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宋南渡以来,在金华城厢亭台纷建。反复兴废,历朝不衰。沿城北而东及南,诸如最高亭、翠微楼、明月楼、清风楼、极目亭、大观亭、双溪楼、八咏楼、廓然亭、敬一亭和一览亭等,大多在解放前先后毁废,城南面对婺江的除八咏楼已在整修外,就只一览亭至今仍屹立于铁岭头附近一高坡处。一览亭由郡守钱润等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据昔人描述,它能极目四野,俯察市廓,金华胜境可由导之入胜;遥山近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诗的成就不及她的词高是毫无疑问的。这一则是她刻意为词,以词名家;二则是她的诗散佚残缺,所传甚少。不过,说她“诗不甚佳”(《历代名媛诗词》),却不等于说她的诗就没有佳作。众所周知,她的《夏日绝句》、《咏史》就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另外,一般不太为人注意的《题八咏楼》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题八咏楼》:  相似文献   

3.
八病四问     
关于四声八病的发明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历来是研究中古诗歌,特别是研究齐梁诗歌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严羽认为:“四声设于用顒,八病严于沈约”(《沧浪诗话·诗体》自注)。四声之目始自周顒,详见拙文《“四声”之目是谁最早提出的》(载《中州学刊》1986年4期),自无问题,可不赘述。但“八病严于沈约”的说法却颇多疑窦。这特别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关于八病的具体解说,如果从《文镜秘府论》的记载算起,至今业已一千多年,其间诸说纷纭,迄无定论,就象中古诗歌研究中的一个哥德巴赫猜想,总是  相似文献   

4.
在我家乡陕西东府一带,每年的腊八节,在旭日东升之时大家会守着从祖辈传下来的习俗"冬至馄饨腊八面",吃一碗热气腾腾、飘香四溢的腊八面,周身的经络和骨骼都舒坦惬意。家乡文化底蕴丰厚,风俗节令也蕴含典故,极有讲究。每个节日母亲都过得富有仪式感。腊八那天母亲总在东方微微泛起鱼肚白时就开始忙活。她醒好面,就开始打扫庭堂、擦洗锅碗瓢盆,把前一天泡发的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豆类煮好,再配上家乡黄灿灿的小米和各种菜蔬,便开始精心烹做腊八面了。  相似文献   

5.
清朝第六代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是一位文治武功都很显赫的封建统治者。他的诗饶有韵味的虽不甚多,然而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八月初七至初九日东巡吉林时所写的《吉林土风杂咏十二首》却浸透着吉林泥土的芳香,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对这一组诗简略地作一评介,以飨桑梓老少,以示野人献曝之意。  相似文献   

6.
八病,是沈约制定的、永明体诗歌避免的声律上的病犯。但八病的确切含义,几乎是言人人殊。现在,我们以《文镜秘府论》为主要依据,参照其它资料,对八病具体考定如下。  相似文献   

7.
今人论及中国诗歌史上的南朝"永明体"以及此后的近体诗,无不提及沈约和"四声八病"说。其实,四声是汉语发音时本身就存在的,在沈约之前已经被发现,沈约的贡献是将其运用于诗歌创作;而"八病"并非沈约所提,它与永明体也没有关系,后人将"八病"的创始归于沈约,是基于他是诗歌声律论奠基者的一种附会。沈约作为齐、梁文坛的领袖人物之一,勤于著述,长于理论,被誉为"一代辞宗",极大地影响了南朝诗风,这是他被公认为"四声八病"说首倡者的重要原因。从南朝起,讲求声律逐渐成为诗人的自觉追求,这也是音韵研究和乐律演变对古典诗歌发展产生影响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沈约究竟什么时候在东阳(今金华)任太守?初步考订,沈约于隆昌元年春(公元四九四年)到任,建武三年(公元四九六年)春或夏离任,首尾长达二年或二年稍长。沈约出任东阳太守,时间在隆昌元年春,证据有四。《南齐书》本传:“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为宁朔将军、东阳太守。”《南史》本传:“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为东阳太守。”按:两传不误。《南史·刘勔传孙孝绰附传》:“父绘,齐时掌诏诰,孝绰时年十四,绘常使代草之。父党沈约、任昉、范云等闻其名,命驾造焉”。孝绰大同五年(公元五三九年)卒官,年五十九。逆推,隆昌元年,年十四。知沈约离京(建康,今南京)赴东阳太守任,不可能早于隆昌元年(公元四九四年)春。此其一。《文选》卷二七,有沈约《早  相似文献   

