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实性(authenticity)是衡量人类文化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实施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无形文化遗产概念产生、体系建构和保护实践,皆可视为人们对遗产"真实性"问题加以反思的历史成果。同时,由于无形文化遗产承载于活态历史之上,如何理解、表述、呈现其"真实性",成为研究的首重之务。日本最终选择"尊重自然"这样一种共通性的文化精神作为"和食"申遗的核心价值,同时不断强调地方乡土料理中食料、技术、审美、礼仪的多样性,无疑是期望在国家与地方、无形与有形、传统与现实之间找到一条无形文化遗产传承的平衡和谐之道。  相似文献   

2.
论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墨子和墨学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广泛采用的两种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形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政府主导的旅游开发的新模式由此应运而生。主题公园是使文化遗产无形变有形的最佳方式,适用于保护“有较为明确的核心的文化遗产”。墨子主题公园———墨府为保护性开发无形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3.
在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过程中,了解西方学者对相关问题的观点、态度是非常重要的.Nelson Graburn是当下西方著名的人类学家,他不仅擅长诸如旅游人类学、博物馆、北美原住民文化等的研究,对无形文化遗产也有深度研究,并长期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形文化遗产各种会议和地方(日本、葡萄牙、北美)遗产保护实践.Nelson认为,遗产就是人们意识到需要去保护的那部分文化.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环境和不同问题,因此努力探索自己国家更为合适的ICH(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体系是全球普遍的过程.在今天的中国还应特别强调遗产语境.  相似文献   

4.
无形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发展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并一直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因而对"利用与发展"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无形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发展在价值判断、利用方式与参与主体等方面应该多元化,在坚持开发中反思开发。通过核心概念的界定,现状的展示与分析,通过形成一些可操作的原则,为"利用"与"保护"二者的良性互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人类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存在和变化发展的“活化石”,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世人诉说着人类自身的成长历程.它在文化保护中的重要地位也逐渐受到各国人民的重视.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文化载体,尤其是它“无形”的状态特征,为人们对它的宣传和保护带来了种种困难,传统的方法也显现出各种弊端.本文将虚拟现实技术的优越特点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力求达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四川社科界》2007,(1):36-40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也被称为“民族民间文化”或“无形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涵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中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四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为进一步推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快四川西部文化强省建设.省政协杨海清副主蔫组织课题组,承担了省社科规划课题——《找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并深入泸州、宜宾、自贡、内江、成都、德阳、广元、达州、广安、南充、甘孜等11个市州、近20个县(区)、镇,对这些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考察、调研,形成了《关于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专报于后,请参阅。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实施,不仅促成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的基本完成,也奠定了国家依法开展文化遗产行政的基础。该法将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对有形和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扩展到了对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并意味着国家文化政策完成了从"文化革命"朝"文化保护"的方向转换。本文在评析该法出台的时代背景、立法进程、立法宗旨以及经由该法建立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将其与日本《文化财保护法》及相关制度进行初步的比较法学研究,希望突显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制体系的特色和问题,并为中国相关制度的完善和进一步改进提供必要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刘爱河 《兰州学刊》2009,(2):121-123
保护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西安宣言》是以保护文化遗产环境为宗旨的宣言,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还需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不断发展先进文化来巩固其精神支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王玉琼 《天府新论》2009,(5):102-104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全人类维护文化丰富性、多样性及文化主权的重要话题,为促进其科学、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草根性等基础性问题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草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属性,具体体现为朴素性、民众性、隐蔽性和顽强性特征.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草根性的探讨,可从保存其文化"基因"、维护其生态系统、民间力量介入和加强其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0.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延续。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对其保护与利用必须站在保存人类文明的高度上,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保护与基本建设、保护与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关系。在和谐社会中,应通过加大宣传和普及教育的力度,使文化遗产融入人类现代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主客位语境下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然而,对于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仅通过政府法规和相关组织部门采取的一系列客位保护措施来加以保护并非最为有效.只有文化主体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充分发挥其自觉性和自信心,实行主动的主位保护,并配合具体的政策法规,使主位保护和客位保护充分融合,才能做到行之有效地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日本民俗学会机关刊物《日本民俗学》每隔几年刊行一次"研究动态专号"以总结日本民俗学会的最新学术成果,确认学界当前的问题所在,从总体上调整其努力方向。日本民俗学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兴起于1997年,目前,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俗学者参与到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讨论之中。本文是才津裕美子在《日本民俗学》"研究动态专号(2003—2005)"上对日本民俗学者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的讨论所做的第二次综述。尽管本文所讨论的内容基本是日本《文化财保护法》规定下的政府行为中出现的问题,但作者始终围绕着无形"文化财"和无形民俗"文化财"等基本命题展开评述,并通过"模型"、"价值"、"心意"等概念,从日本民俗学的理论—经验立场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当前世界性的"文化实践",具有学术的深度并突显了文化实践中的学者身份及其参与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从广义的世界级文化遗产来看,到目前为止,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韩国境内的文化遗产有以下三种,一种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第二种是列入《世界纪录遗产》的世界文献遗产,第三种是人类口传和无形遗产杰作。韩国这些文化遗产及其历史文化特征和价值,其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4.
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工程与数码档案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62年以来,韩国政府主持进行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工程.从负责单位来看,韩国有关指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由文化财厅无形文化财科负责;国家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俗指定调查,则主要由国立文化财研究所来进行.从记录方式来看,主要有文字、相片和影像三种,各自都经历了技术进步,记录质量不断改进.从发展历程来看可以大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62年制定、公布文化财保护法到199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工程移交国立文化财研究所负责的时期,主要是国家指定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指定调查以及对此项目的16mm纪录电影制作;第二阶段是从1995年到2010年,重要内容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的重要无形文化财之记录工程,记录手段从电影装备变换为广播装备,使用ENG摄像机或使用转播车拍摄,更为详尽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到来的是记录工程的第三阶段,主要目标是利用数码技术,谋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样的记录方案.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保护应三思而后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甚为必要且相当重要,但是如何予以保护需要更为全面、深入的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保护应三思而后定,即问其现实必要性、思其理论可行性、虑其制度科学性,然后再审慎决策.  相似文献   

