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历史、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江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2):131-133
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是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文中分析国内外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历程和高校教师的现状,提出了对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教师发展政策大致经历了政策恢复期、全面探索期、法制化时期、重点推进期、专业化时期五个阶段。坚持“师德为先”、重点关注教师精英群体、“常规化”和“项目式”发展结合是我国高校教师发展政策的总体特征。高校教师发展政策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外部功利性目标比较突显、对高校教师自主发展的关注不足、欠缺惠及全体教师的政策土壤等。  相似文献   

3.
教师教育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保障.本文依据比较教育学原理,利用系统分析和综合归纳法研究了教师教育专业化问题,提出从校长领导作用、建设校园文化两方面加强教师职业专业化,从建立认可制度与评价机制、制定发展规划、以科研促发展三个方面强化教师培养专业化.总结提出,教师专业化需要教师、学校管理者、教育管理部门共同努力.研究成果弥补了我国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并为教育管理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前急需推进英语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教育质量,调整教师教育的课程,构建新的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基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终身教育的理念,分析当前我国英语教师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在教师教育专业化过程中,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改革的趋势,探索适应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5.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建设,而且在推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分析并总结这些国家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方面的经验,为我国高校全面实现教师专业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当前,在高校教师职业专业 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教师的职业性质及其专业化发展问题存在许多误解和模糊认识,需要提高思想认识。 高校教师职业专业化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增强高校教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荣誉感。高校 教师职业专业化可以通过强化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结合实践经验不断反思以及专业对话等途径来实现, 从而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发展作为推动教师个人成长与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但推动这项工作的教师发展者却往往被人遗忘.推动教师发展者专业化不仅是提升其素质与能力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高校教师发展质量的关键,更是高校应对内外危机、实现卓越的必需.总数多而校均少,兼职者众而专职者寡;以新手为主,整体素质不高;角色模糊,胜任力不足,是我国教师发展者的主要问题.增加教师发展者数量,提高其整体素质;确立准入标准,加强入职教育;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确立专业地位;加强资金支持,提供成长平台,是促进我国教师发展者专业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数字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加快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了高校教学理念、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模式的转变,也对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育教学的行动主体和文化知识的传授者,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既是适应教育数字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数字技术的嵌入形塑新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而高校教师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面临主体意识淡薄、数字知识匮乏、数字技能缺失、安全防护较弱以及数字资源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文章从激发内生性动力、构建学习共同体、实施多样化评价、开展系统性培训和强化安全防护能力等多方面提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路径,以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我国社会转型、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中,高校教师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压力。职业压力问题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自身的生活工作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成因进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运用李虹所编《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对山东省400名高校教师进行了职业压力测量,结果发现,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工作要求、知识危机感、工作岗位竞争、学历提升等压力源关联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以教师专业化为理念,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以教师职业专业化为核心,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加强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促进教师培养模式的专业化、加强教师专业精神培养、加强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是发达国家改革与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具体措施。以教师专业化为理念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进程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时代,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逐渐增大,其专业发展的好坏已经成为制约当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从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和外在两个因素出发,探讨了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日益变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如何培养与提升大学教师的责任心问题,无论对于大学教师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整个大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抑或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从责任心概念界定的基础出发,进而用历史和现实融合的视角对"师者"责任心的嬗变过程做一分析,指出当今时代大学教师所面临的新挑战,最后从责任心内在责任心理逻辑过程——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三者关系入手,来剖析培养与提升当代大学教师责任心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3.
依托良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德国通过"精心选拔教师、精细设计培训"的特色教师培养体系,打造出了一支"敬业、专业、职业"的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我们应借鉴德国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经验,有政策、有组织、有计划地打造一支适应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地不断扩大,教师队伍也日益壮大。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分析提出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即具有良好的师德和师能。师德是教育之魂,师能是发展之本,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为优秀的大学教师。  相似文献   

15.
"双师型"教师是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我国高职教师存在学历层次偏低、工程实践经验缺乏、师资培训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应引入先进的职教理论,多渠道进行"双师型"师资培养,通过产学研结合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如何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为我国的文化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结合工作实践,在分析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探索了加强和改进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以在全方位的管理体系中充分了解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利用特色活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个人品质,同时在讲座、精品课程中充分利用名师名家的"榜样"效应,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伦理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维度。通过对西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深度探寻可以看出西方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特点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走向专业化,教师职业道德结构层次不断趋于专业化,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将内化渗透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我国应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条文的操作性;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法制性;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渗透性;完善教师选聘及工作制度的严密性。  相似文献   

18.
从学术人员的工作系统、生存系统和价值系统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学术队伍建设存在强调利用外部激励来推动学术发展、学术人员的待遇不高导致学术人才流失以及道德约束机制缺失等问题。建议完善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进一步改善研究条件以及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从而切实推进高校学术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9.
职前教师培养的新模式:教师成长协作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逐渐转向实践-反思取向,而我国的师范教育一直秉承理智主义取向,固守着远离实践的封闭式培养模式.我们应该顺应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潮流,坚持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理念,构建新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教师成长协作团就是这样一种适时所需的职前教师培养平台,它以认知学徒制为基本形式,以大学教师、小学教师与大学生合作互动为内在机制,为职前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提供了习得途径,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20.
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命题。基于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价值回归的角度,我国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在合法性方面存在如下问题:缺乏对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兼顾;对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的处理不尽完善;对政策利益主体——大学教师真实需求的关注仍然缺乏;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创建不够合理。考察我国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合法性即是要正视这样的事实: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符合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