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学术的生产传播受到宏观层面的机会结构、中观层面的社区资源,以及微观层面的个人获取资源机会的影响。美国媒介社会学发展深受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学术中心变化的影响,社会学抛弃了传播与媒介研究的“遗弃说”忽略了众多社会学理论对媒介社会学研究的作用。媒介社会学的机构性发展状况与其日益重要的社会影响力不成比例,该学科应成为一个由问题驱动的网络跨学科领域,允许学者利用学科间的结构洞进行综合研究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Web30以降媒介深度嵌入社会生活全领域的现实,促逼学界对媒介社会的研究进路进行重新思考。将媒介社会学界定为于行动与结构互动框架下,考察媒介在社会生活各层面发挥作用的机制与影响的一门交叉学科,在此定位基础上,回顾媒介社会学国内外学术史的演进和典型研究路径特征,主张从“行动-媒介-结构”视角全面建构和重新梳理媒介社会学的议题、理论、方法,并对这一路径的适当性、可行性及与当下涌现的其他路径的关系进行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个交叉领域,媒介社会学似乎时刻都需要界定自身。“同心圆”意象有助于把握媒介社会学的知识和学术状况,激发理论、方法与议题层面的对话。传播学百科和社会学手册中对媒介社会学的概括,构成了有趣的对照,也揭示出媒介研究视角和社会学视角下“媒介社会学”的内在差异和张力。在媒介社会学的理论资源中,既有“思想”也有“学术”,但重要的并非所谓“思想与学术之争”,或者在二者之间选边站,而是如何从“思想”中找回活生生的“学术”,持续不断地叩问思想或经典及其背后的假设,进而探讨媒介的社会逻辑与社会的媒介逻辑的交错。  相似文献   

4.
媒介环境学彰显媒介形态的特性及其对人和社会的结构性影响。它忽视传播主体和政治经济等因素对媒介效果的影响,体现了学科理论范式的局限。同时,它突破了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理论范式,试图从人性化的新视角思考媒介形态的演化,显示了学科的人文关怀和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5.
从“媒介整合社会”角度来阐述媒介功能理论 ,是对媒介功能研究的新发展。本文以“媒介整合社会”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分析模式的原型 ,对传统媒介功能理论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进行参照剖析 ,论述“媒介整合社会”对传统媒介功能理论的三点创新和突破 :其一、构建一个全方位视野来审视媒介功能 ;其二、形成一个真实的互动体系 ,来衡量媒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其三 ,构建了媒介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6.
戴维·莫利是英国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伯明翰学派的学术传统,坚持跨学科的理论路径,强调将媒介研究置于社会和物质的背景下,从社会学、人类学、符号学等多学科视角来审视传播和文化;在全球化媒介构建的后现代语境下,他尝试运用人种志方法研究当代文化中媒介消费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同时发生的动态过程,探讨有关跨文化传播与民族认同等问题。莫利的媒介理论对中国媒介与文化研究开辟新的视角与思路具有重要的启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所处的媒介时代与社会语境,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媒介现象与传媒发展等问题提供可借鉴的阐释框架与方法论,对我国媒介理论研究与传媒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媒介素养:大众传播理论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近来被频繁提起,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被学界和社会界所关注,核心为公民的信息认知、处理能 力以及利用信息服务个人和社会发展之能力,这正是大众传播理论在媒介全球化、数字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试图 解决的理论问题,媒介素养将成为大众传播理论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对媒介角色主要有两种研究路径,一种是置换成媒介功能、效果与权力等问题之后再研究,一种是将它纳入发展社会学的理论框架。通过对两种路径的梳理,笔者认为立足中国社会场景理解媒介角色是传播社会学更值得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思想·理论·趋势:对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一种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波兹曼在1970年首次提出"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的定义和范式之后,它就成了媒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命题和基础分析框架.从多伦多学派到纽约学派,再到其他支流学术种群,数十年的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大致经历了由冷僻渐趋热门,由边缘走向主流,由北美传播到全球的过程,其研究领域由社会人文扩展到国家战略,研究成果从相对单一发展到丰富多元.正是基于对媒介生态学研究中复杂的、全球性的、内在的网络关系的深入理解,以历史为经,以理论为纬,可以将北美媒介生态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归纳整合成媒介时空论、媒介人体论、媒介场所论、媒介容器论、媒介情境论、媒介环境论、媒介进化论、媒介依赖论、媒介失控论、媒介控制论等"十论",并从中看出北美媒介生态学的发展轨迹和内在逻辑.在这一历史考察中,其未来趋势同时一露端倪:在世界范围内,学术研究与社会行动结合,文化批判向人文关怀靠拢.  相似文献   

10.
