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社会的现代性,有诸多方面的表现,然而在我看来,新知识界社会角色的变动应该是最具“时代”特征的变化之一。它的主要走向是,从书斋到社会;而它的结果是,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的这一流脉,得到了充分的张扬,成为新知识界中压倒一切的一股文化思潮。这一变化的“中心”,就是新的时间观念的建构。这一时间观,否定了中国固有的把历史发展看做是自我循环的“历史循环论”,把历史看做是直线向前的一种时间概念。而这时间概念的确立,必然造成了现代/传统、新/旧、个人/社会的对立,因此,推翻“传统”、“旧”的化身的清王朝,…  相似文献   

2.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发展到近代,无论是从其历史走向上还是从其形态和内容上来看,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其结果是导致一种既不同于传统中学亦非西学的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梁启超语)的,充满着新的认知形式、新的价值观念的近代“新学”的逐步形成。毫无疑问,在传统中国“旧学”走向“新学”的过程中,西学的浸润渗透至关重要,但是,作为民族特性极强的近代“新学”,毕竟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近代形态。因而,传统学术文化本身就蕴含着由“旧学”走向“新学”嬗变更新的内在动因──那就是“经世致用”。道咸之际,在“…  相似文献   

3.
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家形象的一个关键维度,而大运河对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它历史悠久、沟通南北,蕴含联通价值、大一统意识以及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等文化内涵。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富矿促使大运河作为特殊的巨型文化符号,在当下时代精神的征召下积极建构国家文化形象,有助于我国在“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陷阱中寻回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进而担负起新文化使命的价值引领。符号是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大运河这个巨型文化符号进入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实践场域,可具体分类为“联通性文化符号凝聚文化认同”“凝缩性文化符号建构记忆之场”“转换性文化符号推动现代转型”三重面向,并在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多重张力中将深刻的文化主体性意识浸润到国家文化形象传播中。  相似文献   

4.
明清漕运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漕运是封建王朝为了满足其官俸、军饷和宫廷糜费的庞大需要,而将田赋加以转输的一种方式。许慎《说文解字》:“漕,水转谷也。”司马贞《史记索隐》:“车运曰转,水运曰漕。”一般说来,漕运始于秦汉,而终于清朝,贯串于整个封建社会乃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中。秦时,“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东睡、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汉代初年,“转漕关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这可以说是漕运的开始时期。漕运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历史条件。简言之,  相似文献   

5.
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网络空间具有越来越强的公共性意义,成为当代中国公共空间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推动着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而网民——网络空间的主体——从“私民”到“公民”、从私人性到公共性的转变是网络空间最重要的发展走向.本文对网民的公共性走向作了概念分析、历史概括、哲学反思和价值评价,最后提出,网络空间将成为公共空间的主流和常态,网络公民将成为公民的主体,网络公民和网络空间将为中国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和人民幸福做出更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阿诗玛》从民间叙事走向民族经典是建国后一体化政治的结晶。从艺术传播学、文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角度考察《阿诗玛》“经典化”的过程,我们发现,《阿诗玛》从民间走向经典的过程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整理”“改编”“翻译”过程,而是一个政治导向、“集体创作”和媒体参与下的文化塑形过程,其间“新的人民的文艺”是这一文化符号的制度性动力,而民族“元语言”叙事模式向多语言叙事模式的转变则是这一过程的关键命题,媒体则通过“议程设置”不断地加强和再现了一种文化的话语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从新时期的小说流变来考察“后现代”文化理论和“晚生代”写作的背景;然后从“后现代”和“晚生化’消解悲剧美学精神、颠覆小说的文化批判功能入手,剖析了当今小说述历史而动的文化虚无主义新走向,从而达到重建小说“五四”文化批判风范、恢复人文理想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诗歌 ,这种长于抒情的文学样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在中国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度 ,从“蒹葭苍苍”到“飞流直下三千尺” ,从“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到“大堰河 ,我的保姆”。它成为我国文化精粹的主要标志。而“五四”以来的新诗 ,是我国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的分野 ,它在二十世纪初 ,在东西方文化相交汇的背景下诞生 ,此后 ,从胡适到郭沫若、闻一多、艾青、何其芳到郭小川、贺敬之、闻捷到北岛、舒婷、梁小斌到骆耕野、韩东、伊蕾、雪迪、车前子 ,各个不同时期都涌现出众多优秀诗人和大量优秀诗作 ,从多角度多侧面表现了崭新时代社会的精…  相似文献   

9.
漕运是封建王朝的生命线,“国家大计,莫过于漕”①。清嘉庆道光年间,伴随着吏治的腐败,漕务弊端丛生,南漕北运屡屡受阻,清王朝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江苏巡抚陶澍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力排众议,行海运,除漕弊,使漕务得到明显改善。陶澍漕务改革对于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漕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前,史学界对此研究不够,陶澎的历史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肯定,本文就此作些探讨。一、嘉道时期的漕务危机清嘉道之时,漕弊丛生,大端如下:1.漕政衙门冗员充斥。有清一代,人们视漕运为利薮,漕政衙门人员日多,到嘉道…  相似文献   

