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视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性是对现代工业实践蕴涵的理性精神的反映,马克思以前的现代性既具有引导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又企望把握终极真理,建立永恒正义的资本主义的理性王国,其立脚点是“市民”社会,受到解释世界的视界的局限。马克思以改造世界的新视野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进行了批判,揭示了西方现代社会的内在矛盾,预示了变革社会、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必然趋势,从而使现代性与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紧密结合了起来。当前的现代性危机不仅是理论的危机,而且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突出表现。我们要以马克思反思现代性的思想为指导,借鉴西方哲学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的资源,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辩证批判是一种矛盾分析方法指导下的"内在批判"。辩证地把握现代性的内在矛盾,说到底是要把握住资本逻辑及其二重性。内在批判的根据和立足点都内在于现代性的社会历史进程,都根植于现代性自我扬弃的矛盾本性特别是资本逻辑的二重性之中。现代性的内在批判指向了现代性的"内在超越",超越的前提和路径也是内在于历史过程的,其实质是资本逻辑的自我扬弃趋势。批判与超越的内在性质,决定了社会批判中始终蕴含着社会建构的指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内在批判对于引导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外在化"局限的当代矫正、重建工具理性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搞清楚“历史发展规律”、作为总体的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各个民族或国家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及资本主义与“世界历史时代”之间的关系 ,是正确、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历史和逻辑的前提 ;“跨越”思想并非是马克思对所谓“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跨越”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结构及其演变发展规律认识发展的逻辑结果 ,而绝不是他基于对人的价值的考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呈现出资本主义形式与现代文明成果的历史性“剥离”进而社会主义新形式与现代文明成果的更高水平“结合”的世界历史趋势,这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普遍性与中国特殊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占有、吸收和创造进程提供了科学方法论。现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蕴含着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深刻彰显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视域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的一条关键脉络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自觉“占有”“吸收”人类普遍的现代文明成果,并持续走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的特定社会形式不断与现代文明成果的普遍物质内容相结合的历史过程。这种历史性结合的主线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先后与民族国家、市场经济、资本要素等现代文明成果、现代性普遍物质内容相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吸收、占有乃至创造现代文明成果的历史过程,也确证和深化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所揭示的现代文明成果与资本主义剥离、与社会主义结合的世界历史趋势。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文明在“社会主义新现代性”中的历史性结合。  相似文献   

5.
郗戈 《学术研究》2012,(4):27-33
与传统哲学教科书模式所表述的"超历史"的"普遍原理体系"不同,历史唯物主义有其时代性的问题意识。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克服资本主义所导致的诸种对抗性、分裂性矛盾,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意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主要不是贯穿于任何历史时代、地域文明的"普遍历史过程",而是"资本主义现代性"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主旨主要不是发现、阐明超越时代差别的"普遍历史规律",而是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建构社会主义"新现代性"。历史唯物主义本身不是"纯粹历史哲学",而主要是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社会理论",其理论特性主要体现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性立场和超越现代学科分工的总体性视野。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是其哲学思想面对现代世界的一种本质性的应答方式,其通过对“现代性”世界的描述揭示出现代性图景的“图像化”、“贫乏化”特性,同时剖析出作为现代性图景产生的根据与尺度——现代主体性及主体形而上学历史,最后通过对现代技术的研究暗示出“现代性”转渡的一种可能性.探寻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旨在于“思—诗”的层面对现代社会做一种理性的思想审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以实现“人类解放”为旨归,对以资本勾连起来的现代性和资本主义进行武器性批判。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哲学人类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政治学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异化的人”,发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特洛伊马一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同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的人”提供了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8.
现代国家批判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重要主题,反映了马克思对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深刻省思。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视域重建使马克思的现代国家概念具备了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内核。马克思从哲学批判出发,联系黑格尔国家哲学的“副本”来批判现代国家的社会历史现实的“原本”;在宗教批判层面上,将宗教神学批判和政治现实批判同步推向纵深,揭露现代国家与宗教国家的共通属性;在制度批判层面上,剖析现代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制度安排及其结构性矛盾和危机;在实践批判层面上,揭示政治国家走向消亡的历史趋势,为超越现代国家、扬弃政治现代性提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路径。马克思现代国家批判的四重维度共同构成一幅内在逻辑嵌合的理论图景,蕴含着对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及其历史命运的洞察。  相似文献   

9.
沃勒斯坦把所有第三世界国家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作为其研究对象,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演进过程提出了独到见解。在方法论上,他倡导了“一体化学科方法”,是对年鉴学派的“总体史学”方法的发展。过分强调外部因素而忽视内部因素对欠发达国家的影响,是其主要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0.
田曦 《理论界》2022,(8):15-21
“六册结构计划”是马克思为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构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不仅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理论构架,也指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因而为后继者研究和批判资本主义搭建了理论框架。马克思没有完成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全部研究,后来的经济危机理论沿着马克思所阐述的经济危机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展开,即按照“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的逻辑展开。以“六册结构计划”为基础考察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展开逻辑,有利于我们在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与现实过程中把握理论与现实的互动、厘清发展与偏离。  相似文献   

