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中国持续数年之久的对日孤军作战局面宣告结束。国民政府立即作出反应,制定了与英美等国联手打败日本的外交战略。同时为了配合外交对策,国民政府在军事上部署了若干应对措施,将对日战争更紧密地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联系起来。国民政府军的作战重心从国内转向国外与盟军联合作战,国内军事则以整训军队、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为重心。  相似文献   

2.
战争法是人类在长期的战争中形成的对交战双方都有着较大约束力的"游戏规则"。战争法对作战方法和手段的使用有着一系列的限制;战争中作战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应与预期的、具体的和直接军事利益成比例,禁止损害过分的攻击;战争中要区分平民和作战人员,区分军事目标和非军事目标,只有军事目标才可以作为军事攻击的对象,不得"滥杀无辜";战争中交战国不能以"军事必要"为借口,不遵守战争法。  相似文献   

3.
南朝征讨都督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时期,国家为了适应征伐战争的需要,一般都设置征讨都督来统帅出征的军队。这种征讨都督在当时国家的都督体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战争的不断发生、朝代更迭频繁以及军事制度的诸方面较之东晋时期出现了一些变化,因此,南朝的征讨都督的设置具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点:南朝国家以多种方式设置征讨都督。南朝征讨都督的等级区分,是承袭东晋的制度而来,可是与东晋比较,却出现了一些变化。南朝国家征讨都督的军事惩罚权较之东晋时期明显地提高。但是,南朝征讨都督是为了征讨作战而设置的,因而,一般在征讨作战结束后,国家自然也就撤消对征讨都督的任命。正因为如此,征讨都督所具有的权力就不是长期的,在南朝,都督诸州军事到他所辖的都督区外作战,不是他担任都督诸州军事所具有的权力,而是他担任征讨都督所具有的权力。因此,担任征讨都督是都督诸州军事到其所辖的都督区外进行作战的前提。都督诸州军事与征讨都督任职之间具有这种关系,自然就使南朝国家的地区防卫和征讨作战有机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4.
在金门和登步岛登陆战失败后,毛泽东系统地提出了渡海登陆作战军事思想。海南岛战役中,前线指挥员不拘泥于毛泽东的指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合乎实际的作战指导思想和作战计划。浙东沿海诸岛的解放过程,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的渡海登陆作战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5.
神机营是研究明朝军事和战争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明朝神机营问题的研究日渐被学术界关注起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明朝神机营作为当时军事上一支特殊部队,有着与明朝其他部队不同的特点,在战争中起着巨大的作用.目前,史学界关于神机营的研究大多涉及神机营成立时间、神机营阵法、编制、祭祀制度和神机营的作用等问题,关于介绍神机营方面的论文也被大家重视起来.  相似文献   

6.
李牧是战国末年赵国的卓越军事家,战国末年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文章首先介绍了李牧的军事活动,并据此分君臣关系、军民关系、官兵关系及作战方略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7.
西夏军事后勤供给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西夏军粮、武器、马匹的供给情况作了初步探讨 ,概括出其军事后勤供给是由国家、宗族、部落民三级组织系统来实现的。这是西夏军事后勤供给体制最主要的特点 ,与其宗族兵为基础的全民兵役制相适应 ,具有鲜明的优越性 ,适合短期流动作战 ,使国家军事后勤压力经过分解而大为减少 ;也有其弊端 ,不利于旷日持久战 ,更重要的是 ,使宗族家长势力坐大 ,拖住了西夏社会迈向封建化的后腿  相似文献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运用唯物辩证法对武装斗争的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提出分兵游击集中指导、统一指挥与机断专行相结合和歼敌为主略地次之以及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配合等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军事辩证法思想。这一思想对新时期军队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各有其特点,有其重要军事著作。岳飞正处于两宋军事思想发展高峰时期的第三阶段,他虽无军事专著,但以其军事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思想,大致可归纳为五点:训士以德,为将谋先,严以治军,临机制胜,各用其长。岳飞对宋代军事思想的最大贡献,是发展与丰富了大兵团进攻作战的战略战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诸葛亮的八阵图,笔者曾撰文对白帝城八阵图提出置疑,同时介绍了八阵图在练兵、行军、宿营、作战等方面的规定,论述了运用八阵法部队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作战方案,以及设置连弩士并发挥其长处的布阵战术等问题。对八阵的阵形及变化,没有涉及。对此遗憾笔者一直在探索、思考。后读兵书《李卫公问对》,获得不少启迪。此文拟从《李卫公问对》中关于八阵的论述入手,揭示诸葛亮人阵的阵形及其变化,以就正于各位方家。一李靖(571—649),初唐著名军事家,不仅善用奇谋妙略,能征善战,而且留下不少军事著述。《新·旧唐书·经籍志》载…  相似文献   

