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老子美学思想是极其丰富的,本文只就老子美学思想中的生命美学思想进行深入挖掘,笔者细读《老子》文本,发现老子对生和身这两个字使用频率很高,分别出现29次和23次,一共52次,仅次于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73次,老子52次反复论述身与生,概括起来老子表达的思想就是贵身、重身思想。本文就是从老子生命美学思想探源、生命美学思想具体体现、老子生命美学思想的当下意义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老子美学思想,以期老子美学思想的当代应用。  相似文献   

2.
郭因的绘画美学思想、技术美学思想和绿色美学思想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其美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历程.绘画美学思想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为逻辑起点,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主流形态为理论红线,宏观地阐述了中国古典绘画美学理论的发展,其美学思想具有包容性、开放性与创新性;技术美学思想立足于现实,肯定了技术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开辟了新的美学研究之路;绿色美学思想是郭因比较成熟的美学思想,体现了他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既有了严谨的学理性,又具备了完整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3.
新古典主义美学,是在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过程中,主张在现代条件下依据和发扬中国美学传统,吸收西方现代美学思想,重建中国美学的思潮。其宗旨是回归和发扬中国美学传统,重建现代中国美学。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基本思想包括主体间性美学思想、情感论的美学思想、直觉论的美学思想、人生论的美学思想等几个方面,而以王国维、方东美、宗白华以及李泽厚后期的美学思想为代表。新古典主义美学是中国美学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一种思潮,也是对西方美学进入中国并且取得主导地位的一种非顺应性的回应。这种思想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学术价值,但其目前也存在着理论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理论表现──评朱光潜美学思想袁振保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理论表现。因为在中国当代美学之中,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全面,其影响也极为深远、广泛;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可以看到中国当代美学思想运行的脉脂和走向,能够深切...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虽然没有写过专门的美学著作,但是他的美学思想却是异常丰富的,整理和研究这一份遗产,对于继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毛泽东的美学思想可归纳为对美的基本看法、文艺美学思想、军事美学思想、教育美学思想和领导美学思想等五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太平经》的民间道教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 ,既是汉魏时期中下层老百姓美学意识与宗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又是中原古代文化中审美文化的宗教化和民众化。《抱朴子》既是学者型学术著作 ,又是神仙道教理论思想体系的集大成 ,体现了上层人士、上层知识分子的神仙道教理想及其美学思想 ,具有江南文化色彩。两相比较 ,《抱朴子》的神仙道教美学思想 ,既是古代道家美学理想的宗教化 ,又是古代神仙理想和魏晋美学理想的结合 ;同时 ,它既是早期道教包括《太平经》在内的美学思想的主流化发展和理论提升 ,又是早期道教美学意识、美学思想的分化  相似文献   

7.
学界普遍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开创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先河,学术研究多侧重于二人美学思想的差异性,侧重亚氏对其恩师的批判性,较少研究二人美学思想上的相通之处,从而导致美学思想发展认识上的断裂.本文从真、美、善以及符号表征等角度分析了二人美学思想上的诸多相似点,指出西方早期美学思想发展中的连续性,纠正断裂性的认识,弥补对美学思想进行简单化贴标签的失误.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德格尔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其哲学基础之上的.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在对传统美学的超越中完成的.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三个时期对应于他思想道路的三个阶段,即世界性、历史性和语言性.海德格尔美学思想对后来的观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梅洛-庞蒂等,以及后现代理论家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蒋孔阳创造论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以贯穿始终的历史感为特征的美学思想方法;以开放的体系为特征的美学理论;以重视特点及其根源为特征的比较美学思想。蒋孔阳创造论美学思想的历史功绩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美学向前推进了一步;抓住当代美学中的两个关键问题,在精辟的解答中预示出美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作为颇具争议的美学家,吕荧的美学思想一度饱受质疑与批判。厘清时代的理论误读和思想成见,理性探讨吕荧美学思想中的美感论、本质论乃至对艺术与政治之间关系的现代价值,进而还原吕荧美学的真实面目,对重新评价吕荧美学思想的学术价值,乃至对现代美学研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波德莱尔因其批评才力和感受力被称为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批评家之一。波德莱尔所持的美学观点,深受爱伦·坡文学理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波德莱尔认同坡的美学观点。但他对艺术自主性、灵感理论、美等问题持有自己的理解。与坡的美学观相比,既有认同之处,也不乏修正延伸。  相似文献   

