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了各位的发言,受益匪浅。我来自一所地方大学,地方大学的学术环境与各位所在的大学相比可能更加恶劣。刚才牛大勇教授讲中国现行学术评价机制学自美国,而我们地方大学又学自部属大学,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友。  相似文献   

2.
《云梦学刊》2009,30(2):F0003-F0003
“改进学术评价机制专题研讨会”2009年2月21日下午在清华大学法学院会议室举行,来自学术界的专家学者结合近年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的现况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其前因后果,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以推动建设良好的学术环境,从而促进学术进步、学术创新与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3.
沈玲 《云梦学刊》2013,(4):37-39
一什么是学术评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余三定在其《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一书的第四章中专门对新时期有关学术评价的讨论进行了评述。他分别以百度网的词条、学者刘明、叶继元的观点为例,对有关学术评价的界定进行了梳理分析。比如刘明先生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评价,即由学术共同体主持,以学术水准为对象,以推动学  相似文献   

4.
重新界定了学术不端的含义,认为学术不端是学术工作者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实施造假、剽窃以及滥用职权等违反学术道德和相关法律而应当受到道德谴责、行政处罚或法律惩处的行为。以此为理论基点,探讨了高校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和评价指标体系,为学术不端的确认提供了评价依据。并就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评价的领导体制及工作机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学术评价机制与教育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今天想谈的问题.可简单地归结为五个方面. 第一.我们为什么要建立学术评价机制?对此问题我思考了很长时间,有个问题我始终没有搞明白,即教育部制定的一系列学术评价机制,它能否成立或者是否应该成立?看一下教育部制定的一些评价机制,我们基本上看不清楚它的目的所在.教育部自己说是为了促进中国学术进步.但在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评价机制的作用经常恰恰相反.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走下去,我们所期待的诺贝尔奖等世界级高水准研究成果.可能距离我们越来越远.那么从教育部现行体制与业已制定的学术评价机制的效果来看,教育部本身能否制定一个统一的或者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呢?我们参考发达国家的先例,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应该是不太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必须改革目前的学术评价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黄安年教授一样,王宁教授是今天出席会议的德高望重的长者。明明意识到我们的呼吁不一定起作用,但还在呼吁。这么多年,王宁老师跟王建民教授都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主任,经常被人评估,也评估别人,两位都对此深有感触。王宁老师还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的委员、学风建设委员会的副主任。王老师是一直在体制里发出不同声音的人。王宁老师提出不要太悲观。但我个人觉得,还真不能太乐观。现在看,尤其是高校系统非学术因素对于学术的干预,特别是权力、金钱这两大因素的影响,不是越来越弱,而是越来越强。这确实是个叫人忧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的复杂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表现为多种形态:著作、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上报告的论文、调研报告等等。对这些复杂形态学术成果的评价更为困难,由于评价主体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项科研成果,由于评价主体不同,很有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评价意见。以下我们仅以论文为例,  相似文献   

8.
目前学术评价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评价机制的争议在不断争鸣中完善,有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与繁荣。我对这个问题跟踪了一段时间。我个人经历了从政治学术到量化学术.再到自由学术这三个基本阶段。在自上而下推行的量化学术评价机制的高峰期我已经退休。现在是做自己想做的研究,不受量化的干扰,也没有跟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这是比较庆幸的,少了不少烦心事。在我看来,目前官方的学术评价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芳 《云梦学刊》2011,32(1):20-23
当下人文领域的学术评价,很大程度上是朝着“去人化”的方向发展,而学术评价标准的“数据化”,则是其中最为直观的技术方法。其实,“数据化”背后有两个问题,一是学术评价机制的“西方化”是否可行或成功,二是对学术评价的“行政化”的质疑。更进一步说,“数据化”很大程度上就是“行政化”的结果,即学术评价成为“方便管理”的手段——当下,  相似文献   

10.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要为管理决策服务。也就是说,评价结论一般都会立即影响评价主体中各方的直接利益。这个时候,评价的公正性摆到相当首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当前。公平、公正问题受到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取代了以往对“效率”问题的集中关注。甚至有学者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已不再符合时代要求,需要对该提法进行调整,更加突出公平、正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我们今天大会讨论的背景是,当代学术评价出现了信任危机,学术评价的不当较严重地妨碍了中国当代学术的发展。对当代学术评价的问题不仅来自社会群体,许多学术生产者也越来越不信任当前的学术评价。这样一种学术生态,正在直接影响我们的学术信任与学术尊严。一个民族假如没有了对学术尊严的信仰与对学术价值的坚守,很难想象,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学术评价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遗憾的是,这些名目繁多的激励举措,非但没有促进学术发展,反而使学术泡沫激增、学术腐败加剧。甚至出现了为腐败辩护、为腐败叫好的学人。这一严重局面引起学界以至全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与忧虑。2009年2月21日,多年参与学术批评敢于讲真话的学者王宁、黄安年、陈平原、杨玉圣、许章润等二十余人,为推动建设良好的学术环境,促进学术进步与创新,在清华大学法学院召开了“改进学术评价机制专题研讨会”。与会学者就目前学术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意见。以下为部分学者的发言。  相似文献   

