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浅析江右商帮的没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明清时代,活跃的商贸活动培育了许多商帮,江右商帮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后,江右商帮没落了。本文以史为鉴,借助史料展示江右商帮的兴起和没落,分析了江右商帮没落的原因,力图揭示在我国封建商品经济向近代经济转变情况下,不积极进取,参与竞争,违背市场运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的。  相似文献   

2.
江西填湖广,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移民活动之一,历经元、明、清,构成明清时期湖广地区人口的主体,成就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经济地位,开创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辉煌。伴随着移民浪潮入湘的江右商从行商、坐贾到定居,他们遍布湖南城镇,渗透于各行各业,并因共奉许真君为福主而结帮设馆,逐渐形成了著名的江右商帮。作为客商的江右商逐渐融入地方社会,在矛盾与冲突中实现在地化过程,并受近代市场环境与制度性因素影响,以同业组织融入地方商会,实现了地缘组织向跨地域业缘组织的转型。商帮的流动性以及渗透性在对湖南商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成为两省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天然纽带。  相似文献   

3.
"江右商帮"曾经在中华经济发展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其兴盛主要是因为交通、资源、技术、人口流动四大优势。然而历经五百年活跃后"江右商帮"走向衰落,主要原因则是"丘陵现象":收而不放,多而不高,平而不奇,散而不强。新时期重塑赣商,应大力打造"名山效应",使赣商精神融进江西人的血液,无人不具,无处不在,则赣商重振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4.
近代新疆汉族商帮发端于清朝统一新疆之初,形成于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之际,19世纪90年代已有相当实力,至20世纪30年代已有较大发展。汉族商帮在新疆近代经济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运作方式来看,近代新疆汉族商帮的商号多为资金上的合股经营、人事管理上的家族式管理、销售方式上的区域经营;汉族八大商帮十分重视商铺字号的起名;汉族商号无论经营的商铺大小,都非常注意人际关系的培养;汉族商铺遵守牢固、确定的商业习惯法,即“商业行规”。  相似文献   

5.
地域商帮组织经过明中后期及清中前期的发展,在晚清民国经历了一场历史性的演变,原有商帮组织逐渐衰微,其经济功能逐步为跨地域商人团体组织商会及同业公会、公所取代,而其社会功能则被同乡会继承,地域商人组织的双重分化演变,反映了商人团体在社会变迁中不断谋求自身与社会的协调共处,同时说明商会、同业组织、同乡会均根植干中国本土.  相似文献   