11.
沃勒斯坦和布罗代尔基于对资本主义在大西洋世界体系中发育的研究,构建了偏于经济维度的现代世界体系理论。但19世纪中期以降,欧美工业化帝国主义国家构建的覆盖所有民族和国家的世界体系,却具有高度政治性。列宁的帝国主义和民族、殖民地理论实际上构建了一个现代世界政治体系理论。在这个体系内,殖民地、半殖民地反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帝国主义之间也有激烈冲突;这些斗争、冲突推动该体系动态演进,到今天呈现为第三世界谋求自主发展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权之间的体系化斗争。动态演变的体系塑造了所有民族和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和社会的结构变迁。社会科学应当超越方法论的国家本位主义,以世界体系作为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孔元 《学术月刊》2022,(1):127-137
西方世界对于东方国家长期存在偏见,这种偏见在启蒙时代被系统化,形成东方专制主义的论述传统。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述,承袭了这种偏见,萨米尔·阿明用“纳贡社会”的概念,取代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从而发展出对于人类社会类型的全新论述。伴随着西方社会理论的“国家”和“帝国”转向,“纳贡社会”被转化为“纳贡帝国”,它成为对于人类前现代统治模式的一般概念。伴随着这一转型,西方中心论史学被扬弃,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叙述,被更为融合性的“帝国”论述取代,并成为全球史学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 2 0— 30年代 ,四川大学由一所地方性很强的大学转化为真正的国立学校。在此进程中 ,中央、地方和学术界围绕着“国家”这一象征性资源展开了竞争 ,展示出其时“国家”这一概念在人们认知与实践中的多歧性。与通常采纳的理论假设不同 ,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 ,中央并不总是被视为“国家”的代表 ;而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也启示出“国家建设”理论并不尽符合近代中国的“国情”。这一理论构建出的“国家—社会”二元分析框架 ,实更近“前近代”中国的官、民之分。  相似文献   

14.
日本学者柄谷行人认为,马克思的政治时评性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可被视作其“民族国家政治学批判”。通过梳理马克思写作的三重目的,可以得出这一观点成立的可能性;通过分析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结构性矛盾与“二律背反”,可以得出这一观点成立的必要性;通过将“人民主权”理念置入康德哲学框架内,可以凸显出一条可能的马克思“国家政治学批判”的理论进路。如果说《资本论》以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科学分析论证其崩溃的必然性,那么,《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便阐明了看似“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虚假幻相。代表“人民主权”的资产阶级“公意”无法包含与其存在根基发生直接冲突的无产阶级“众意”,这一蕴含在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哲学中的“二律背反”,指明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结构性矛盾,也使得马克思的“国家政治学批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国家作用”论是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系统分析了国家与资本主义制度和市场的关系 ,深入阐述了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全面客观地认识资本主义及其世界体系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普遍联系到矛盾的同一性邓小平开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对世界历史和时代条件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以普遍联系观点与矛盾同一性观点为哲学基础的。人类社会已有漫长的历史,但直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前,人类社会基本上是以“民族历史”的方式存在着,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是在封闭的体系中运动、发展,民族之间的有限交往虽然对民族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微不足道。到了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作为来自欧洲的观念,在历史上不断得到反思,主要存在两类反思的理路一类可称之为“泛审美现代性”,以波德莱尔为起点,中经齐美尔,直到福柯那里结束,他们面对现代性皆持一种“审美批判”的态度;另一类可称之为“批判启蒙现代性”,也就是在批判启蒙基础上来实现启蒙的“现代性”思想,它以韦伯为起点,直接穿越了从阿多诺到哈贝马斯的法兰克福学派两代哲学家。实际上,人们可以在这两种“反思现代性”之间“执两用中”,从而构建一种崭新的“全面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的“全面性”,就体现在“以审美中和主体性”、“以审美中介纵向理性”、“以审美平衡文化分化”、“以审美规划社会尺度”,从而走向一种“主体间性的交往原则”、“横向理性—感性的图景”、“文化间性的对话主义”和“新感性—理性社会”的通途。  相似文献   

18.
关于现代性的各种理论都是对现代性问题的理论自觉和反思批判,现代性的问题性既有事实层面的表现,也有学理层面的表征。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中,风险社会理论以其独特的致思路向力图开拓出现代性反思批判的“第三条道路”。风险社会理论绕开了理性与非理性的直接对立,把风险和风险社会作为反思批判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范畴,从描述现代化进程的风险后果来揭示作为现代性基础的理性的“自反性”结构特质。它既反对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文学化和美学化颠覆,也不同于现代性对启蒙理性潜力的哲学挖掘和补救,而是把反思批判现代性的视角转向了对现代性问题的社会学清理和政治学建构,倡导以“亚政治”和“生活政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和模式,建构起了规范性的理论体系。风险社会理论对现代性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既有值得借鉴的合理因素也有其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9.
薛睿 《天府新论》2019,(4):12-18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展开理论批判,但却借助“拜物教”概念在理论逻辑、批判方法和伦理批判三个维度纵深发展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体而言,在理论逻辑上,马克思立足于“资本逻辑”,发现物与物交换的表面合理性实际上掩盖了人对人、物对人支配的不合理性,并由此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运行机制的分析;在分析方法上,马克思具体深入到对生产关系诸环节及其运行机制的考察,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及基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在伦理批判上,马克思揭穿了“辩护经济学”的依附性和虚伪性,找到了人们在主观维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机制认同产生的外在条件。可以说,正是借助于拜物教批判,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遮蔽性与操控性产生的经济根源,解开了意识形态的身世之谜。  相似文献   

20.
反思和批判启蒙理性是启蒙本身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现代人制衡启蒙神话及现代性危机的重要力量,是全球化时代政治哲学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主题。对启蒙理性的反思和批判需要从外在的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及内在的思想史视域来加以把握、检审,在充分肯定启蒙理性及现代性成就的同时,正视其自身的内在矛盾,揭示其所导致的社会危机,并梳理、反思和借鉴后现代主义对启蒙理性及现代性的否定性批判,以此为启蒙理性及现代性危机提供更有深度与广度的解决路径。马克思把对启蒙理性及现代性的批判转化为对资本逻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重构,把对启蒙理性及现代性种种弊端的克服转化为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超越,将启蒙理性批判主题推向制高点,为现代社会向更高形态的发展找寻到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