一生的生死追问具有“向死而生”的哲学底蕴。鲁迅所开创的生死传统在萧红、曹禺、孙犁的创作中得以接续,艺术风格与感知方式的差异铸就了不同的情感温度,但最终都回归到对人之生存的眷顾与反思。余华、史铁生等当代作家的痛苦体验连通并呼应了鲁迅的人生体悟,既坚忍地承担着黑暗的沉重,又以一种近乎纯粹与本真的热情超越幽暗,这种理性与诗性交织的丰饶与张力构成了鲁迅生命美学的哲思意味。鲁迅“生死追问”的文脉奠定了现当代文学对终极命题持续探赜的重要方向,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敢于搏击命运的精神底气与生命底色。“生”与“死”作为关涉生命与文学的根本问题,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容量,见证了个体与民族充满艰辛与荣光的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知识分子话语开始了一个艰难的主体重建的过程。首先是在批判中寻找失落的主体性。当时的创作虽仍然表现着极强的政治性,但已不是追随权威话语而图解新的政治意识形态,而是试图独立地介入,寻求自己的表达。2 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出现了“忏悔”与“反省”的现象,文学开始更多地揭示知识分子的人格弱点。它不同于过去对知识分子的诋毁,而是标志着一种独立人格的觉醒,反省的过程也是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修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历史不应忘记文学批评与研究的积极参与。文学主体性的倡导、“回到鲁迅那里去”的呼唤、现代知识分子精神资源的重新发现,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遗憾的是,历史没有给知识分子话语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从2 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它不得不面对各种反叛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赵献涛 《晋阳学刊》2009,(6):113-116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杂学之家,其知识构成可一言以蔽之,曰:“杂学”。鲁迅杂学知识结构的形成与清代学术精神、杂家著述以及章学诚史学理论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杂学涵养了鲁迅博及古今中外的文化内涵,养育了鲁迅反抗正统、敢于怀疑的人格,奠定了鲁迅“新文学开山”的地位。杂学不仅是鲁迅杂文思想的历史资源,而且对其杂文创作态度和艺术特色有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绘画精神对鲁迅小说的影响和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和绘画作为艺术,有着共同的审美认识规律。鲁迅一生都与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西方绘画艺术尽管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在鲁迅的创作中都得到了恰当的运用。乡土小说以多样的形式展示了我们民族生活的风俗画面和田园风景画面,色调在文本中有精到、准确地把握;“画眼睛”、白描和速写式的勾勒等手法,成功地运用到塑造人物形象上。绘画精神之于鲁迅具有适应性,鲁迅对绘画精细的汲取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鲁迅、茅盾的小说代表着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本文将两位大师的小说放在一块研究,其意在于说明,两位大师的小说虽创作于不同时期,但在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方面却有相同的成就,这些成就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一鲁迅、茅盾小说的“两个价值”,首先体现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方面。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鲁迅、茅盾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善于揭示人物生活的痛苦,而且“善于“显示灵魂的深”,因此,他们的小说,特别是写农村题材的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是具有双重的性格和双重的悲剧。《祝福》中的祥林嫂…  相似文献   

19.
金庸小说中的鲁迅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金庸小说中,存在着无可辩驳的深层次的鲁迅精神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对个性解放要求的追求和对“吃人”文化的批判方面.鲁迅对金庸的这一影响再次表明,通俗文学创作同样可能造就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和巨匠.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中的“医学”内容和叙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少年时期父亲的疾病和后来的学医经历 ,使鲁迅与医学产生了某种联系。这种联系经过思想与审美转化 ,渗透和积淀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 ,对人物性格和精神特征的塑造与揭示 ,对人物之间心理和社会关系的确定与描绘 ,对改造国民性主题的深化和叙事模式的形成 ,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预制”。医学和文学双重视野的扭结 ,使文学化的医学内容及其叙事表现 ,构成了鲁迅小说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