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非同一般的皇帝。把唐朝的盛世推上顶点的,是他;从顶点上跌下来,使国家陷入动乱衰败局面的,也是他。所以史家们称他为“前明后昏,半明半昏”。开元、天宝之间,就是他盛衰史的分水岭。选贤任能 采纳忠言 从开元元年(七一三年)到开元二十  相似文献   

2.
唐代"开元后礼"的建设可以分为不同时期,开元后期与天宝时代以皇帝为首对《开元礼》所建制度大兴改革,并建立国家祭祀中的道教崇拜体系。安史乱后面临对《开元礼》和天宝改制的选择,从建中贞元初以《开元礼》的继承和回归为主,到贞元后期和元和中更多地纳入新制而进行调整,变化的因素不断增加。而对《开元礼》的"删定施行"则通过对制敕的删修得以实现,体现了礼制以皇权为中心的意义和时代对变革的需求。与此同时,道教祭祀与代表皇帝私人和家族性质、表达皇帝个人意旨的"私"礼(或云"家礼")进一步结合,与作为国家公制的礼仪同存共融,形成了中古时代礼仪的新概念和新特色。  相似文献   

3.
一 李奎报是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朝鲜(高丽王朝)的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清高正直,批评时政,忧国忧民,屡遭贬谪,一生坎坷。然而他创作不辍,以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卓越的才华“名震海外,独步三韩,出入凤池。”成为当世的文章巨擘。 李奎报一生创作了二干多首诗歌,青年时期创作的咏史诗很有特色。其中,他在27岁时创作的《开元天宝咏史诗》四十三首,从其史识和情感,对中国的开元天宝时期有关唐玄宗朝的事迹作了跨域的批评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李白江汉之游可分两个时期,前后相距约三十年。他游江汉时的诗作,可知者绝大多数属后一个时期作品。李白自二十六岁(开元十四年)出蜀,至四十二岁(天宝二年)进京,十七年间居家多在安陆(今湖北安陆),即所谓“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在定居安陆之前,他已有过“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经历,东游时必然经过江夏;诗云:“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秋。”  相似文献   

5.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贵胄子弟,生于长安元年,卒于上元二年蓝田辋川别墅(701—761年)。开元九年奉使出塞,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他是一个知音律,能弹琴,具备多种技能,才思横溢,在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文学艺术家。他工佛画,长于青绿山水和水墨画,他的诗和书法也都很好,为历来论者所称道。《新唐书》本传说他:“工草隶,善画,名盛于开元、天宝(713—755年)间”。他二十岁以前就写了 《洛阳女儿行》长诗。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这时写的。是唐代重要的画家和诗人。  相似文献   

6.
在广阔无垠,璀璨夺目的唐诗星空中,伟大的诗人李白,恰似一颗闪闪发光的巨星。在他光彩而又坎坷的一生中,写下了近千首诗篇,其中有关黄河的诗歌有二十三首。这些诗无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技巧上,都有杰出的成就,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一、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气象 李白经历了整个盛唐时代。唐玄宗开元元年,他才十三岁,到“安史之乱”的天宝十四年,已五十五岁了,唐代宗宝应元年安史之乱结束,而李白也就在这一年病逝于安庄,他在诗歌中忠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使他的诗呈现一种青春焕发,健康爽朗的上升气象。他的黄河诗最可作为代  相似文献   

7.
元结(719——772),字次山,唐代文学家。他诗,文兼擅,尤其是在创造新型的散体“古文”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他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早已有人论述过。韩愈把他与陈子昂、苏源明、李白、杜甫并列,称之为唐代的“以其所能鸣”(《送孟东野序》,《韩昌黎全集》卷十九)者。欧阳修说:“次山当开元、天宝时,独作古文,其笔力雄健,意气超  相似文献   

8.
李白一生曾经三次入长安。开元十八年,为寻求政治出路,“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是为“一入”。天宝元年,奉召入朝,待诏翰林,是为“二入”。天宝十二年春,幽州之行归来,又有一次长安之行,是为“三入”。此三次中,“二入”早已为世所知,“一入”之说亦基本确立,唯“三入”之说,尚在探索之始。  相似文献   

9.
李白被谗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李白经道士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到了长安。然而不到三年,李白就离开了长安,开始了第二次漫游。用他的话说就是“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李白为什么离开长安?从李白的诗中,从李白同时代和后世人的记叙中,可以确认是被“谗”离京的。但是,李白因甚被  相似文献   