13.
学术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散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术期刊的评价有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编辑标准和出版标准四个大项,学术评价(学术论文评鉴)有观点新、方法新和资料新三个要求,两者之间是互相涵盖的。但学术界普遍存在的"以刊取文"现象具有逻辑上的错误,使期刊评价、学术评价的功能发生了异化。如何使两者有机结合,得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结论,是当前学术界和学术期刊界都应当加倍重视的问题。当前,在学术风气、学术规范还存在诸多问题的背景下,学术评价和学术期刊评价工作只有走出功利的误区,才有可能回归其本源功能。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笔者构建的以质量和创新为主导的“全评价”体系,从评价主体、评价目的等方面,对如何确定评价专家,优中选优,确定“重要创新、重大贡献和重大影响”,怎样理解“简明高效”,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特点遴选人才,进行“元评价”,如何建立“申诉”和“复议”制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肖峰 《学术界》2005,(1):72-78
在如何寻找合理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与指标的同时 ,还必须关注对学术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本文从社会建构的视野分析了学术评价的本质及其相关特点 ,指出要从积极的意义上视学术评价为一种社会建构 ,并且还要不局限于社会建构的视野 ,努力发掘非建构性的因素 ,同时对社会建构进行合理的再建构 ,通过各种努力来使学术评价向客观公正的目标趋近  相似文献   

16.
近三十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空前繁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哲学界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历史学界的现代化问题探索、经济学界的市场经济问题争鸣、法学界的法治国家问题研究等.都直接指导着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以致于我们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重大成就的取得都是理论先导的结果。就学以致用而言.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总体是幸福的,  相似文献   

17.
试论学术评价的学术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学术成果的产生不是为了评价,而是要解决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表达学思理念,显示学术个性和智慧。对学术评价的过度关心必然导致学术的社会定位出现严重位移。在当代中国应维护和提倡学术意义上进行的学术评价,以避免学术的失范和研究的泛滥。学术评价要坚持学术性,需要重视学术评价的规范性建设,不宜将学术评价的倡导与主动权拱手交给行政领导和书刊出版部门,单纯的量化评价受到质疑。必须在学术的框架内寻求解决途径,要从学术含量和难度上体现出对学术性的尊重。  相似文献   

18.
高校科研量化评价机制对我国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曾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这一评价机制以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某种量化评价指标来衡量所有学科的学术研究,漠视了学术评价固有的具体性、复杂性,背离了学术创新规律,不利于提升学术研究质量和推动创新。它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多种学科相辅相成的平等共生关系,造成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不和谐局面。它满足了管理者对科研评价机制简单易行、方便操作的需求,也适应了当前我国高校注重权力集中和资源集中管理的行政化现状,但更多体现了管理者的意志而不是科学评判学术研究的要求,强化了我国高校办学行政化和同质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学术评价机制旨在通过其筛选功能,对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定,以实现对学术造假行为的约束和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在科学研究领域,由于信息不对称格外显著,所以,间接评价在学术评价中处于重要地位。在间接评价过程中,被评价者发送信号,评价者接收信号是间接评价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只有选定了合适的信号,才能确保间接评价实现正向选择的目标,学术评价机制才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当前,我国在学术评价方面已经确定了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信号系统,但是由于“噪音”的广泛存在,这些信号并不能有效反映评价对象的学术水平。因此,如何降低“噪音”是实现我国学术评价机制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大庆社会科学》2009,(1):159-160
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认为:学术创新是学术研究的根本目标,而一项成果是否真正属于创新,只有通过一个学术评价过程才能得到确认。但“创新”意味着与众不同,而“评价”要追求得到公认;公认的东西往往是常识,而创新的东西往往会被看成怪论,所以,学术创新与学术评价之间存在着矛盾。两者的矛盾如何解决?我的回答是:“好的”学术评价才能确认“真的”学术创新。真正的学术创新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研究者甲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