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地理学备受西方主流经济学瞩目.新经济地理模型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不仅重新诠释了传统的生产的空间区位理论,而且也为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的方法.本文在对新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进行述评后,着重分析了该理论对中国区域发展的解释,最后探讨了新经济地理学对于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区域收入差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增长,然而在经济总量日益增长的前提下不同区域间的收入差距却越来越显著,特别是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国民收入的区际分配的理论指导下,运用面板计量分析,考察了区域产业份额、贸易自由度、对制造业产品支出份额对我国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并通过比较东、中、西三大地区在这些变量系数上的不同,探讨造成我国不同地区实际收入水平差距的因素.从而也验证了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区际收入差距理论,即区域产业份额是影响区际收入水平的关键变量,同时贸易自由度、对制造业产品的支出份额也对区域实际收入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另外,区域的非市场化程度、政府财政政策力量以及对外经济开放度也会影响区域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国2008-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文化消费、区域基础设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显示:(1)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显著缩小了我国各区域的城乡收入差距,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呈现出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但作用效果相对薄弱;(2)东、中部地区文化消费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较为显著,而西部地区则尚未发挥出来;(3)经济干预程度和文化产业人力资本水平则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其中,东部地区文化产业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中、西部地区这一效应并不显著,而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干预程度均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将转移支付和腐败同时引入异质性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发现,区域经济差距未见收敛,不是因为转移支付政策失效,而是存在干扰政策效应的因素,即异质性企业的自身利益驱动、东部在固定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和局部地区官员腐败行为。进一步,基于省级面板数据,依次建立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分别运用工具变量法和差分GMM估计法进行估计。结果发现,转移支付政策本身促进了经济发展,但腐败降低甚至抵消了转移支付的政策效果,进而阻碍了经济发展,这为向中西部倾斜的大规模转移支付在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上收效甚微提供了一种合理解释。据此提出政策启示:转移支付制度应强化法治原则、简化行政审批手续。  相似文献   

5.
以新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构建理论模型,探寻创新驱动下规模经济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微观基础。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样本,运用协整检验、VAR模型估计、格兰杰因果关系、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方法研究创新驱动下企业规模和市场规模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1)规模经济和知识资本积累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市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大,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作为知识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次之;(2)短期内市场规模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阶梯式上升的趋势;(3)长期内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水平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企业规模和市场规模则由于拥挤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存在不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4-2014年我国31个省级经济单元相关数据,基于时空变换视角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加入社会方面因素后的经济增长理论能否更好预测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结果显示:1)过去忽视的空间相关性不仅存在,且表现规律性变化和多种态式并存。2)东部省份经济增长具有良好省际外部环境,中部省份省际竞争日趋激烈,西部省份省际外部环境更多表现为历史传承。3)与经典研究不同,发现信任水平与一国经济增长为正U型关系,总体上先因后仰。  相似文献   

7.
贸易如何影响收入分配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采用2008年中国城乡移民调查数据库(RUMiC)的数据,就贸易开放对工人工资水平和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对工人工资水平有显著且稳健的促进作用,并缩小了技能工资差距;个体微观特征对工人平均工资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的确存在。应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对贸易开放对不同分位点上工人工资影响的实征检验则表明,贸易开放对非技能工人的工资具有全面的提升作用,对技能工人而言主要是改善中低端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贸易开放对于缩小技能工资差距所发挥的作用是全面的。  相似文献   

8.
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考察可能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基于1997-2003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城乡间人均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均人力资本存量差距是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而用来反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指标中,用人口户籍变换来表示的城市化水平的发展也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降低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城乡有别的财政支出结构也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以中国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数字金融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显示:(1)数字金融发展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均呈现正向推动效应。但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及数字支持服务程度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力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数字支持服务程度最强,使用深度次之,覆盖广度最弱;(2)区域基础设施水平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信息基础设施的正向效应最为显著,而交通基础设施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则呈现区域分异特征,其中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特征,而中部地区的正向作用尚不显著;(3)经济干预程度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抑制作用,而城镇化水平和本地市场效应均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摘要]文章在一个简单的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讨论了中央政府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的各种政策可能产生的效应。主要结论是:第一,单纯的旨在增加不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转移支付政策虽然会使区域间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会影响整体经济的增长率,而如果转移支付被用于增加不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活动或R&D活动,那么不仅会缩小区域收入差距,而且会使总体经济的增长率提升。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几乎所有国家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采用的政策。第二,投资于不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如果单纯改善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交易成本,实际上提高了发达地区的产业集聚度,而不利于不发达地区。相反,投资于降低不发达地区内部的交易成本的基础设施,实现不发达地区内部经济一体化,显著有利于不发达地区的发展。第三,支持不发达地区的区域政策的目标若在于提升不发达地区的创新能力,不仅会缩小区域差距,而且整体经济的增长率会得到提升。第四,向不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政策对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和缩小区域差距是有用的,但对总体经济增长的效应取决于不发达地区经济的相对权重。  相似文献   