10.
开元天宝经济之盛,以“海内富实”载入史册,是时国家粮仓储满,“陈腐不可较量”;私仓亦然,“人家粮储,皆及数月”.本文试从唐玄宗经济思想与措施探讨“富实”的原因,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作为唐代社会和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开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农本社会发展的高峰,天宝时期则是中国古代农本社会向农商社会的过渡时期。因此,开元时期社会经济属于农本社会经济性质,天宝时期社会经济属于农本社会经济向农商社会经济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12.
唐代中期的刘晏,是一个卓越的地主阶级理财家。他对于安史之乱后“民物耗弊,天下用度不足”的局面(《文献通考》卷十五),采取了一系列理财措施,体现了他的经济思想。刘晏的经济思想是唐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积极的社会意义,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人(今河南东明县东南),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卒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这段时间,正是唐王朝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于所入,于  相似文献   

13.
《中州学刊》2010年1期发表的常法亮《开元天宝间王维行迹考》一文,由于作者不谙唐代的有关典章制度,以及存在着文献学功底欠缺、想当然下结论、没有读懂原诗等多方面的弊端,因而所分析的王维入蜀游、知南选、受制出使南阳等开元天宝间的行迹,全为错误。文章就该文的这些错误及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了评析,有利于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开元时期宰相政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姚宋时期、二张时期、李牛时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则依次为经济发展时期、文化建设时期和制度实践时期.整个天宝时期只能属于制度实践时期.开元天宝年间始终不存在所谓"文学与吏治之争".  相似文献   

15.
文儒与吏能之争在有效促成开元盛世的清明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完善了文儒诗学的理论思考。有唐文学在开元、天宝之时,达其极盛,诗家辈出,佳作如林。大体言之,盛唐诗歌的艺术风格,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浪漫高华为主体风格,后期则转入沉郁顿挫。然风格虽有转变,但成就前后两期风格乃至成就盛唐诗歌风格的仍为“气”与“情”:“气”盛而“情”真。盛唐文学的文化精神亦因之而凸显。  相似文献   

16.
论盛唐文化的发展与变异李岩所谓盛唐文化,是以玄宗朝为主,上溯高武、下及德宪朝,空间分布涵盖开元十五道,以西安、洛阳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的文化。玄宗开元天宝间(713~755),为历代史家所称颂的“盛世”,这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超过前期,政治上实行较开明的...  相似文献   

17.
史学界常以“安史之乱”作为唐代政治经济发展的分水岭,乱前是贞观到开元的盛世,乱后则一蹶不振,直到黄巢农民大起义,唐祚寿终正寝。不过“安史之乱” 以后,有一事实却不容忽视。即唐代的历史仍然延续了近一个半世纪,而且到宪宗的元和、长庆间还出现了一段时期的中兴。从天宝年间即进入仕途的理财家刘晏在此期间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刘晏(公元715年~780年),字士安,曹州南华县人,幼年时就以神童之名闻于远近,甚至受到玄宗皇帝的青睐。8岁时被破格授予“太子正字”。10岁时,在长安兴庆宫勤政楼的一次盛大游艺会上,受到玄  相似文献   

18.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许多士人都通过进士、明经等科的考试,取得出身资格,再通过吏部的考试而得到官职。每年经过州县初试合格送到中央参加科举考试的,杜佑在《通典·选举六》中说,“开元天宝之中,一岁贡举,凡有数千”。开元时每年录取的明经、进士,在一百人上下,故赵匡在《举选议》中说:“大率二十人中方收一人,故没齿而不登科者甚众”。(《通典·选举五》)这些是就整个科举的情况而言。  相似文献   

19.
由于开元天宝宫廷盛行的乐曲能从多方面满足中晚唐人对大唐盛世的追念,遂成为那个时代最受青睐的怀旧介质,乐人的命运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何满子临刑献曲的诸般传说,便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产生的.强烈持久的怀旧心理必然影响文学创作,开元天宝史事轶闻成为中晚唐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怀旧心理的自然走向,决定了这类诗歌除了始终萦回着的感伤情调之外,写作重心随着时间的流逝,从中唐的侧重猎奇,逐渐转为晚唐的侧重反思,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晚唐咏史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邕,字太和,唐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为盛唐著名书法家兼文学家。生于公元675年(高宗上元二年),卒于公元747年(玄宗天宝六年)。官至北海太守,故自唐迄今人称“李北海”。云麾将军碑系他为盛唐著名山水画家李思训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 李思训,字建,唐宗室,生于公元651年(高宗永徽元年),卒于公元716年(玄宗开元四年),有文才武功,曾历官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品秩正二品。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号“昭公”。思训擅长绘画,子昭道亦善画,与父齐名,时称“大李将军”、“小李将军”。思训山水之道继承隋展子虔,笔法工细,设色艳丽,为我国工笔山水北宗之祖(王维水墨山水为旁支,称南宗,当时地位低下),首创金碧青绿山水,有富贵气象,为后世所宗,成为画坛承先启后的巨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