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狂人”论     
一我想从鲁迅《狂人日记》和果戈里《狂人日记》中两个狂人形象的比较谈起.鲁迅笔下的狂人究竟是什么形象,自作品问世七十年来论者见解一直分歧,真狂、假狂说,战士、英雄亦或普通人说,初步觉醒的叛逆者、思想倾向进步说,狂人与战士统一说,象征形象说等等,至今难以一致;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小说中多次出现圆圈意象,同时,《狂人日记》、《故乡》、《在酒楼上》等小说中呈现出一种潜在的循环结构,对这些圆圈意象和循环结构的分析可以探究鲁迅内心深处的时间观和对当时民众心目中的“革命”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鲁迅把最深沉的爱献给了农民。而愈到后来,知识分子的命运愈引起鲁迅的关切,《呐喊》《彷徨》中,以知识分子作为主体艺象的小说几乎占了五分之三。鲁迅从时代宏阔的高度上俯视“五四”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和多样心态,并塑造了一个基本排列有序的艺术形象的系列。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九种形态。(一)最先觉醒的叛逆者、莫新者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和《长明灯》中的“疯子”。“狂人”和”“疯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化性格符号,是鲁迅运用双层建构的特殊艺术方式塑造的具有“双象性”特点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4.
在中外文学史上,有不少作家描写过“疯子”,但真正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成为文学典型的、至今仍在世界文苑中闪烁光辉的“疯子”却不多。果戈理曾在《狂人日记》中写过“狂人,鲁迅也在《狂人日记》中描写过“狂人”。果戈理是俄国的“散文之父”,鲁迅是我国新文学的旗手,他们笔下的“疯子”是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同样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成名作《狂人日记》历经百余年众说纷纭而又渐趋整合的密集评析,已形成文本整体上被重复论述淹没、被过度阐释覆盖的状况。但对于狂人向大哥宣讲“真的人”的道理,以及狂人最终忽然不药而愈并且随即“赴某地候补矣”的结局等关键细节,一直未有足以贯通作品全篇脉络的恰切解读。这些细节紧密牵连着鲁迅与他所了解的尼采思想和克鲁泡特金学说的隐秘对话,也直接映现着进入《狂人日记》创作之际鲁迅自己的精神际遇和人生规划。依循这些发现,有关《狂人日记》叙事肌理和思想蕴含的总体认识,可望推进到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6.
两篇《狂人日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文学史的长廊里,伫立着两个狂人形象。这两个狂人形象分别出自俄国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和鲁迅的《狂人日记》。比较一下这两篇作品,研究他们的关系和联系,对理解鲁迅文艺创作借鉴的理论,探索某些借鉴的规律,发展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文艺,有着重要意义。一、产生创作意图的相似的时代背景“五四”运动爆发前夕,鲁迅发表了表现“深切”,格式“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篇作品是向封建制度、礼教进击的怒吼,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开始时所爆响的第一声号炮。这篇作品的成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微言大义——重读《狂人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表于1918年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一篇非常特殊的小说。它是鲁迅沉默多年之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小说的发表,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文学时代: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的诞生,标志着现代中国的启蒙者是以一个狂人的形象诞生的,也标志着中国小说叙述开始从“无我”向  相似文献   

8.
一、是狂人,还是战士? 《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4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来由于这篇小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由于研究者的思想观点、方法的不同,时至今日对于狂人的形象的认识仍然存许多分歧。一种意见认为,狂人是个反封建的战  相似文献   

9.
《东岳论丛》2016,(2):121-126
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显示了他对文学"形式"的选择与创造。狂人发现"吃人"真相,是一种哲人的反思过程。反思性的内容与"日记体"的层级形式,共同形成《狂人日记》的哲学言说形态。《狂人日记》借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具有哲学寓言的形态特征。理性往往淹没个性,假如没有哲学寓言形态,《狂人日记》的内涵则无法明显区别于当时的启蒙言论而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狂人日记》的"格式"是"表现"得以"深切"的凭借。这种哲学寓言形态使《狂人日记》成为鲁迅小说启蒙母题的一个发源。  相似文献   

10.
在对鲁迅《狂人日记》的研究中,不少论者对小说主人公“狂人”的原型相当重视,并有所论列。王士菁同志在《鲁迅传》中,于叙述“狂人”原型发病情况之时,还引述了一封病人所写的绝命书——此信现在保存于鲁迅博物馆。这封绝命书,应是研究这位精神病人的精神状态,进而对比研究“狂人”形象的很有价值的资料。为了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笔者向鲁迅博物馆求教;承鲁迅博物馆热情协助,寄来了经鲁迅保存下来的“狂人”原型阮久荪的四封书简(包括上述绝命书在内)的抄件。笔者对鲁迅博物馆的同志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和敬意。为了和同好者共同研究这些材料,现将书简转录于下,并陈述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11.
历史真实的共时化变形─—“狂人”典型的修辞论阐释王一川笔者曾在《走向修辞论美学》一文(《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中.提出90年代美学的“修辞论转向”问题,并就“修辞论美学”思路作了初步勾勒。这里正是想在对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典型的修辞...  相似文献   

