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有微观与宏观两条途径:前者是细致地剖析古代文论中具有心理学内涵的范畴和概念;后者是历史地描述古代文艺心理学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理论风貌和发展概况。本文主要采用后一种方法,以中国古代的文学史和文论史为背景,通过整理、阐释古籍之中的文艺心理学思想资料,提纲挈领地勾画出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和理论轮廊,并揭示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在整个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2.
汉魏六朝以悲为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曾论及汉魏六朝音乐以悲为上。这是极具启发意义的。自东汉末年以来(本文所说汉魏六朝中的汉,系指东汉末年),由于时代环境的感染,产生了以悲哀怨愤为审美表现内容的文艺思潮,涌现了一系列新的美学规范,古典悲剧美学(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而不是作为艺术形式的悲剧)开始臻于成熟。因此,研究中国固有的悲剧美学,汉魏六朝以悲为美是一个重要的课题。1.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著名作家庾信在其《哀江南赋》中曾沉痛地说:“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的理论纲领是“心物”论。①就创作心理而言,心与物分别指文艺创作中的主、客体;就鉴赏心理而论,则分别指接受者与文本。创作发生是心感物而动,鉴赏发生亦然。不同的是,鉴赏者之心首先要识物、知物,要对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或形态,有内行的眼光,有识鉴的能力。否则,心就无法感物而动,鉴赏也就无法发生。《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是中国文艺心理学史上的第一部“鉴赏心理”专论。刘辩对鉴赏能力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要有丰富的“阅历”(即鉴赏经历),所谓:“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凡操干曲而后晓声,观千剑…  相似文献   

4.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以“自然”论文学,汉朝《淮南子》即有记载,自西晋以来,以“自然”论文艺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但直到魏晋六朝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论文学观。刘勰以“自然之道”作为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文学发生上的“自然感吟”,文章风格上的“自然之势”,文学创作上的“率直委和”、自然“情会”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体系化、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5.
以“应物斯感”表述的中国古代诗学“物感”论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从心物联结角度,探寻诗文生成之源,富有心理内涵。它从博大精深的《易》中拈出“感”字作为联结,强调二者的谐和互生,在召唤与期待的应答中实现同构互通。与西方诗学的分割式阐释迥然区别,又与现代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学原理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有没有关于对文艺本体终极存在的认识,过去学界似少发见.刘纲纪早在《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东晋佛学与美学”、“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两章中就深入探讨过这个问题,富有创见地提出了中国古代文艺本体论的核旨是“情物交感”的观点,在《周易美学》中,著者则对“心物交感”(即“情物交感”)作了更深入地阐发.著者认为,中国美学始终是以心物交感而产生的情感表现来说明艺术的发生与本质的.交感论是中国美学对审美与艺术创造中主体与客体(对象)关系的解决.而中国美学的交感论的理论基础最初是由《周易》奠定的.《周易》中不仅有一个和“感”直接相关的“咸”卦(“感,咸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而且还有十一、二处谈到“感”的问题.其意可归纳为几点:(1)“感”虽为“感应”,但又非单方面的被动接受,而是两个事物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即所谓相“交”  相似文献   

7.
心物感应论和模仿说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物感应论和模仿说的比较分析吴剑林心物感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心物感应,顾名思义,离不开“心”、“物”以及二者的联系。当然,在具体的阐述中,中国古代的文论家们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都是在物之象与心之动中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中国古代文...  相似文献   

8.
现代美学的发展离不开试验与实证方法,实践美学也不例外。西方实验美学的三种理论模式与中国古典美学、中国当代美学的主要观点密切相关并相互对应:心理动力学模式—中国古代的“心动说”—高尔泰的主观论美学;行为主义的S→R模式—中国古代的“物动说”—蔡仪的客观论;完形心理学的“异质同构”模式—中国古代的“心物交融说”—朱光潜的主客观统一论。在此复杂的理论博弈中,实践美学不仅用“实践一元论”解决了哲学美学中长期以来纠缠不清的心物关系问题,而且用历史和逻辑、共时与历时相统一的方法将试验心理学与审美人类学结合起来,从而使自身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实证基础上。当前有必要重提实践美学的实证方法,以抵制美学玄学化的倾向,并对种种美学神秘主义观点进行祛魅。  相似文献   