9.
正他说:"一个成功的公关活动,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和激情。我希望我能够展示我们的团队是如何的与众不同。客户除了非常欣赏我们的员工在工作中的智慧和活力,也认可我们的团队。""微笑不花一分钱,却永远价值连城。"励尚公关CEO斯科特·埃里森(Scott Allison)的温暖笑容让人很自然地想到了这句话,想必他的工作伙伴们都会被他有温度的笑容所感染吧。跟一个有着温暖笑容的采访对象聊天,总归是一件十分愉悦的事情。采访在一间明朗优雅的咖啡厅进行,小清新的钢琴声似乎很应景,整个采访进行得异常顺利。  相似文献   

10.
论永明声律说的本质和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南朝时代是我国古诗体裁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在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首先把诗歌声律问题提到了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并明确指出,诗人在创作中应注意利用汉语声韵调的合理搭配来构成诗歌的旋律美。这一主张在当时得到了一些文人的支持,于是,南朝文坛上就形成了一个以沈约为中心的新流派,世称“永明体”。这一派的创作理论和实践为唐代格律诗的繁荣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然而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众所周知的“四声八病”这一说法却不象是沈约本人提出来的,而很可能是唐代以后的人们对永明体所做的主观解释。我们如果用“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之类的标准去衡量沈约本人的作品,也不难发现其中有大量自违其例的  相似文献   

11.
与音乐关系密切的乐府、歌诗等是沈约一生所关注的重点。沈约《宋书》在继承司马迁《史记·乐书》、班固《汉书·礼乐志》的基础上,不仅正式设立了《乐志》,让音乐从礼仪中分离出来,而且四卷的"乐志"内容很丰富。正因此,沈约现所存见的乐府诗,数量之多,在先唐诗人中几无可比。沈约之于乐府诗的收集与整理,主要表现在《宋书》的三卷《乐志》("乐二"至"乐四")之中,其虽然不属于乐府诗总集,但却是可以与乐府诗总集媲美的。因之,这三卷乐府诗所呈现出来的"整理类批评"特点,也就自然是值得重视的。而《乐志》中的一卷"乐一",则为沈约"题解类批评"的代表作。"整理类批评"与"题解类批评"对于当时的音乐文化建设、乐府诗的辑录与整理等,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后世史学家与文学家的乐府诗批评,产生了较为直接的影响,因而在乐府诗批评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青山处处飘忠魂”(《天安门诗八首》)一句该怎么讲?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过传忠老师这样说:总理的骨灰撒遍祖国大地.这个动词呢(指“飘”字),就是说青山处处飘着总理的骨灰.这个形象很自然地使我们联系到总理,想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总理就是死了,他老人家也要让骨灰撒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滋养中华大地.一想到这,我们每个人都会很激动.(《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过老师准确地把握了诗句的形象,“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刘勰《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13.
秦淮八艳之说,最早见于清末叶衍兰所撰《秦淮八艳图咏》。她们是马湘兰、柳如是、顾横波、李香君、卞玉京、陈圆圆、寇白门、董小宛。这八位青楼女子不但貌美倾城,更以才艺惊动天下。因受明清之际进步人士东林党、复社诸君子的熏陶,大多又表现出高尚的品德与爱国主义气节。她们那可歌可泣的经历,不但从侧面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一带历史变革和社会各阶层的心态,且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说到“秦淮八艳”时说:“历代妓女多得很,哪像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那样具有文化素养和政治见识,使整整一段政治文化史都染上了艳丽的色彩?” 大学者陈宣恪先生的70万言  相似文献   

14.
当我們每一涉想到古典詩歌,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唐朝,在唐詩里又会很自然地首先要想到李白和杜甫。李杜这兩位偉大的現实主义詩人屹立在詩国之中,把古典詩歌推向前所未見的高峯,給文学的發展必然地要走现实主义的道路这一规律提出无可爭辯的有力的證明,也給后世留下丰实多采的文学遺產,这正是我們的驕傲。  相似文献   

