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黑格尔在谈到对客观事物进行比较研究时说:“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认为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同样,比较文学的  相似文献   

2.
“啊!我要生气啦,”话刚说完,只见他眉头紧锁,满目愁云,忽然他又变了一种神情说“小超,你不会怪我吧!我们俩什么关系,我一直以为你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你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怪我吧!”满脸堆着笑,你决不会认为这个人刚刚生过气。  相似文献   

3.
轻松一刻     
《社区》2012,(18):58-59
跑题 厨师把鸡鸭鱼牛羊猪召集起来,热情地说:“今天我们充分发扬民主,你们说说喜欢怎样被人吃掉?”  相似文献   

4.
读大学时,有位老教授对我们做过一个测试。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棵粗,另~棵较细,你会砍哪一棵?”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相似文献   

5.
许兆翠 《新少年》2010,(11):38-38
在我们班上,有这么一个人,尽管她其貌不扬,却非常引人注意。你从同学们送给她的“蓝精灵”绰号中,就能猜到她身上准有一大串儿有趣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田玉荣 《社区》2005,(5):3-3
《社区》杂志的那篇《房子成为“凶宅”之后》的文章,引出了我几年来想说的话。我非常同情李松同志的遭遇,也很同情天普公司的无奈。他们心中由此产生的阴影,是不会因法律的裁决而消失的。因为,面对新房中出了人命案,人们心中那种说不明、道不清的“硌硬”是不会很快消失的。  相似文献   

7.
明天 《人生与伴侣》2010,(11):16-18
如果没有《武林外传》,“白展堂”沙溢不会这么快走入大众视野。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对沙溢来说,《武林外传》可能不过是蒙运气眷顾的昙花一现,也就不会有之后的《新上海滩》。  相似文献   

8.
马伯庸 《21世纪》2012,(9):78-80
我的一个朋友喜欢《三国演义》,另外一个朋友喜欢《红楼梦》。两人经常为这两本书在四大名著里的排位吵得不亦乐乎。我过去打圆场,说武无第二,文无第一,你们两位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没有客观对错,只有主观好恶,结果被两个人一起鄙视,说我骑墙,和稀泥。  相似文献   

9.
曾读过一个贫穷人的故事。说是有个地主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想要块地,首领说,你从这儿向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都是你的了。  相似文献   

10.
蔡菜 《社区》2010,(15):61-61
曾经,我对省钱这件事情很是不屑,我们还年轻,精力应该用在挣钱上,而不是省钱。可是当我工作若干年后,发现仍然是身无分文时,心里不免有些急,当听到婆婆说“省钱是件技术活,不是你能做得了”时,我的斗志被激起来,不就是省钱吗?谁不会呢。  相似文献   

11.
人一辈子会遇到很多选择,我们有权利选择一个自己的最爱,哪怕那个爱人已是过去时,不妨大胆地对他说:“如果可以,我还是想牵你的手。”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07,(5):14-14
“三人成虎”出自史书《韩非子》,用来比喻谣言或讹传广为散播,就会使人相信。据记载,庞恭和太子一起到邯郸做人质,庞恭深知许多大臣嫉妒自己的才能,一心想要排挤他,在临行前,他对魏王说:“一个人说城里有虎您信吗?”魏王说:“不信。”“两个说呢?”魏王说:“不信。”庞恭接着问:“那么三人说有呢?”魏王说:“信。”城里本没有虎,但三个人都说有虎,听的人也就信以为真了。这故事发生在古代,当时封建统治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往往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致残害忠良。然而,“三人成虎”的故事在当今社会不也是屡见不鲜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孟谦 《社区》2009,(18):1-1
曾经有一个笑话,说某气象台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您预报下不下雨的根据是什么呢?”站长回答:“我们气象站有10个人,我每天都问他们今天会不会下雨,如果有两个人说会,其余8个人说不会,那么我就预报降水概率20%!”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与作文》2009,(11):36-37
我是一只老鼠 有一个人总认为自己是老鼠,在医生的帮助下。总算调整过来了。出院那天,他刚走到门口,突然有一只猫出现在他面前.令他目瞪口呆。 医生说,你现在你已经好了,为什么还这样? 这人说:我是知道我不是老鼠了,可猫知道吗?  相似文献   

15.
张鸣 《阅读与作文》2009,(11):42-43
从前,有个好逸恶劳的人,叫李老五,他专靠打赌来混日子。 有一次,他在人前打赌说:“谁能说出一件事,说得使我不相信,就给他五两银子;”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都有一种口头的习惯。当碰到不好或不喜欢的事,都会在前面加个“鬼”宇。例如去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地方会称“什么鬼地方”,听到自己不爱听的话会说“讲什么鬼话”,当然不喜欢一个人的模样也会不客气地批评“什么鬼样子”。所以“鬼”还真和我们有密切的关系!以下的故事也一样。  相似文献   

17.
我的好猫咪     
人们说狗有九好,猫只有一好,我可不这么认为,狗会咬人,这可让我恨透了狗。猫多好,又温柔又漂亮!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们家的小猫还让蟑螂大大减少了哟!  相似文献   

18.
狗狗大变装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痰瘤。”我若不读书,便不会知道这个比喻的存在。这就是读书的第一妙用。文献综述,知道别人说了什么,省得重复劳动。  相似文献   

19.
谎话和实话     
从前有两个人,一个总爱说实活,一个却只说谎话。有一次,他们偶然来到了猿猴国。  相似文献   

20.
小说之创演不能趋同于正史纪实,这是常识.作为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之所以能名扬海内外,正是可贵的说家创演的结果.《连云港日报》刊出的《港城七旬老人校改<西游记>》,文中要对《西游记》中引文“圣教序”按照史实《圣教序》来“校改”,显然是有违小说创作规律的,对这样违背学术常识的作为却大书特书,有煞风景.小说创作与正史纪实是两个不同向度,不仅是小说作者吴承恩不会在《西游记》中照抄《圣教序》,许多小说名著都与史实有诸多相悖之处,正是这些小说家可贵的创演才使得文艺作品具有了超脱史实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