12.
鲁迅前期作品人物的目光意象十分突出,有时甚至会冲破文本内部的逻辑凸现出来,而且面对他人的目光几乎总是表现出一种不安甚至恐惧;在描写民众时,观察他们的目光大多表现得离奇地冷漠;在面对自己时,表现出了轻蔑甚至厌憎。1.恐惧目光在自己被别人看时,鲁迅笔下的人物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恐惧。在《狂人日记》里,随处可见狂人对目光的恐惧。“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1]3“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1]4如果说,《狂人日记》中狂人对目光的反应是一种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的病态,不能作为论据的话…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真假问题,迄今为止,大致可归纳为:“战士说”,“狂人说”,“寄寓说”。笔者以为对这一特殊而复杂的艺术典型,三说似乎都失之偏颇,本文试图对狂人形象的美学特征,作一点粗浅的辨析。读《狂人日记》,我们都会感到,几乎在每一处看到一个真正病狂者的地方,都会同时看到另一个活生生的清醒的战士的身影。狂人怕赵家的狗、怕路人、怕小孩,感到“他们似乎想害“他”,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这是一个病狂者多疑、过敏的病态心理反映,但我们似乎也同时看到,一个被封建势力迫害的战士敏锐清醒的目光和警觉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坛上的。他不仅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小说的优秀传统,而且大胆地汲取了外国小说的创作经验,从而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铸成了自己独特、新颖的民族风格。鲁迅小说这一风格的形成,究其原因,当然首先要归结到他的善于“取法于国外”。鲁迅一贯主张“采用外国良规,加以发挥”,以丰富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学宝库。“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在谈到《狂人日记》成因时曾说过:“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鲁迅的《狂人日记》虽然受了俄国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影响和启发,但它绝无模仿或照搬的痕迹。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  相似文献   

15.
论鲁迅小说中的“意识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鲁迅小说中的“意识流”问题黄承基一《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后,就以其表现的深刻与格式的特别震惊了当时的文坛。在《狂人日记》中,类似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便是鲜明的一例。首先《狂人日记》的结构是一篇把时序倒置,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  相似文献   

16.
《狂人日记》叙事特色的形成主要得益于鲁迅对中国文学叙事艺术养分的汲取。二者间的联系表现在:开端叙事方面,"文言小序"承续了《史记》列传的故事起始叙事传统、《游仙窟》的开端叙述者模式和戚本《红楼梦》第一回的"托言+预叙"结构方式;反讽叙事方面,《狂人日记》在叙述声音、人物描绘、修辞三方面承续了明清奇书的多种反讽叙事策略;意象叙事方面,"月光""赵家的狗""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书房"意象,对相关传统意象的内涵和叙事功能既有承续,也有创新。对《狂人日记》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关联的厘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狂人日记》叙事艺术的民族性特征及其从传统叙事向现代叙事过渡的继往开来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读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又看了几篇分析文章,想对狂人的形象略加小议。 怎样分析狂人形象?认识是不一致的。一种意见认为:“这个狂人实际上是鲁迅先生所创造的反封建的战士,他要冲破黑暗,挣脱多年的锁链。只是周围的人都被统治阶级压迫愚弄得麻木了,反而说他是发了疯,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封建主义的毒害。”另一种意见认为:“鲁迅学过医学,了解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知道他们神经过敏,多疑多虑,思想跳跃,很容易产生联想。他就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借助双关的语言和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艺术的雅俗化视角,重读与比较《狂人日记》与《阿Q正传》,认为鲁迅小说从思想到形式都是纯粹雅化的.在思想上,如"狂人"被逼为疯,就象征精英文化在中国的遭遇;"阿Q"整天做着"白日梦",就象征中国大众文化的弱点.鲁迅对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他思想上所持的纯粹雅化立场.艺术上,鲁迅小说完全以作者为中心进行的叙述方式及其中西文化与文学修养对小说写作的全面渗透,也反映了他纯粹雅化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一 《彷徨》中的《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孤独者》和《伤逝》等篇章,是鲁迅集中地探索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的艺术结品。《在酒楼上》又是这种探索的开端。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狂人”,无疑也是一个受过封建主义教育而又发出了叛逆呼声的知识分子,因此可以说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间,早已出现过知识分子的形象,但是这篇小说的主旨显然不在于探索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而是要剖析和鞭挞封建伦理制度的“吃人”的实质。“狂人”这种揭露性的呼声确实是震聋发聩的,不过由于“狂人”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已经不可能冲出这个将他禁锢起来的家庭,他在这个封建家庭中所受的折磨和迫害。必然注定了自己悲剧性的结局,因此不存在进一步探索他的道路和命运的问题了。 至于《呐喊》中的《孔乙己》和《白光》,则是描写孔乙己和陈士成被封建主义制度腐蚀掉灵魂的故事,他们实质上也是被这个制度所“吃掉”的无辜的牺牲者。他们都曾专心致志地想沿着封建制度所规定的道路去奋斗,希望能够在应试科举时侥幸获胜,挤进封建统治者的行列,然而他们毕生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鲁迅在这两篇小说中,都批判了他们那种陈腐和卑微的思想感情,然而对他们悲惨的结局却都表示了惋惜。他通过对这两个艺术形象的描绘,十  相似文献   

20.
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中,鲁迅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是先驱。鲁迅写了许多出色的杂文和小说,给“五四”新文学带来了眩目的异彩。本文试图从启蒙的角度,对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作一些粗浅的分析,目的是为了探索鲁迅启蒙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加深我们对鲁迅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