12.
杜威对哲学中的心物区分论的批判也体现在他的经验论美学中,他从心灵和自然界的连续性揭示心灵与身体的整体关联,论述了心灵对于身体存在的内在性和超越性特征,从而揭示了心身互动共融的生态整体性。经验本来就是作为"活的生物"的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身心结合的产物,而审美经验和艺术更是心身互动融合的生命状态的最充分而生动的表现。认识心身互动共生的生态整体性对于美学理论的生态化调整,包括身体美学理论的建构,具有深刻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弗洛伊德思想对各个学科领域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其思想对美学界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心理学美学有启迪作用。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思想的核心,本文将快感与美感置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视域下,从深层心理学的视角探析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孟子哲学思想的基础"性善论"入手,从审美观、人格美的塑造、美感的普遍性规律及艺术美特征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孟子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海登·怀特的故事情节化解释模式是在弗莱故事原型理论、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与尼采审美思想影响下提出的。海登·怀特的四种故事情节化解释模式分别突出了喜剧妥协论、悲剧的“融合”趋势、浪漫剧的“救赎”主题和讽刺剧的“反救赎”主题,阐释了历史文本中的快乐体验、忧郁体验、悲壮体验和挫败体验。他将这一理论用于研究十九世纪欧洲经典史学著作,是对经典历史文本的审美阐释、对历史“瞬间美”的挖掘和对改造历史的审美尝试,彰显了现代审美意识,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中西方文艺理论和中西方美学奠基人。孔子的“兴观群怨”的诗歌理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创造性提法,长期影响中国诗歌的创作和评论;亚里士多德的“卡塔西斯”论是西方文艺理论和西方关学的标点性内容,影响到西方戏剧乃至其他文体。两种理论虽然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导致其逻辑基础和适用文体的差异,但从都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和审美价值,都倡导“中庸”、“中和”的关学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环保意识的高涨,生态文学、生态旅游当前日益受到关注。通过风景审美与生态审美的对比,指出生态审美是一场美学变革,深刻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溯源了美国生态审美的肇端——边疆传统,选取梭罗、缪尔、利奥波德、爱德华·艾比等影响力较大的美国生态文学作家为研究对象,兼及其他生态文学作家,从"荒野成为家园"、刀下救荒野、多样和谐之美、空间之美、广义荒野等几方面,梳理美国生态文学对美国生态审美和生态旅游的影响。最后浅析其对中国生态旅游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殷学明 《东方论坛》2014,(6):120-124
杜夫海纳对于艺术的基本观念是:艺术作品只是潜在的审美对象,只有通过审美知觉主体的呈现,艺术作品才能实现自身。艺术不能通过语言即阐释来理解艺术,而是通过艺术自身的呈现来理解语言以及人自身的存在,所以艺术是审美主体返回自身发现美的一种知觉存在,其目的就是使知觉主体对事物的呈现如同所呈现的那样,而不是如同所认知和理解的那样。文艺观念蕴含着修辞观念,加强杜夫海纳文艺观研究不仅有助于二十世纪西方修辞观念的研究,而且对我国的文艺创作也是有着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内在张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索当代美学家李泽厚一生的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对李泽厚不同时期的关学著作做一番鸟瞰式的考察,分析其关学观中感性与理性、偶然与必然、个体与群体这些美学概念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张力结构。分析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李泽厚因其“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学观被称为“客观社会派”的代表人物;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他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一使用工具”的“工具本体论”思想;20世纪90年代的李泽厚更加重视人的“主体性”,提出了“情本体”的关学观。分析结果表明,李泽厚前、中、后三期的美学观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律:从机械主义走向神秘主义,从群体抽象的人到个体具体的人,从深层历史学到深层心理学,后期的李泽厚力图摆脱早、中期对理性的过分的崇拜、对必然性的依赖,转向倡导个体的感性自由、张扬人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论研究不仅限于“照着讲”与“接着讲”,还可以“反着讲”,鲁迅《摩罗诗力说》所揭举的“诗撄人心说”正是“反着讲”而值得重视的范例。鲁迅“诗撄人心说”针对中国传统主流意识之“撄宁”、“主静”、“慎动”,反其道而言之,乃批判“主静”说的“主动”论。抛开这篇论文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不论,仅就中国文论研究而言,其“反着讲”之方法论价值亦不可限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