16.
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认同的决定性依据。价值属性是文化遗产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特征,具体表现为科学研究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教育启迪价值和产业经济价值等。由于地方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识的片面性,急功近利的思想、经济优先的观念依然存在,许多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快餐工程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宗旨相背离,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凸显。分析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各种矛盾,适当借鉴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经验,对于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数字技术与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是文化资源大省,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在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由于保护手段的陈旧,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不能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需要.本文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出发,剖析了数字技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应用技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方面提出了椎进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在当代社会的呈现形式,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对推动乡村振兴和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关涉生态、技术、景观、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通过生产,可以将遗产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遗产价值增值,其路径主要包括:提质增效基础上的品牌营造、农副产品及旅游商品深加工的产业链延伸、沉浸式和复合式遗产旅游、农业遗产的全球推广等。目的是通过遗产运营实现惠益共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文化认同感,实现价值增值和生态增效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价值,我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大国之一,需要利用知识产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以法律的手段设立合理可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益分享和保护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可知识产权的融合性,它在保护传统、信息本质等方面与知识产权制度存在许多契合之处,对其加强基于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的综合手段保护模式并辅以适当的行政保护手段,便有可能逐步形成合理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的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武装冲突情况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是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拿破仑战争”到“一战”,再到“二战”,文化遗产所遭受的严重毁损和流失客观上导致了武装冲突情况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的萌芽、形成与发展。武装冲突情况下文化遗产国际法律保护在历史演进中,以禁止战时掠夺为基本原则,不断完善法律规范、扩大保护范围、加重保护责任、加强保护措施,从而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