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新时代进一步保障粮食安全指明了重要方向,也对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粮食安全保障法》的立法要旨在于如何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一政策入法。其前置要件是厘清政府在粮食安全保障中的权责。聚焦、落实粮食安全战略中的耕地、科技两大要素,以及粮食生产、储备、进口等产业环节,有助于理清粮食安全各战略的法治保障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纾解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面临的深层法治困境,有利于推进粮食安全战略的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粮食安全视角下的粮食补贴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补贴的核心是粮食补贴.粮食补贴能否对实现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双赢发挥积极作用,关键在于能否利用市场机制,以利益杠杆调动粮农的种粮积极性,使之能够从增产中增收,从而主动地寻求更高粮食产量上的均衡收益点.通过粮农种粮收益函数的构建,从粮食安全的视角分析粮食补贴与粮食安全(粮食产量)、粮农收益之间的关系,将粮农作为市场竞争中的经济人看待,确定了既能刺激粮食生产,又能减轻财政负担的合理补贴结构和最佳粮食直接补贴量.  相似文献   

3.
4.
5.
在粮食供给方面,发展中国家主要从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贸易等方面采取相应的促进政策提高粮食的自行生产能力以及调剂余缺的能力。在粮食获取方面,主要通过提高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来提高其获取粮食能力,并加强安全网的建设应对临时冲击。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供给和获取能力的政策与减贫的政策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缓解和消除贫困是确保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加强对农业的支持是改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最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大食物观的形成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体体现为更为健康、更具选择性和可持续性的食物生产观和消费观。农食系统向民生内容全面转型的供给理路,贯穿于从粮食安全到大食物观的嬗变过程。一方面,饮食结构的调整践行了由主粮向大食物观转变的理念,健康中国行动回应了民众对大食物观的营养诉求,可持续的食物供给理念为大食物观的贯彻落实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筑牢粮食与食品安全体系体现了中央顶层设计大食物观的时代价值,昭示着党和政府的责任担当,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契合了农业经济与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落实大食物观的实践方案必须恪守农业保障、科技支撑与市场深化的三维合作,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底线,加快构建可持续的食物生产保障系统,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生产转型。因此,要持续实施“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供给能力;以科技赋能大农业,实施科技强农,发展智慧农业,推动食品产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建立食物消费数据系统,实现供需信息对接,营造高效的市场运作环境,搭建便利的食品流通体系,促进市场健康有效运转。  相似文献   

7.
2000年5月下旬,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粮食生产和流通会议,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关于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笔者就“入世”与粮食安全谈点浅见。 一、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与现状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我国人多地少这一特殊国情,决定了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历史经验证明,只要人们吃饱肚子,一切就都好办了。而一旦粮食出了问题,供给紧张,就会推动物价上涨,波及整个国民经济,甚至会造成人心不稳,影响社会安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国,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粮食安全,是我…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历朝历代都把粮食问题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但中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经历了单纯重视粮食生产、逐渐重视粮食流通、强调粮食贸易的变迁过程。发展到今天,当谈及粮食安全的时候,很少会单纯指生产安全、流通安全,或者贸易安全,更多的是指一个粮食生产、流通、贸易综合协调的粮食安全体系。粮食安全思想的内涵表现出由封闭向开放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粮食安全研究的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安全对中国而言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在学术界围绕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也形成了许多研究成果。从概念界定、粮食生产和需求、国内粮食市场、国外粮食贸易以及粮食安全的基准和测度等方面,对现有关于粮食安全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指明方向,将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宾  朱宏斌  党晓虹 《兰州学刊》2006,(6):55-56,108
中国古代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是古代粮食安全的最基本的内涵,有“食为政首”之论,经过长期的思想、文化、制度方面的积累,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粮食安全观念和特征,对于解决当前粮食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回流是中国当前人口流动的一种独特现象,回流农民工成为中国城乡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概念界定与群体特征、现象发生与演进趋势、回流动因及影响因素、回流效应与多重影响、身份认同与再社会化、职业选择与未来发展,是理解农民工回流现象和回流农民工群体的六个基本维度。迄今,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既有普遍共识,亦有多元争鸣。随着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和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诸多关系到回流农民工生活发展的新现象、新问题开始出现,亟待学术界的探索和回应。未来,相关研究应当实现三大拓展,即从现状描述到发展展望的拓展、从宏观分析到微观剖析的拓展、从理论观照到人文关怀的拓展。  相似文献   