9.
晚明诗论家许学夷以精于辨体著称,其《诗源辩体》通论先秦至晚唐诗之演变。所论汉魏六朝诗部分,力求调和七子派宗汉魏黜六朝与六朝派嗜好“偏奇”、公安竟陵“诡诞相尚”之间的理论对峙,通过对诗歌体制中俳偶、声韵等因素的详尽考察,把握汉魏六朝诗歌的流变轨迹,并对此前“诗溺于陶”的辨体命题予以修正,为该段诗史研究确立了系统的辨体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0.
“文质”是中国古代思想理论中一对比较特殊的范畴,多被后世的思想家用来描述社会的发展阶段,并据之来批判社会的弊端,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在汉魏之际的社会转型中,不少人就利用这一理论来批判现实,提出改良社会的主张,他们将“礼情”、“奢俭”、“繁简”、“名实”、“淳朴”与“浇薄”等一系列问题都归为“文”与“质”的范畴,并提出了“以质救文”的口号.“文质”理论在汉魏之际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虚实”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核心的元范畴,具有极大的涵盖性、兼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虚”与“实”的结合是文艺创作中广泛通用的艺术手法,中西皆然。可以从文艺自身特点、语言的角度、艺术的悖论及西方格式塔心理学、阐释接受美学等角度,对中外文艺必须“虚实结合”提供全面、立体的当代阐释;从诗性特征、创作经验、人格理想等方面,透视中国古代文艺必须虚实结合的文化意蕴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2.
杨景龙 《河北学刊》2022,(6):94-101
从汉末到盛唐的文人诗歌发展历程,也就是在汉乐府凸显叙事性之后沿着“古诗”开创的抒情路径,逐步完成乐府诗的文人化,将诗歌的抒情性推向高峰的过程,而李白无疑是站在这座高峰之上的标志性人物。正是在对《诗经》《楚辞》、汉魏六朝文人诗和乐府诗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李白实现了对唐代之前抒情诗艺术的系统总结和整体超越。从中国诗歌抒情与叙事互动转换的关系上说,李白实际上是自风、骚以降包括汉魏六朝诗歌在内的前半部中国古代诗歌史的集大成者,杜甫则是李白之后的后半部中国古代诗歌史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13.
“传曰”常见于汉魏六朝文献,根据其作用主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引用古代文献,为论述说理提供经典依据;二是引出对相关文献的解释;三是表示“传言”、“传说”等意义.引用经典类“传曰”所引证的材料主要是六艺的注释文献,体现了汉魏六朝儒家经典地位的确立;注释类“传曰”的形成带有早期文献编纂的特色,即经传混合;传说类“传曰”引用材料多为诸子文献,表明这些文献已经转化为汉魏六朝时期的基本文献资源.三种不同类型的“传曰”,体现了古文献衍生聚合的发展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典文献资源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赵国乾 《东岳论丛》2004,25(4):154-158
“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的形成经历了从修辞技法到审美体验的过程。“兴”作为心物对应关系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 ,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传统心理结构。“兴”体现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基本美学精神和原则 ,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文艺心理学的研究,中国古已有之。迨至近代,王闿运标出“治情说”,对作家创作心理和读者审美心理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王闿运(1832—1916)是湖南湘潭人,字壬秋,一字壬父,号湘绮。他历经清末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而入民国,终年八十五岁,人称“湘绮老人”。他是当时“汉魏六朝诗派”的盟主,曾被奉为“诗坛旧首领” (《光宣诗坛点将录》)。有《湘绮楼诗集》、《湘绮楼文集》、《湘军志》等传世,其门人辑有《湘绮楼全书》、《湘绮楼说诗》。  相似文献   

16.
“言意”──一个深刻的美学范畴吴功正“言意”是中国古典美学一个深刻的美学范畴,它诞生于六朝,是哲学“言意”之辨在美学范畴上所结之果,极大地推助了文学的审美发展。“言意”哲学渊源这个问题涉及到哲学上语言、思维、对象等重大问题。《周易·系辞上)}写道:“...  相似文献   

17.
<正> 纪行赋或称述行赋、行旅赋,是汉魏六朝赋的一大门类。根据臧荣绪和刘勰所论,纪行赋的主要内容特征可归纳为:1、记述与经历之地有关的人文掌故;2、摹写经历之地的山水景观。据此考察现存汉魏六朝所有的纪行赋,我们认为,他们的说法近乎事实,是可取的。这一时期的纪行赋,或侧重记述“人物”,或侧重摹写“山水”,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是一部以审美的眼光去审视古代智慧,从而引发现代新知的著作。全书共分两部分,上编言范畴的美学意味及其系统;下编言审美观念的发展及其流变。作者对范畴的研究是全书的精华,他把范畴纳入文艺作品美学、文艺创作美学和文艺欣赏美学三个角度来考察。此书对“味”的研究也具新见,作者对“味”不只停留在审美主、客体的静态考察上,还从动态中揭示出从主体之味到客体之味的物化心理过程,用比较的方法揭示它与情、意境、风格、表现手法的关系及其不同特点。全书对“悟”“意象”“兴会”“神思”“气”等范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历经四年精心编纂,于今年新春奉献到广大读者面前。汉魏六朝诗歌上承风、骚,下启唐、宋,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的出版,对于学习、研究这一断代诗歌的伟大成就,对于了解中国诗歌发展的规律,对于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对于弘扬祖国民族文化,对于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构想源于先民对数字“三”的特殊认识。由先秦“卜筮不过三”、“礼以三为成”演为后世“事不过三”,中国古代小说乃有了“三复情节”现象。“三复情节”萌芽于汉魏六朝,形成于唐代,宋元时的《三国志平话》至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使之发展到成熟,此后祖构者众。其美学意义在于体现了美的比例、尺度和节奏,合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习惯,是中国古代小说一个具体而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