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注音汉字铜模铸造出来之前,因为印刷成本过高,注音书报的印行成为具文。注音汉字铜模的铸造虽然资金下拨很晚,数量甚少,但是,由于选字富有针对性和科学性,铜模设计又匠心独具,使得注音识字这一语言规划的瓶颈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可见,印刷技术是语言规划实施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
郑樵《尔雅注》有一些较具特色的注音体例,挖掘这些材料能够促进汉语语音史研究的进一步完善,也能够补益方言史研究的某些问题。文章把这些注音体例列举出来,主要是体例描写,同时还对郑樵在不同文献中分别使用“某某反”和“某某切”截然不同的问题、多字并排直音注音的问题作了一定的语言学解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美音/ju/和/or/近百年来的演变,指出过去的一些权威词典对这种变化有偏见,注音有保守倾向。作者根据对国内外一批常用英语词典注音的比较研究,指出目前的某些词典仍然未能充分反映这种变化的现状,显得注音落后于发音的实际,并针对这种状况提出对注音的原则主张。  相似文献   

4.
传统上将“直音”和反切都当成注音方式,认为“直音”仅是用同音字注音。但本文通过对《史记》三家注中“直音”的全面分析,发现它有5种作用:说明古今字,系联同音同义词,确定多义词义项,沟通异体字,注解生字读音,从而认定长期以来对“直音”存在误解,借此应当纠正  相似文献   

5.
《毛传》和《郑笺》的训释常常有异。关于差异之由,前人多归因于郑玄据三家之说易毛。但现有研究已指出旧所谓之三家学说多有不可靠处,促使从新的角度思考差异之因。以毛郑对《诗经》中“逑”“仇”二字的训释为例,全面考察传世与出土材料,梳理“逑”“仇”的形义从先秦至汉代的发展历程,可知毛郑异解实是缘于所据《诗经》文本不同所致,并受到了“逑”“仇”常用义项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读若”作用类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传统认为“读若(读如)”的作用是注音偶或说明通假不够全面。本文经过对《说文解字》750个读若字中一些字的分析,发现“读若”有5种作用:说明同源字、说明异体字、说明古今字、说明通假字、为被释字注音  相似文献   

7.
《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仇,匹也。”匹就是配偶,意谓淑女可以作为君子的配偶。“逑”又作“仇”。陆德明《经典释文》:“逑,本亦作仇。”《汉书·匡衡传》引诗即作“君子好仇”。曹植《浮萍篇》“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即用《关睢》“君子好仇”句。“好仇”这个词竟与《周南·兔(?)》“赳赳武夫,公侯好仇”的“好仇”全同。淑女可以作君子的配偶,武夫难道也可以作公候的配偶吗?可以的,只是内容不同就是了。《关睢》指的是夫妻关系,《兔(?)》指的是君臣关系。所谓仇匹,它的基本含义就是配合得上。淑女能和君子配合得上,故可以  相似文献   

8.
反切是我国汉唐以来最主要的注音方法,但由于语音的演变发展,许多反切在今天读来已失去注音的功能,怎么利用古反切来读通古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声、韵、调三个方面来教授学生掌握阅读古反切的方法,使古反切能够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字音研究》在音义匹配上存在大量失误。一是把不是用来注音的直音误认为是用来注音的直音,一是把不是为字头注音的音切误认为是为字头注音的音切,一是把异义异音字的音义搭配关系弄错了。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裴松之注音共92条(不计重复),考察这些注音的被注字、注音来源以及它们与《王三》、《广韵》、《集韵》等韵书在音系上的差异,分析某些特殊注音,可以为我们校勘《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提供有益的线索与证据。  相似文献   

11.
汉字语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古人使用过许多注音方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反切注音法.韵书是在注音的基础上产生的,并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木兰诗》中有一些多音字,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的作了注音,有的未作注音。如木兰回家后的一段: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裳”与“行”均未注音、在一般情况下,读作“裳.(shang)”和“行(xing)”也未尝不可。“裳”还有chang的读音。在古代汉语中,裳有独立的意义,上服为衣,一下服为裳,裳是指遮蔽下作的衣裙,读作chang。在现代汉语中准确读音应为chang.“行”读作时,有行走、行军之意,“同行十二年”的“行”可以理解为同道而行。读作时,…  相似文献   

13.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是公认的学术佳作,但其在注音、译文和注释三个方面存在一些瑕疵。该著对《论语》中出现的人名“亢”、地名“费”等注音有失准确;译文语言在个别处未能尽“雅”;注释上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译文应以现代汉语为表述工具,追求“准确”、“顺畅”、“雅致”的表述。  相似文献   

14.
郑樵《尔雅注》有一些较具特色的注音体例,挖掘这些材料能够促进汉语语音史研究的进一步完善,也能够补益方言史研究的某些问题。文章把这些注音体例列举出来,主要是体例描写,同时还对郑樵在不同文献中分别使用"某某反"和"某某切"截然不同的问题、多字并排直音注音的问题作了一定的语言学解释。  相似文献   

15.
~~汉语方言梗摄开口二等字和宕摄开口一等字的元音及类型@薛才德$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36~~~~ ①原文注音为s,笔者认为可能印刷有误,这里改为色,《客家方言研究》),一文的注音。暨南大学出版社,是根据李如龙“闽西七县客家方言语音的异同”李如龙、周1998年版。 [1]  相似文献   

16.
以新加坡4套统编小学华文教材的汉语拼音注音为对象,回顾汉语拼音的引进与推广情况;考察并分析4套统编教材汉语拼音注音的历史演变及其演变特点;就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汉语拼音注音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春秋公羊传》复仇论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强调了复父母之仇与尽君臣之义的联系,将臣子讨伐弑君者与“血亲复仇”相互等同。二是明显地表达了齐人的政治立场和历史观点,从而凸显《公羊传》“齐学”的本质特色。三提出臣子可以向无道的君主复仇,对比孔、孟、荀的观点,这种复仇奇论与孟子的思想颇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明末利玛窦的罗马字注音文章中的材料,与《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汉语专有名词等的意大利文标音材料相互参证,对利氏所记的官话音声母系统进行分析、拟测,把利氏注音文章中26个声母符号归纳为明末官话21个声母。指出明末官话全浊声母消失,/n/、/l/有别,/v/声母留存,/η/声母正在消变,见系细音字的声母尚未腭化成/t/等,知二庄组声母存在/ts/、/ts/两读的可能,“儿”类字尚未发展成卷舌元音等现象。  相似文献   

19.
根据注音目的和注音原则,经典常用而有异读的字据义当读常见音时,《经典释文》一般是不注音的,因为常用异读字据义所读的常见音通行易识。但实际情况是,部分常用异读字据义当读常见音时,《释文》也出现了少量注音的情况,注音形式或"如字",或反切,或直音。为常用异读字注常见音主要有肯定所见版本用字的正确,通过注常见音的办法来减少直接注异读音的数量,提示读者就按与常见音相关联的常见义去理解等原因。  相似文献   

20.
裴注在正文中为生僻字、多音字注音,采用直音、反切注音,共70例。直音有38例,反切有3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