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哲学史上,列宁第一次用明晰的语言提出了人类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梯级性问题。他在《哲学笔记》中郑重地指出,“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1 本文试就人类对自然界本质认识的梯级性问题作初步探讨。自然界这本奇妙的大书,不仅现象是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而且它的本质也是具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由《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到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是马克思引入人的本质的关键点和生长点,文章具体阐述了实践思想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思想中的发展以及他的关于“人的本质”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扬弃。  相似文献   

3.
数学本质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数学认识论发展经历了从柏拉图学派的“数学发现观”,到罗素、希尔伯特等人的“绝对主义数学观”,再到数学的“可误主义”、“拟经验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观的转变。人们在对数学本质的研究与争论中,不断揭示矛盾,认识本质,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现象和本质可不可以相互转化,这个问题在目前的哲学教材与论著中,多数未提及,少数持肯定回答。本文认为现象与本质不可能发生象某些教材所认为的类似原因与结果那样“相对于不同关系”而言的相互转化,并通过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具体分析,提出了在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过程中,只存在由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的转化,而不存在由对事物木质的认识到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的转化,对于本质自身来说,则有由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不断转化,对某些教材所认为的第一级本质相对于第二级本质来讲则变为现象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5.
(一)作家的形象思维和科学家的抽象思维都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都是认识的深化活动。两种思维都必须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客观现实的辩证途径。”也就是由事物的现象到本质,片面到全面,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认识过程,“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因此,就其性质来说,两种思维都是认识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宗教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他们由简单认定宗教是“凭空构造”的结果,进而揭示宗教的本质是“不平等关系的表现”;由强调宗教阻碍了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进而主张积极吸收、利用宗教中西方净土观念、普渡众生等有益的思想元素,为挽救世道人心、构建理想社会服务。他们这种对宗教既有批判又有吸收、利用的认识与态度,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研究宗教问题的先河。  相似文献   

7.
徐訏小说对异性之爱有较高的探讨热情,并将其上升到形而上的情爱本质的追问。文章通过多个选角、多种文本来分析徐訏小说中寡欲的“审美距离说”与灵肉交融的爱情美学理想的矛盾统一,并通过解决矛盾,将徐訏的情爱理想及其对世俗婚恋的认识的轮廓勾勒出来。此外,还讨论到徐訏小说性爱描写的尺度。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哲学?舍勒认为哲学活动是人的精神介入到本质存在中去的爱的行动,哲学认识是一无前提的自明性认识。胡塞尔认为只有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从同样作为现象学哲学家的两人的哲学观的差异可见,追问哲学“自在”的本质是徒劳的。“哲学”作为一个语词,具有实现其意义的特定语境。哲学家试图对哲学加以本质界定,但我们只有从其理论动机和目的出发,才能恰切地理解其之所谓哲学本质的意味  相似文献   

9.
在无常中追求有常——阮籍理想人格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由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先生对阮籍《咏怀诗》中多见的“常”字的解释提出问题,进而从无常的政治、无常的人生、有常的清贫生活、有常的理想人格四个方面展开论证。采取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对阮籍八十二首五言《永怀诗》作了深入考察,同时采用知人论世,诗文互证等方法进一步探讨阮籍理想人格的本质内涵。认为阮层的理想人格实由庄予“至人” 理想深化而来,同属虚幻,是一种心理困境下的自我解脱。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多重定语结构层次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朱德熙对现代汉语多重定语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此结构进行重新分析,从语义认知层面作了全面考察,认为现代汉语多重定语有“结构内核”和“依附外围”两层结构,“依附外围”又分为“定位、定量、定指”三个定语层次,反映了人类由群体到个体,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基本程序。  相似文献   

11.
笔者曾对“场是物质”的观点表示质疑并提出“场是空间”的观点。本文围绕理论物理学将空间理论由“空虚空间”如何发展到“场空间”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概括介绍,希望它能为人们在哲学上认识场的本质(场并不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与本质关系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并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把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从“三位一体”发展到“四位一体”并强调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结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是和谐社会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理想的道德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对道德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个体的道德需要出发,激发道德情感,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分辨力。  相似文献   

14.
福利解析     
福利是人的幸福利益,福利涵义中的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满足或愉悦。从基本涵义上讲,“福利”与“幸福”是同义语,与“利益”亦是同义语,我们对幸福和利益基本涵义的阐释,也就是对福利基本涵义的阐释;在基本内涵和本质上,福利与利益及幸福具有同一性,福利的本质是人们的社会利益关系,认识和把握福利的本质。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指导和影响社会的福利制度。福利政策和福利行为,福利的主要功能包括;满足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结成,增强和调节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法律,这一在法治社会具备了独立社会人格的事物,本应定位何处,现实中又被定位何处,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法律本身及其概念、本质、特征、价值及理想认识上的科学化水平和真理性程度。一、法律的独立社会人格“法律”一词的语义分析一直是法哲学家们关注的命题。在着眼点上,有的着眼于超验的客观精神,有的着眼于实在法,有的着眼于有效的“活法”;在立足点上,有的立足于法的本质,有的立足于法的现象,有的立足于法的内容,有的立足于法的形式;在研究取向上,有的关注纵向的历史承接,有的关注横向的人文统一。笔者认为,对上述种种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到“国文”,再到“国语”和“国文”,再到“语文”,语文课程名称的变更,一方面记录了这门课程曲折发展的轨迹,另一方面也记录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不断加深的历程。综观100多年来语文课程名称的演变及其论争,可获三点认识:一是从语文课程名称变更反映的课程内容综合化趋势看,“语文”名称当下...  相似文献   

17.
技术发展与人的本质表现样态之历史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发展既是人的本质的外化与展现,同时也内蕴着极为深刻的实践底蕴与人本诉求;在某种程度上,技术发展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人的发展实现由“人的全面发展”到“人的可持续发展”再到“人的综合性发展”的过程;与此相适应,人的本质表现样态不断实现由“人的本质向个性的张扬与发展”到“人的本质向类的复归与发展”再到“人的个体本质与类本质的和谐化发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提出“理想的意图”变成“理想的力量”的经典论断,不仅说明了“理想的意图”同宗教世界“虚幻的意图”、思辨哲学家“虚假的意图”、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的意图”的本质区别,阐明了“理想的力量”的实践性、人民性、革命性,而且揭示了“理想的意图”变成“理想的力量”的内在逻辑关系和作用机制。“理想的意图”变成“理想的力量”的经典论述是关涉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和目标实现的基础命题,对这一命题的认识有助于深化我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方法原则、时代使命的具体理解和把握。对“理想的意图”变成“理想的力量”的逻辑关系和作用机制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意义、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基”训练与中医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三基”的说法由来已久,但其实施的效果却不甚理想,关键是学校及教育者对其科学内涵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对“三基”的历史及其本质做认真的梳理后,就“三基”训练与中医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意义、作用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主义本质是“共同富裕”到“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丰富完善,但是这个认识过程还没有终结,还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