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中国陆域近10年4级以上地震震中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从1994年1月到2005年2月间的4级以上地震,共计966次。近10年的地震空间分布与中国陆域历史地震分布基本吻合。中国陆域地震活动与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及欧亚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与前者相关的地震位于青藏高原及其外围地区;与后者密切的地震活动集中在中国陆域南海,尤其是台湾省。同时地震活动多围绕断块的周围分布。地震震中较集中地分布在活动断裂带附近、断裂带密集分布地带以及大构造区域的边界地带。地震年际活动的季节统计分析表明,地震高峰期集中出现在春季和秋季,各年地震活动波动性最大,地震距平曲线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曲线协同,地球自转速度的季节性变化是影响地震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震灾害发生率高,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大,健全完善我国地震灾害救济机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我国地震灾害损失补偿的主要路径的国家财政支持和社会捐助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制定与出台我国地震保险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地震保险法的制定与出台应立足于政策性保险为主的先进理念,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和多元和谐的立法宗旨,坚持社会利益优先、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与防灾减灾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我国地震保险法的整体构架应包括总则、地震保险合同、经营规则、地震保险基金、地震保险监管、法律责任及附则等七个部分。我国地震保险法制度体系的建立需要重点解决好运营模式与偿付能力这两大问题。其中,运营模式要解决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在地震保险运作中各自的职责以及其中对所涉及各方关系的处理问题,偿付能力是地震保险有效运营的核心问题,因此,应通过设定合理赔付标准及解决赔付资金来源问题以确保地震保险的赔付能够得到保障。此外,我国地震保险法在地震保险产品的设计特别是保险费率与保险金额的确定问题上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总之,科学合理地提出我国地震保险法立法建议稿,可为今后我国地震保险法的制定与出台提供理念与技术的双重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美国加州、日本和新西兰地震保险基金制度的分析,探索一种能使我国保险业在抗震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路径.主张建立起政府主导的地震保险基金,作为地震风险市场化、社会化的资源整合平台,充当我国地震保险的再保险人,实现地震风险的多层次分担,确保地震一旦发生,灾区人民能够通过保险渠道获取稳定的救济和灾后重建资金,从而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的巨大损失逼迫我们重新审视国家层次的地震预测预报体系及其减灾管理机制的更新。地震是不可避免的,但地震灾害应该是可以避免的。本文在总结分析汶川地震的灾害损失原因的基础上,认为建筑物的防震是问题的关键,加上如果能提前哪怕5分钟以上的预报,地震的损失将大大减少。在对目前所有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分析研究后,我们认为从现阶段到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各种地震预测预报方法应该用串联、并联等整合方式,发挥一些方法对预测地震的空间或地点的优势,同时发挥另一些方法预测地震的时间优势,把对地震时、空、强三要素不同预测预报方法的优势同时整合起来。如果能够贯彻“至少提前十分钟以上预报、建筑物至少保持十分钟以上不坍塌”的“两个至少十分钟”甚至“两个至少半小时”的高强度地震预测预报及减灾建筑建设的基本方针,对于立足现阶段的地震预测预报技术水平和建筑防震设计及建设造价的难度,避免以后再发生唐山、汶川等类似地震灾难是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震灾害是近年来我国遭受损失最严重的灾害类型,具有发生不确定性和损失严重性的特点。防范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是通过地震保险对灾害进行防治、对损失进行分担,而利用法律对地震保险提供支持和进行规制是当今地震保险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地震保险立法模式主要有3种,即地震保险计划、地震保险专门法和统一巨灾保险法,文章对3种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客观细致地分析,并深刻检讨我国当前的立法状况,提出未来地震保险法应选择的立法模式,进而提出明确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6.
地震预警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伤亡和损失。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涉及发布主体、发布对象、发布内容和发布方式等多方面内容。在分析地震预警系统及其应用基础上,构建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探讨了发布主体的有效载体,及发布对象根据容忍度和确定性两个维度划分为六种类型,发布方式根据不同发布对象划分为四种类型,发布内容根据地震事件信息和地震应对信息分为划分为三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应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地震危险具有损害的巨大性、发生频率和平均损害额的不可预测性、逆选择发生的可能性三大特点。地震保险在创设当初是不符合保险特征的险种,但随着支付限度额、承保方式的改变等,正在逐步地接近真正的保险。地震保险是以与保险标的物相关的被保险人的所有利益为保险利益的损害保险,以被保险人的积极财产为保险利益,将地震保险的保险利益定义为物利益是妥当的。地震的强制保险化可以提高地震保险的普及率;消除地震保险的地域性及时间上的逆选择;在现有基础上降低地震保险费。关于地震免责条款的效力存在有效说和无效说两种不同的意见,有效说以对受灾的被保险人的救济为目的,而无效说则是拥护损害保险公司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地震考古工作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成为一门学科。40年来,在理论方面、研究方法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通过对国内外地震考古学学科发展进行初步比较,可以明确我国地震考古学学科发展的诸多优势与不足。为更好的促进我国地震考古学学科的发展,我们应当在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多学科合作以及重视现代地震遗存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地球进入强震期,从2008年5月开始,先后爆发了汶川、智利、海地、玉树、日本仙台等大地震.地震灾区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推动地震灾区绿色重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国际性问题.汶川地震灾区作为西部生态脆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我国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在过去两年多的重建中,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已在很大程度上恢复重建,但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因此,本文在剖析制约汶川地震灾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汶川地震灾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唐代地震具有时段上的典型性,同时,京师地区具有典型的区域研究价值。为探讨唐代京师地震的特征,分析唐人在同地震接触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树立的地震观,运用文献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唐代290年间,京师地区共发生地震34年次,唐代京师地震具有明显的时段性,连续性地震偏多,且地震的破坏力较大;唐人的地震观主要表现为地震的天人感应观,这是主流观念,其固定的认知模式是系列的因果关系:君主“人政乖错”-阴阳五行失调-“天地见眚”上天示警-发生地震-君主修政“体励虔恭”-“变异自消,休征可致”;柳宗元对地震成因的解释表现为地震的自然成因观,但并不盛行。唐代京师地震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唐人可能已经不太认可天象与地震的关联,并重新构建了天象与地震的关系:与地震有密切关系的是某些具体星辰运动和亮度的变化,其他星象变化不能够引起地震;相较于汉代,这是认识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地震次生灾害危害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次生灾害指由地震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地震次生灾害分自然层面和人为层面两种。本文以5.12汶川地震为研究背景,结合地震后自然层面的次生地质灾害,论述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对灾区的进一步危害。  相似文献   