12.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居民粮食消费结构变化的双重影响,我国粮食供应缺口不断增大,对外贸易依存度越来越高,粮食安全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新形势下粮食安全形势堪忧:快速城镇化和家庭农场经营模式都会减少粮食生产规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会提高粮食消费数量,国际贸易新规模可能影响到粮食进口。粮食金融化会从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贸易四个方面影响粮食供应。发挥市场对粮食金融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完善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引导新型粮食生产单位对冲粮食价格风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以提高粮食流通的效率,利用贸易新规则稳定粮食贸易价格和数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筑牢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大食物观下中国的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则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中国的粮食安全概念正在向更大口径的食物安全概念扩展,但当前粮食安全处于紧平衡态势的现状没有发生变化,通过对2035年中国粮食消费量的预测,可发现中国未来粮食安全面临较大压力。因此,需要树立大食物观,并以此来指导农业发展和食物供给体系建设。大食物观以跳出传统的“向耕地要食物”的观点、拓宽食物来源为最主要内涵,是顺应由粮食安全概念向食物安全概念扩展的重要理论创新。以大食物观推进中国的粮食安全建设,需要抓好耕地保护、种业振兴、农机装备、政策保障,推进国土资源的全面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15.
美国《1996年农业法》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和改革法》取消了60多年来的农业产品价格和收入政策,必将对世界粮食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是粮食进口大国之一。要在美国挑战的压力下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必须立足于国内农业生产,提高粮食自给水平,缓解粮食进口压力;寻求有效的粮食贸易保护,减少粮食贸易风险  相似文献   

16.
2004—2015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二连增",创造了世界奇迹。然而,随着粮食的连增,有人对我国的粮食形势盲目乐观,存在着不少认识误区。在此形势下,切莫陶醉于"粮食连增",务要"警钟长鸣";切莫忽视隐存的粮食风险,决不可放松"粮安之弦";切莫为贪"小便宜",到头来"吃大亏";切莫把简单化"多赶少砍"当良策,避免重蹈覆辙;切莫把美国现代大农业当模板,要坚持适度规模经营;切莫把新自由主义奉为圭臬,要坚持现代市场经济要义;切莫把"虚拟"当真实,以免产生误导;切莫把"误读"当"正读",务必保持粮食战略定力。  相似文献   

17.
自2006年秋开始掀起的世界粮食涨价风潮,导致低收入国家出现了"新的贫困"现象,使各国开始把眼光转向粮食安全和粮食主权问题,粮食主权意识也在全球迅速蔓延开来,并促使人们去重新审视WTO体制下农业自由化谈判的性质和后果,同时也对中国粮食安全及粮食主权问题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这一战略的实施必然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也对乡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振兴要求乡村教育振兴,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和保障。而要搞好乡村教育振兴,必须要有科学的目标、把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制定恰当的应对策略,才能发挥教育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世界粮食危机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引发了世界粮食危机.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粮食安全既面临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调查显示,粮食生产能力下降问题已日益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重大隐患.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的新变化,只有把仅仅满足于国内需求的"口粮农业"上升为服务于国家全球竞争的战略产业,实行高财政补贴政策以支撑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从而将强有力的粮食生产能力转化为强有力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才能真正掌握中国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20.
地域性失衡、“大国效应”扭曲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8,(3):52-60
粮食安全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深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全球粮食产量的地域性失衡问题,表现为全球粮食总产量、人均占有量以及耕地占有量等均存在严重的地域性失衡,其进而导致世界粮食贸易品种、地区贸易结构亦出现严重的地域性失衡。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国内粮食供给与消费需求、粮食产量与消费量之间存在着缺口性失衡。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进口粮食作物,但我国粮食进口贸易中却出现了"大国效应"扭曲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粮食安全的四种模式和我国粮食安全的五个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