10.
李治安 《文史哲》2023,(1):57-73+165-166
大运河的修凿和营运,既是帝制中央集权贡纳漕运的新发展,又是中古经济重心南移和北、南政治、经济中心错位的派生物。维护南北政治统一,促进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等地缘整合,推动中古南方、北方经济社会的结构性演进,大运河的历史功用无与伦比。它还是贡纳体制与民间商贸的混合体现,非常有利于6世纪以后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南传和江南的逐步开发,有利于拉动商贸商帮、催生北方运河城镇和辐射带动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也有利于以运河为南北通道的全国性商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大运河居古代重大水利工程之首,堪比大禹治水,堪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因贡纳体制等时代局限,中古大运河前七百年利大于弊,后五百年弊大于利。元代海运未成之前,其利大于弊。海运已成及大航海时代到来之际,统治者废止海运而一味固守河运,其滥用徭役,漕粮、耗米、造船、官吏侵蚀等成本代价甚巨,损害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等负面影响凸显攀升,自然就弊大于利了。  相似文献   

11.
在梳理大运河文化保护项目时我们发现,大运河沿途所形成的聚落文化遗产有一定的生成与分布规律,并由此成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调研统计,大运河(江浙段)现存各类聚落文化遗产148项,它们不仅是大运河文化的集中承载空间,更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大运河(江浙段)聚落文化遗产生成与分布呈现出若干规律,包括:运河水利工程指向性规律、运河航运节点指向性规律、运河交汇点指向性规律、运河机构指向性规律、运河商贸活动指向性规律.我们认为,大运河聚落文化遗产的生成与分布,不是某种单一规律,而是多重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多重规律之间,有先有后,既相互关联、互相影响,又相互促进、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12.
明代的运军     
明代的运军陈峰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漕运高度发展的时期之一,所谓“京师百司庶府,卫士编氓,仰哺于漕粮”①。大规模的明官方漕运业中,存在着人数达十数万人的专业运输军队,明人称其为“运军”。这支庞大的运军对维持大部分时期里明王朝的漕运的正常进行,无疑发挥了极其...  相似文献   

13.
宋代江苏境内漕运工程考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代中叶以后,长江下游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和重要粮仓。两宋时代,这种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无疑,在这片经济区中,江苏又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农业中的稻米为例,苏州一地稻田面积仅三万余顷,而稻米产量竟达七百余万石,东南地区每年“上供”的六百万石清粮,基本由该地提供。出于联系政治中心与东南财赋区的需要,江苏地区又同时成为港运的重要流转地。自大运河开通后,流经江苏境内的主要运道有淮河、楚扬运河、长江与江南运河北段,由于各段河床的起伏加上来金之际黄河改道(夺准入海)的重大变迁,使得江苏运段的水情变化十分复…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 ,一切时代的各种斗争都是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轴而展开的 ,并将最后归结到生产力的性质、发展水平及其方向 ,而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则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特别是在经济与文化互动趋势日益加强的当今时代 ,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更需要先进文化的推动 ,需要文化影响力的广泛参与和介入。一、经济中轴原理对于社会历史一般过程的性质及其内在规律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了精辟的概括。他说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传播不应只是对工具理性、价值、习俗等进行全面均等的传播,我们应该以传播的价值为中轴,对文化的各个层面展开细致的分析,进而找到传播的着力点。传播内容方面的价值中轴包括主客体的价值、文化通约性等维度。工具理性、价值层面的“重叠共识”与习俗层面只应作为背景予以展示,而不宜作为正面的诉求。禅学、道家文化等能够弥补接受者文化缺失的价值层面,是兼顾传播主客体双方价值诉求的部分,也是构建深层共通感的桥梁,应该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江苏散文呈现出多维的创作倾向.努力拓展散文的表意空间,致力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表现、特别是以江苏为主体的江南地域历史和地域文化的考古式形象书写,成为其中的重要景观.学者介入散文写作、小说家或诗人的跨界写作,在凸显创作主体身份多元化的同时,有力提升了江苏散文的精神境界、艺术内涵和学理品位.坚守“真我书写”、坚持为“集体记忆”而写作,使江苏散文不仅严格恪守“诚”与“实”的散文文体本质,还呈现出更为阔大的书写意境.而如何提升江苏散文的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如何塑造其新的整体形象等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17.
秦汉江汉漕运系统的形成,无疑对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折射出古代漕运活动和漕运系统在大一统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所起到重要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汴河漕运与东南经济汴河是隋炀帝时开挖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中一段,数百年间,一直是南北经济交流的大动脉。唐代末年,汴河溃决毁坏,长期失修,直至周显德二年周世宗才开始征发丁夫进行疏通。宋朝建国伊始,不断修浚,扩大其运输能力。但在东南还没有统一之前,汴河的运输量并不大,太祖开宝九年,范旻知淮南转运事,每年运米百余万石供应京师开封。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两浙地区的吴越国归降,太平兴国六年即定汴河运粮额为四百万石。汴河勾通了长江、钱塘江,开始全线发挥作用。到了淳化四年杨允恭督江南水运,实行了转搬法,“行之一岁,上供百六百万(石)”。但随后漕运额又有下  相似文献   

19.
京杭运河纵跨京津鲁苏浙五省市,联系海黄淮江四水系.自明代永乐时,漕粮基本由运河入京,漕运大兴.基于运河而发展的漕运,在沟通南北经济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沿运一线融为整体.在清代,就江苏运河城镇来说,箕经济发展与漕运兴废、运河通塞可以说是息息相关.漕运推动了运河城镇经济发展,但漕运的发展必须以运河的畅通为基本,而运河城镇经济的兴衰也对运河通塞、漕运盛废具有重要影响,彼此交相作用而成为系统.  相似文献   

20.
从长时段的文化历史视域来观照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重构,是一个与中国追求现代化历史实践过程相伴而生的由文化蒙昧走向文化自觉、由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并在文化自觉自信的前提下重构中国文化主体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