15.
唐代咏物诗,与它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相一致,艺术表现上亦异彩纷呈,取得了高度的成就。自先秦以至汉魏六朝,咏物诗的体制一般比较短小,象屈原的《桔颂》、沈约的《和刘雍州绘博山香炉诗》,已是篇幅较长的佼佼者了。就体裁言,一般多为五言古体,先秦咏物之作多为四言体。唐代的咏物诗在体裁、组织方式方面有了很大发展。比唐代以前的咏物诗要丰富得多。首先各体皆备,既有五七言古诗,也有歌行体,更有五七绝、五七律等近体诸体式。其次,不但出现鸿篇巨制,也出现了数量相当可观的组诗。如韩愈的咏《南山》诗,咏《石鼓文歌》以及李白杜甫的一些咏绘画作品的诗歌,篇幅都相对较长。组诗,初唐盛唐尚不多见,同题之作一般只有两首或三首,至中晚唐则大量出现。白居易有《有木八首》、《池鹤八绝句》、《禽虫十二章》等。晚唐皮日休陆龟蒙互相唱和的组诗更多,譬如酒具诗十咏、渔具十五咏、添渔具五咏、茶具诗十咏等等,动辄十首,规模大,内部自成体系,咏物一般面面俱到。组诗的出现丰富了咏物诗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6.
周颙卒年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典律诗发展史上,周颙应占有一席之地。其《四声切韵》一书较早提出了四声之目,嘉惠于学林颇臣。梁武帝萧衍不谙四声之说,特意问周颙之子周含“何谓四声”(《见梁书·沈约传》),可见在当时人心目中,周颙实是四声的发现者。可惜,关于周颙生卒年,史传没有明确记载,所以歧说不一。《南齐书》本传仅云:“颙卒官时。会王俭讲《孝经》未毕。”王俭于永明三年领国子祭酒,七年五月卒。据此,陈寅恪先生在《四声三问》中推断周颙卒年“当在永明七年五月王俭甍逝之前,永明三年王俭领国子祭酒及太子少傅之后。”日本学者铃木虎雄先生据沈约《与约法师书》中“去冬今岁,人鬼见分”一句考订周颙卒于永明六年冬。(见《沈约年谱》)  相似文献   

17.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学识渊博时,会很自然地用‘读书破万卷”这句话,意思是,万卷书都被翻破,足见读书之多。那么古人的“万卷’’究竞又该有多少书呢?  相似文献   

18.
沈约是南朝齐梁时重要诗人,终其一生,不仅在诗歌理论主要是声律论方面着力探索,而且以善于作诗闻名当时,与任昉享有“任笔沈诗”之誉,被尊为“一代辞宗”.然而,对于沈约诗歌的评价,历代评论家意见很不一致.这一分歧始自沈约死后不久.与沈约同时但卒年略晚的诗评家钟嵘在《诗品》中把沈约列入中品,曰:“观体文众制,五言最优,详其文体,察其余论,固知宪章鲍明远也.所以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永明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之.约于时谢朓未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的《绝对挑战》栏目中看到一场某知名企业举办的电视招聘会,三位求职者为海外经理一职展开激烈角逐。由于职位只有一个,三个小伙子都显得很紧张。而从专业背景和各方面能力来看。三人也是不相上下。不过,作为观众的我注意到,有一位年轻人的表现很特别,那就是当别的竞争对手说到精彩处时,他会很自然地为之鼓掌,这个举动引得台下观众和评委也跟着鼓起掌来。  相似文献   

20.
沈约是发明四声的重要奠基者,也是将"四声"引入诗歌理论的首创者。"用四声以制韵"是"永明体"诗歌的核心特征,其具体内容是指:一句之中,必须避免同声同韵的字重复使用,并以"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为标准达到字调的相间。"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不仅不是"病犯"而是"用四声以制韵"的"韵",它只有在并提时才具有意义。沈约没有提出过"八病"之说,"八病"是后人基于"八体"言论而产生的一种附会,而将"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归入"八病"则是附会之上的附会。沈约的《答陆厥书》等文章廓清了"四声"与"五音"的区别。他的"声律论"建立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过渡的桥梁,也导致了"拘声韵"的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