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科学基础,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形态,指出了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目标。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根基,表现在:提出了"实事求是"这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方略、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政治基础和经济与文化基础以及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2.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质的飞跃,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发展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社会实践目标上信念一致,共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在中国社会革命与探索时期,毛泽东思想为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后,结合中国现实世情、国情与党情,形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定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来源于对这一制度优越性的深刻认知认同.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优越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高效执政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着眼长远,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干部人才培养和选拔优势.这些已被社会实践证明并继续证明的优越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条件和背景。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的大变革、大调整,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进一步凸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国际背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显现出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状况的重大变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新的主体条件;党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是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初步形成。毛泽东的突出贡献在于:根据中国无产阶级实践由革命向建设转变的实际,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实事求是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思想基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辩证法基础;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归结为群众路线,彰显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朱德一生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朱德借鉴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又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阐述了“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观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方向性基础;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政治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莫定了框架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发于改革开放新的历史实践之中,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魄力与高超的政治智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开辟与顺利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一是通过科学评价毛泽东与历史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开启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前提,同时也内在预设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特殊性选择;二是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突破性发展,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三是科学把握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形成的巨大推动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设计了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新中国制度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浙江省实践、湖州市实践、织里基层实践,展现了中国治理的时代价值。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始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正确、有效、成功的。中国治理蕴含的制度价值保障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中国治理能够为后发国家提供“非西方化的现代化”建设经验,推动和支持多边主义的全球治理方案,促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借鉴,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9.
1956年毛泽东在主持写作“两论”的过程中,提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重要课题,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历史背景。“两论”从哲学层面发出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先声;产生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萌芽,成为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理论旗帜,为实现第二次结合提供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武器;奠定了邓小平实现第二次结合的认识基础,孕育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因子。  相似文献   

1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就孜孜以求的百年梦想.纵观近现代中国,面时"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叩问,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独创性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这一道路(模式)形成的现实基础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的历史是理论上不断创新、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历史,是思想不断解放的历史.在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具有奠基性的贡献。(1)毛泽东同志亲自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的客观可能性;(2)毛泽东同志积极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方法基础;(3)毛泽东同志率领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前提;(4)毛泽东同志艰辛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2.
“三线建设”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布局我国国防战备和基础工业建设的一次伟大探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三线建设巩固了国防,加强了战备,为改革开放的开启提供了国家安全前提。三线建设改善了我国工业经济东西部不平衡的布局,促成了西部的开发,从物质条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三线建设锻造出“三线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益养分;三线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公有制及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增强了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认同。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以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看,还是从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看,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文明对中国强势冲击和"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康有为以进化论历史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对西方资本主义进行判断,重新阐释传统大同理想,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从歌颂过去转化为面向未来,为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制度选择提供了文化前提。搞清中国人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是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必然性的必要条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定型化是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提出的一个理论命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型化作出了新贡献,其定型化贡献主要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地位、发展观、本质属性、历史方位、对外发展道路、执政党建设等六个方面。这些贡献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新世纪新阶段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方向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进行了三次大的探索,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打下了坚实基础。回顾、总结这段历史,对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制度模式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制度优势的不断形成、改革开放时期制度优势的不断彰显、新时代制度体系不断完备和制度优势全面激发的百年探索历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这些显著优势归结为13个方面,这些显著制度优势的形成和彰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根本体现.总结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历史经验,对于正在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有直接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全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却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共同接续完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或成形是一个历史过程,主要是一个实践问题而非纯粹的理论问题。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政治条件要素的促成,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文化条件要素的主体促成作用表明,毛泽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或成形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直接作用而非仅仅间接作用。对毛泽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或成形中之直接历史作用的揭示,有力地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不能相互否定”论断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制度自信是对制度效能的积极评价和制度优势的坚定信心.制度自信与制度的探索、建立、发展和完善相伴相生,源于深层制度理论的指导性、创新性,更源于在制度实践中被反复确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适应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需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要求,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奠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实的历史、理论、实践根基.基于建党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生成逻辑与独特优势,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能更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20.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应当对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做出客观正确的历史评价。毛泽东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缔造了新中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最根本最重要的现实历史前提。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毛泽东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奏者,毛泽东晚年的失误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