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都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中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理论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之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其关键构成是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要素供给;新型工业化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相互融合的、具有“时代特质”和“中国特色”的工业现代化。新质生产力能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能够催生新质生产力,二者具有统一性和共通性。从总体上看,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存在科技创新、制度变革、产业转型、要素集聚、“多元融合”、瓶颈突破、设施承载等多种相互作用路径。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雄厚物质基础和强大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体,必须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遵循“单点应用、局部优化、体系融合、生态重构”四个层面的演进逻辑,即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实现多业务环节和流程系统的局部集成优化,实现现代服务业与现代产业加速融合,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产业安全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跨界融合、产业要素流动等的价值维度认识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应聚焦融合实践路径,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聚焦循环实践路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聚焦数字化实践路径,巩固优势传统产业领先地位;聚焦生态化实践路径,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目标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能够产生“降本增效”的作用,提高生产迂回度和附加价值,引致新业态、新组织、新模式诞生,从而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数实融合能够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效率、增强产业创新动能、赋能产业绿色发展。然而,当前我国数实融合的实践进程中还面临着数字鸿沟与区域间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共存、数字技术核心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不强、数据要素流通不畅等一系列现实困境。若要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就应采取措施弥合多维数字鸿沟,推动数字技术自主创新,引导产业数字化转型,畅通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渠道,以促进产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相似文献   

4.
旅游产业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综合性服务产业。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指向的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当聚焦于旅游产业关联效应的充分发挥,以旅游新业态创新、培育和持续运营为关键手段,持续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不断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旅游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的内在动力源于旅游业的无边界性和强关联性等特点,而其外在动力则由市场需求推力、合作竞争压力以及技术创新拉力三个维度进行揭示。旅游新业态的创新、培育和运营过程也是旅游产业边界分离、重构和融合的过程,通过要素之间的融合与重组,将逐步实现旅游产业与其他关联产业边界的交融和围合,最终将赋能我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与大国竞争格局,是针对当前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紧迫性提出的时代命题。新质生产力在驱动能力、支撑载体、发展方式、生产力要素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其形成的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新质生产力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层面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与中国式现代化在关键任务、价值遵循、发展要求、实践原则上体现出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因此,在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进一步完善宏观治理,更好地发挥国家主体作用;增强内在动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支撑载体,着力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强化持续保障,推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是把握全球大国竞争主动权和有利地位的关键支撑。中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中国式”的路径方向和方案选择、“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时代要求,塑造产业内容多样广阔、产业结构系统相关、产业要素安全流动的产业经济系统。经过70余年的砥砺前行,中国规模庞大和门类齐全的产业生态、高速发展和广泛普惠的数字经济、市场广阔和潜力深厚的国内循环,以及党的全面领导和新型举国体制,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我们也遇到许多约束条件。要打破这些约束条件,必须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技术的攻坚战、构筑安全包容的对外开放新高地、深化推进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等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  相似文献   

7.
文旅元宇宙是数字技术与文旅结合的产物,是顺应数字经济和数实融合发展趋势的新型文旅业态。元宇宙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其与文旅产业融合提供了技术基础条件,国内一些领域在元宇宙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已有一些案例,如数字文旅项目、文旅数字人、文旅数字藏品等的创新探索。基于“三个世界”理论与马斯洛需求理论、人景交互思想与虚实融合理论以及文化场景理论进行分析,需求驱动、体验驱动和场景驱动是文旅元宇宙发展的理论逻辑。元宇宙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从技术应用、产业发展和制度规范三个角度规划和设计实施路径,即在技术视角下促进文旅产业融入元宇宙,在产业视角下以元宇宙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在制度视角下促进文旅元宇宙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完善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是为了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等现代特征。新发展阶段实施新的产业政策,重点是要把维护产业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增强产业政策协同性,矫正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各种可能的扭曲。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国的产业政策必须建立长期主义导向的价值观和偏好,要在产业政策支持下投入大量的长期资本,支撑基础科研和应用技术转化。  相似文献   