6.
"在地化"研究的得失与中国社会史发展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方史”研究的兴起尽管有外来刺激作为自身的动力,但研究者“生活身份”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契合无疑是一重要特征,同时也与中国广大区域文化与社会演变的不平衡状态有关。区域演变的不平衡状态使得不同地区可提供给社会史研究者的探索场景和资料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容易使人们认为,具备某种“人类学”意义或价值的“区域”以及自幼生长于斯的学者,自然应具备某种先天性的研究优势,从而导致了社会史“在地化”研究取向的兴起。“在地化”经验通过历史感觉的积累与培育有可能提升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品质,关键在于,须防止研究者的“在地”身份被本质化,从而限制研究者进行“跨区域”探索的视野。同时,本文亦提出在超越城乡二分对立框架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入观察中国人“感觉世界”的问题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李亚平 《兰州学刊》2014,(4):40-47,196
在客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客商经历了从行商到坐贾,从客贩、侨寓到定居的双重转变。对于这种转变,学界形成了"侨居"、"土著化"、"本土化"等不同观点。文章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客商的这一转变应视为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生的"在地化"过程。在进入→适应→融合的发展轨迹中,近代兰州客商的在地化过程突破了传统中国浓厚的乡土意识,诱使客商在客籍兰州安家置业,寻求长期发展。在地化客商作为商人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克服了一般客商的局限性,促进了市场整合和土客互融,也推进了近代兰州区域市场的发育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卢彦名 《东南学术》2012,(4):223-229
在民族主义情感中,地理和领土的意象是很重要的因素。18世纪,随着英国征服爱尔兰以及天主教势力的边缘化,英—爱新教殖民者对爱尔兰地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在这一过程中,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的英—爱新教徒逐渐由"殖民"而转向"在地"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9.
“传播学中国化”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即成为中文传播研究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梳理该议题的产生及其内涵外延的来龙去脉,一方面形成对“传播学中国化”较为全面的认知,另一方面接续和回应围绕其合法性和可能性引发的讨论与观点。这些论争隐含了“传播学中国化”作为在地经验的研究与西方学术霸权乃至全球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传播学中国化”应自觉置身于全球知识生产的场域中,首先借鉴和入乎西方理论之内,以研究中国特色的在地经验,彰显其理论的特殊性一面,进而超越和出乎西方理论之外,在全球视野中互映中西方传播理论,在对话融通中提升中国传播理论的普遍性一面,最终实现理论特殊性与普遍性辩证统一的全球在地化。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工作呈现嵌入式发展状态,表现为制度设计的宏观嵌入、服务空间的部分嵌入、专业发展的渐进嵌入。社会工作在地化嵌入的同时还存在着行政管理倾向限制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量化指标导向影响社会工作理念的初衷、社工流失趋向阻碍社工队伍的壮大等脱嵌表征。为此,应通过构建多元参与的整体性治理框架,实现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转向;通过赋权服务案主、强化评估伦理,确保指标式考核向全方位考评转向;通过制度化回应社工人才发展诉求,推动社会工作"内卷化"向职业化转向,寻找社会工作在地化发展的重嵌策略。只有通过在地化策略,才能在脱嵌中找寻社会工作重嵌的途径;只有回归本原,才能在重嵌中找到社会为本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近代城镇经纪业与广西民族经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纪业又称牙行、平码行,是商品交换的产物。近代广西经纪业在城镇市场获得深入发展后迅速引起市场商品结构、交易方式等系列变化,加速了广西农业商品化进程,促进商品流通和市场扩大,并推动专业圩市日益繁荣,因而开启了广西民族经济走向大融合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13.
作为非正规制度的社会关系网络发挥重要作用是近代中国商业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外国企业来说不能融入中国本土关系网络,就不能了解中国市场。外国企业通过雇佣、保证、利益捆绑等制度约束方式,将本土关系网络与企业层级制度相结合,实现对本土关系网络的控制及效益最大化。本土关系网络的嵌入与应用是外国企业在华经营活动本土化的重要表现,亦是外国企业渗透并进而控制近代中国相关行业市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新主流电影在类型整合、意识形态言说、市场营销等方面为创建具有民族品格的国产电影提供了有益的发展思路.全球化语境下,新主流电影的在地化表述,立足中国电影本土经验,借助电影市场融合资本、变革技术,实现了艺术、商业、意识形态三方面的整合创新.新主流电影的在地化表述从主体意识、审美逻辑、民族文化精神传达等方面探索了全球化时代下讲述中国故事的有效方式,为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新的形态与观念.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在国民党"反攻复国回故乡"的官方主流论述的聒噪中,台湾文学出现了制式的"反共文学"和"怀乡文学"高潮.然而处于其中的迁台女作家却不同于男性的"政治怀乡",她们有别于同时期男性作家的时间叙述,特有的空间意识,使她们最早开始建构自己的第二故乡.丈章分析该时期迁台女作家的散文和小说的在地化书写,分析女作家们如何藉由台湾人事物的叙述体现的"家台湾"意识和"台湾新故乡"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重视商业情报的搜集和利用是外国企业能够适应近代中国陌生的异域文化和商业环境并垄断市场的重要因素。英美烟公司的商业情报活动具有内容多样性、渠道网络化和活动制度化的特点。积极获取和利用商业情报,不仅使外国企业适应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环境,实现了销售本土化,也是外国企业了解、渗透进而控制中国市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18.
19.
郑杭生三十余年的社会学研究,始终致力于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在地化"社会学研究,在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的理论建构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的持续互动建构了在地化理论的自觉基础,本土特质理论的自我更新与发展成就了理论自觉的逻辑程式,在与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学术对话中逐渐成型、成长并走向成熟,正是这种理论自觉实现了在地化理论因"接地气"而"有底气"的革命。  相似文献   

20.
"华文文学"是一个现代概念,它产生于近百余年来华人多向流动、迁徙而形成的移民文化中,"台湾文学史"、"香港澳门文学史"和"海外华文文学史"的"三史"覆盖了华文文学的全部时空。"旅外"和"在地"是华文文学两种基本形态,两者之间包括转化在内的变动往往成为各地华文文学形成自身传统以丰富中华文化的过程。华文文学的"本土"既是历史传统,也是现实情境,它抵抗外来殖民性文化,但也开放于"旅外"向"在地"的转化,促成"在地"的多元性;有了"本土性"的丰富,才有中华文化的丰厚。"灵根自植"的中华性成为一种不断展开中的开放的生命进程,中华性的变迁开掘了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多种可能性。非汉语的在地性和汉语的旅外性对话,两种文化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