12.
《百姓生活》2014,(10):17-21
编者按:"8·03"鲁甸6.5级地震,是18年来云南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震级大、震源浅、灾区人口密集,地震地区处于深山峡谷,农村以砖混合土木结构为主的房屋抗震性能差。截至8月8日,地震造成1万多间房屋倒塌,617人遇难。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启动国家一级救灾应急响应。在震中电力、通信、交通全面中断的情况下,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消防等救援力量,以最快速度集结赶往震区,争分夺秒展开生命大营救。  相似文献   

13.
关键字     
普洱地震6月3日5时34分56秒,云南普洱县发生6.4级地震。震中在普洱县城老城区。地震造成3人死亡、300余人受伤。此次地震由于震级高、震源浅、震中离县城较近,导致受灾范围较广。地震还造成了全县电网瘫痪、通信阻塞、过境公路受阻、供水困难。目前灾区村民已开始重建家园。  相似文献   

14.
地震会引起山崩、地裂等,阻塞河道、泉水或改变水流方向,造成洛水暂时性地断流、阻塞等;旱灾特别是重大旱灾,会造成洛水流量短时间内大幅度地减少,甚至干涸;但是地震、旱灾对洛水流量的影响是短期性的、有限的,地震、旱灾过后,洛水依然安流。大地震、大旱灾会造成溃坝、缺水等严重问题,最终极大地影响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我们要重视地震、旱灾对洛水流量的影响,从历史时期地震、旱灾对洛水流量的影响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防范于未然。  相似文献   

15.
舒桐 《老友》2011,(6):43-43
日本海域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随之引发巨大的海啸。山河俱破、满目疮痍,景象之惨烈让世界震惊。那么,当地震、海啸来袭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地震来了,是躲还是跑?地震来临前,人的感官有时能直接觉察到异常现象,如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气象异常等。在碰到这些异常现象时,经科学辨识,人们可以在地震来袭前提早防范。但一旦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镇定自若的态度。只有镇定,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很少有上下颠簸的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  相似文献   

16.
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壬寅(1556年1月23日)夜间,在陕西渭南一带和山西蒲州等地发生了强烈地震,死亡83万多人。这次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最大的一次地震。明人朱国桢《涌幢小品》载:地震发生时,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同时发生地震。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巨灾保险缺失。通过对日本地震保险、新西兰地震保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地震保险、美国国家洪水保险、英国洪水保险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飓风保险进行研究后发现,商业保险市场无力支撑巨灾保险,政府的界入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中国应以地震保险为试点尽早建立政府支持的巨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唐山、汶川、玉树、雅安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政府在救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受灾面积巨大,政府财政无法全面满足受灾地区的所有需求。保险分散风险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应设立各种制度以确保保险在地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法律先行可为地震保险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地震保险费率厘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961-2010年中国大陆年度地震损失数据, 对年度地震风险损失进行了分布拟合;利用随机模拟技术对基于weibull分布的地震风险损失进行了模拟;采用VaR方法计算了各个风险地区的保费规模, 以此研究地震保险的价格。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置信度下地震保险保费规模存在明显的差异, 置信度越高, 所需要的保费规模越多。利用高孟潭提出的地震风险区划图, 进一步测算了各个区划的人均保费, 以此表示地震保险价格。测算结果表明:置信度、区划等级对人均保费影响明显, 高置信度与高等级的区划导致较高的价格。  相似文献   

20.
一八五○年九月十二日的西昌地霆,是我省记载保存最丰富的一次历史地震,正确认识这次地震,有助于为研究西南地区的地震烈度区划以及预测预防地震提供更为坚实的科学基础。目前有关这次地震的各种材料,在主要参数和基本认识上都有错误或不当之处(例如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地震序列等等),这就必然影响到有关推论的准确性,和对该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影响场地及烈度衰减规律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