9.
人文经济的本质是经济与文化的共生与融合。在数字时代,数字新基建与人文经济协同发展,促进了人文经济的应用场景拓展、功能维度深化和创新动能增长。数字新基建通过建构地理和数字的双重空间,以文化和经济为作用对象,嵌入人文经济的整体生产过程,推动知识灵感、数据要素和最终产品的生产,最终为人的全面发展赋予重要支撑。在产业实践上,数字新基建有效催生出产业新形态、推动了产业能效升级、构建起复杂产业网络,为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助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有序推进,顶层设计和规划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核心区建设的空间架构基本成型,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经贸人文交流取得积极进展,但也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独特的区位优势未能发挥、要素产业集聚功能偏弱、社会资本跟进不足等问题挑战。新发展格局下,要把新疆的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在融入“两个循环”中凝聚开放发展新动能,拓展提升重要战略通道、要素产业集聚和国际人文交流“三个功能”,正确处理好外部动能注入与内生动力培育等“四个关系”。当前重点是抓好“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建设,推动面向“一带一路”高水平开放,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用好用足对口援疆省市和中央企业的多方面优势,探索形成高质量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新路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充分凸显了行业企业的需求满足,是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组织形态。无论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还是实践逻辑考量,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态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当前,共同体建设需要克服产教融合的矛盾问题、转换产教融合的推进动能、彰显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征、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使命。因而,需要明确行业产教融合建设的总体路线,发挥企业和高水平大学的作用,通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搭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和推动产教融合国际化发展整合创新资源,高质量推进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2.
当前,新主流电影在类型整合、意识形态言说、市场营销等方面为创建具有民族品格的国产电影提供了有益的发展思路.全球化语境下,新主流电影的在地化表述,立足中国电影本土经验,借助电影市场融合资本、变革技术,实现了艺术、商业、意识形态三方面的整合创新.新主流电影的在地化表述从主体意识、审美逻辑、民族文化精神传达等方面探索了全球化时代下讲述中国故事的有效方式,为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新的形态与观念.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人才短缺、资本匮乏、产业力量薄弱三个方面。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发展对于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可概括为:通过提高农村存量劳动力人力资本、吸引高人力资本劳动力流入、减少农业劳动力需求,破解乡村人才短缺困境;通过促进资产资本化、数字对资本的替代节约效应以及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资本积累,解决乡村资本匮乏难题;通过减少产业同质化、促进产业融合、提高市场化程度,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解决乡村产业力量薄弱困境。据此三重内在逻辑推进赋能实践,就能使数字经济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注入新的动能。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宏观与中观两个视角研究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与变革命题,全面梳理了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其基本特征,呈现了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现实机理,切实阐述了新阶段的发展机遇,总结了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成功模式的主要特点,提出了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新与变革的基本路径。基于实践探究和定量分析,对广播电视产业的属性、地位、特点、问题与对策均做了新思考、新陈述,提出了一些颇有参考价值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战略给面向东南亚的视听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互联网+资本”背景下促进面向东南亚的视听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健全面向东南亚的投融资及相应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资本的杠杆作用,继续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政治环境制订个性化的融合发展规划,并从经济结构调整的高度思考面向东南亚的视听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另类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和主旋律电影等中国电影的主要类型走向各异,形成此消彼长的态势,独立电影和商业电影成为其中发展较快的类型.中国独立电影的快速发展有其历史契机与特殊语境.跨国文化资本运作下产生的中国独立电影,其"独立性"是相对的.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通过多种渠道进入中国独立电影的制作,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正日益影响独立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向.底层视角将继续成为独立纪录片的重要特征,并可能产生新的流向.中国电影消费的特殊情境形成了盗版消费现象;盗版消费既涉及到法律道德问题、消费习惯问题,还涉及到全球影像工业的一体化对国内价格的影响问题,它已成为海内外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的重要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当前,全球价值链分工格局的变迁、竞争愈发激烈,迫切要求中国提升产业链基础能力并加强产业链的治理能力。一方面,中国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中逐步形成竞争优势,为产业链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但另一方面,中国产业链仍存在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位势偏低、人口红利带来的劳动力低成本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有所减弱等突出短板,亟需通过新的产业链政策引领产业链提质增效。近年来,链长制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管理方式正在从“地方经验”逐步走向“全国实践”,成为中国产业政策的探索创新,这将加快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推动实现地方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虽然链长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地方经验,但仍存在链长与链主功能错位、地方保护主义抬头、生搬硬套链长制模式等问题;同时也面临新冠肺炎病毒变异和俄乌冲突等新形势下的新挑战、新要求。为此,亟需加快建立国家级链长制下的多层次链长制体系;以新技术引领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储备,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健全企业梯度化培育机制;加强产业链国际合作,提升产业整体安全水平,做好长臂管辖应对政策储备,提升产业链整体安全。  相似文献   

18.
文旅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科学内涵应当涵盖激活发展动力、满足多样需求、促进共同富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挥和平纽带的深刻意涵。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产业,旅游业在理论内涵、逻辑进路等科学议题上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我国文旅高质量发展作为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能够有效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精神文明、助推生态文明创新,为全球旅游格局优化贡献力量。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新进程中我国文旅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国家文旅软实力亟待提高、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旅游供需适配性不足、旅游促共富机制面临障碍、文旅融合发展质量亟待提升等问题,要牢牢把握大格局、融入度、内涵建设、融合发展四个维度,始终强化民生导向、产业路径、融合共进三个定位,提升文旅产业理念与韧性,以文旅惠民、文旅为民,助力我国文旅整体工作拾级而上、攻坚工作扬帆起航。  相似文献   

19.
融合作为产业系统的重要属性,是探讨产业之间相互作用与演化状态的有效度量及解析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山地省域——贵州为研究区域,在构建三元产业系统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改进的熵值法与融合发展度模型对贵州2010—2019年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升融”对策。  相似文献   

20.
马来西亚及东南亚市场,历来是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的重点板块,但这种传统优势在当下已有所弱化。1997年之后,香港电影人与内地的合拍片虽然在国内市场不尽如人意,却在马来西亚斩获较好的票房。这为中国电影借助合拍片的形式重振海外市场提供了契机。内地与香港的影视合作需要调整发展思路,站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高度,避免市场短视行为,约束资本权力,深入改善与内容生产者的合作关系。从世界范围来看,主流院线的电影消费具有同一性。类型电影具有相似的情理逻辑、叙事规则、美学风格和最小的文化折扣。当下中国电影商业价值的开发,需要将重点放在情节上来,发挥类型电影优势,通过富有想象力的“突转”和“发现”建构情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