作为建构男女两性平权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建制,女性媒介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十分重要的传播现象与文化现象,关于其生存态势与社会功能的学理思考理应成为当今传播与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传播社会学理论为阐释框架,采取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的分析视角,从男权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利益、传者性别意识等社会结构层面入手,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阻碍女性媒介社会理想实现的现实社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中对幸福感的研究多从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学科视角出发,从传播学角度直接论述媒介使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研究较少。通过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等质化研究方法,考察了大众传播的媒介使用对使用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介使用通过三种路径影响主观幸福感:人们通过媒介内容(信息)的主动使用与满足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媒介作为中介变量能使大学生构建更广阔的主观现实(subjective-reality),通过参照系对比和后续行为,进而与主观幸福感发生勾连;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如"地方认同"、"国家认同"等象征性资源,整合社会凝聚力,人们的"认同"感知的变化会隐性地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2015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出现面对社会变革和技术创新的重大挑战,在回顾新闻传播学学科生态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以及中国传媒业发展的重大事件,从10个方面分析2015年新闻传播学的实际现状,围绕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发展、新闻学行业变革、传播学研究新热点、学科范式和学科教育以及新闻传播学学科理念等问题,思考新闻传播学科发展方向,拓展新闻传播学科研究领域,为传统媒体变革和新媒体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以促进新闻传播学科协同创新、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3.
媒介即意识形态——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兰克福学派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他们在传播学上的贡献国内却鲜见评介和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播思想集中在对媒介控制的认识上。他们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大众媒介已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维护国家统治的合法性的基础;通过传播上的操纵和欺骗,大众媒介不仅极为有效地清除了社会文化的否定性,甚至系统地清除了孕育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最终造就单向度的人和社会。虽然这主要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作为意识形态媒介的批判,但也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的个人化趋势与媒介管理和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交流传播方式,新媒体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使用。媒体个人化具有内容个人化、传播共享化、管理自律化等特征。新媒体的个人化趋势是社会多样性、个性化需求在媒介领域中的反应,是现代媒介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结果,是信息海量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表现,是传播媒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媒体个人化趋势给媒介管理和控制提出了新的课题,应该正视并顺应这种趋势,制定和谐发展的管理目标,建立分布式分类管理模式和以技术管理与法规管理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协同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5.
媒介融合: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媒介融合作为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趋势,必然成为21世纪传播学界研究热点之一。首先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媒介融合的定义,提出作者自己对媒介融合研究的理解。随后梳理了学术界在该选题上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多元研究视角,供今后学者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争议性事件的报道与再现,是考察大众传媒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场域。本文整合社会学与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和话语资源,分析和研究了争议化传播的社会背景,反思当前媒体对争议性事件报道的处置手法与模式,探讨了从再现争议到价值协商的争议性事件报道与传播的利益诉求与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兴起社交媒体应用潮流,社交媒体对旅游营销的影响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现有研究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即如何通过社交媒体了解旅游者行为意图、加强互动沟通、实现精准营销、扩大口碑营销和发挥名人效应。当前较多相关研究来源于传播学等其他学科,而旅游学界对此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实证研究,显露了当前旅游营销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媒介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网络沉溺的危害性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沉溺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更多的人认为网络沉溺来自于网络内容的诱惑,而本文则从媒介形式的角度,探讨网络空间与网络沉溺的相关性,以期拓展人们认识网络沉溺的视角。具体分析了网络空间所呈现的三重视域———客体技术层面、主体性意识层面、主体行为层面,并基于此探讨网络媒介形式、使用媒介的心理特征和网络空间行为特性等方面与网络沉溺的关系,并认为网络媒介的双向去中心的互动、意向性的行为方式以及虚拟实践中的多重自我身份等由媒介形式所形成的特质,构成了网络沉溺重要的作用机制。从长远来看,网络空间的形式特质将比网络内容的影响更为隐蔽而有效。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代,以电视、网络、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媒介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交流方式,媒介素养是二十一世纪合格公民必需具备的素养之一。国内外学者对媒介素养的定义、目的、内容以及公民媒介教育的意义和实践路径等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梳理国内外媒介素养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发现当前国内外学界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尚存在着一些缺陷:缺乏对老年人群媒介素养的研究、本土化研究程度不足、将媒介素养教育上升到全民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少等。在媒介素养后续研究中,应加强对社会其它群体媒介素养的研究、强化媒介素养理论研究的本土化、树立全民媒介素养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0.
基于Web3.0的移动社会化媒体发展,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成为新的特点,营销与传播的概念也趋向融合。价值认同成为消费者行为的核心。生产型消费者将自创的内容通过泛自媒体与独立的精神个体进行精准高效的沟通成为品牌传播的新特点。本文从营销3.0所引发的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出发,重点分析了营销3.0时代品牌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的新特点,为中国企业在Web3.0时代开展品牌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