11.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研究基于2011—2020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经济发展数据,引入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分析框架,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电子商务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电子商务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且具有正向的空间外溢性;(2)异质性分析表明,电子商务对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减效应比较显著,对东部地区不显著;(3)机制分析表明,提高城镇化率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路径。研究结论与建议将对高质量完成城乡融合发展的宏伟目标,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商直接投资(FDI)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FDI区域分布差异,是造成区域收入差距悬殊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经验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深入探讨了FDI与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扩大的互动,认为FDI区域分布失衡是造成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新形势下,广东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效解决区域发展和收入差距悬殊问题,须加快发达地区外资劳动密集型企业升级转型和欠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步伐,实现外商投资的均衡布局和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空间”视角的金融地理学研究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对空间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关注,特别是对区域经济发展、实体经济贸易研究越来越多,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的金融学,其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对传统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的影响非常大,但是融入"空间"概念的研究相对少很多。目前,包含"空间"概念的金融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地理学领域,研究尚处于理论发展的初期阶段。金融地理学中所体现的"中心—边缘"模型特征和金融活动空间集聚的特征与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内涵基本相同,而研究方法也有类似之处。笔者提出可以从空间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出发深化金融地理学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分析异质性人力资本、基础设施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使用2005-2016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方法研究异质性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和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均有助于缩小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2)异质性人力资本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3)经济干预因素和经济开放程度对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趋势较为明显,而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偏向因素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提升均有利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提升产业集聚是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在Krugman、Quaas等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加入环境污染变量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别阐述了市场潜力、环境污染与产业集聚之间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并利用中国244个地级以上城市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验证了上述数理模型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短期内,市场潜力对产业集聚水平有显著正向影响。在长期内,地区的环境污染与产业集聚度之间呈“正U型”关系,拐点为环境污染评价值0.225。当“市场潜力向心力”较大,“环境污染离心力”较小时,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对产业集聚有正向影响。环境污染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市场潜力与环境污染的共同作用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此外,非资源型城市产业集聚受市场潜力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环境污染与产业集聚度之间呈“正U型”关系明显,且在市场潜力与环境污染的共同作用下,产业集聚水平增加。  相似文献   

16.
17.
空间选择效应是“新”新经济地理学解析区域生产率差异微观机理的基本理论之一。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人均物质资本和企业家人力资本水平对新创小微型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新创小微型企业的区位选择呈现出“核心区-平均劳动生产率高、边缘区-平均劳动生产率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小微型企业的区域扶持政策应兼顾增长与效率两种目标,应推行对小微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补贴政策,重视区域小微型企业公共服务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8-2006年中国的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工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总体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内资企业的工资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分地区讨论时,得出同样的结论,但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工资的影响强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别,其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强度大于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企业总体工资水平的拉动作用也是积极显著的,其对东部地区的正向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以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两个区域、三个部门和一种要素的空间模型。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单一中心经济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理进行了理论的解释。结果显示,企业异质主要是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而作用于城市的产业结构,在此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扩散连锁效应,从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类型。  相似文献   

20.
自艾萨德(Walter Isard)以来,构建一个清晰、完整、系统化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成为区域经济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而上世纪后期分工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社会学的新进展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由于区域经济问题的复杂性,有必要建立一个以分工理论为主线,综合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经济社会学相关成果的理论体系.其中,分工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区域经济成长的实质,而由分工演进推动的市场网络、科层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发展则是推动区域经济动态变化的基本力量.在区域经济的短期分析中,由于分工水平给定,区域经济的表现主要取决于技术、资本和人力等要素投入,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可以为其提供适宜的分析框架;而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社会学则不仅能为区域经济的长期动态过程分析提供有力的工具,也能够为经济活动的区域根植性和区域经济的差异性提供恰当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