11.
以强干弱枝、将从中御和以文制武三大原则为主要内容的宋代军政体制,主旨在于防范武将,其对军队战斗力的负面影响是明显的,在宋与辽、夏、金等战争中更多有具体表现。作为历史当事者的宋人,也多有论争、批评和改革的倡议。但出于对武将的成见,防范武将的思路在朝野上下居于主导地位,始终是宋代政治生活的基本语境和主流话语之一,遂导致多数改革倡议或流于空谈,或收效寥寥,陷入"急则谋之,缓则忘之"的恶性循环。宋对外"积弱"的被动格局也始终未能改变。  相似文献   

12.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大军事强国倾其国力所进行的一次战略大决战。在战争后期,由于赵军在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失误,最终导致了全线溃败。事实上,在两军实力相当的前提下,单一战略层次的失误并不容易造成重大损失,所谓的灭顶之灾,往往是由于几个层次上战略的失衡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3.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塑造了关羽、杨六郎、岳飞、秦叔宝等一批儒将形象。这些儒将受到了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爱戴和崇拜 ,产生了极其深广的影响。为何他们的人格魅力如此巨大 ?本文由表及里地剖析了儒将思想性格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揭示了其所包蕴的丰富的文化心理因素 ,以及由此体现的我们民族文化精神性格的某些侧面 ,并发掘了儒将悲剧命运所具有的文化反思功能和审美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金龙 《文史哲》2003,(4):22-27
南朝有内监、外监、制局监等监局之职 ,是在殿内侍卫的机要禁卫武官。内监主要侍奉皇帝生活起居 ,外监可参与朝廷军事指挥调度或出征 ,制局监“领器仗兵役”——负责皇帝在朝、出行时禁卫兵力的部署及征兵兴役 ,可随时接触皇帝并监督包括近侍禁卫武官在内的臣僚的越轨行为。《隋书·礼仪志六》等典志所载梁陈时期的大量名目繁多的监局之职 ,几乎都不见于正史纪传 ,其地位甚低 ,当由寒人以军功充任。内、外监及制局监渊源于魏晋之殿中监。监局所负责的是有关事务的文书工作 ,正常情况下监局归“管天下兵要”的领军将军统辖 ,两者权力、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但年幼或昏暴皇帝有可能抛开禁卫长官领军将军或中领军而让内监、外监、制局监擅自发布命令 ,调遣军队 ,形成“制局小司 ,专典兵力”的局面。传统认为因南朝监局专权而导致领军将军“拱手守虚位”,是对领军将军与监局权力的错误估计。  相似文献   

15.
《史记》中的战争场面描写,五彩斑斓,雄浑大气。以史传与战争小说为参照,《史记》战争场面描写呈现出以下特征:峻洁简净,不枝不蔓;战斗描写,泄郁抒愤;自然描写,点到为止;小说倾向,实中有虚。《史记》战争场景之所以具有强大的震撼力,与司马迁敢于打破史家"潜规则"密切相关,也源自他对前代艺术经验的广泛汲取。司马迁叙战除了以史为鉴,还有要把曾经发生过的战争活灵活现地再现于笔端的自觉意识,描写英雄们酣畅淋漓的战场搏杀也是他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6.
张箭 《齐鲁学刊》2006,3(4):45-47
战国秦赵长平之战的结局,传统说法是赵军全军覆没,战殁者5万,投降被俘者40万,降卒全被秦坑杀。但按常情,参加长平会战的秦军数至少应与赵军数持平,这样便也有45万。指挥长平会战的秦军主帅白起承认是役“秦卒死者过半”。因此按常理赵军在战败投降前也应死者过半。是故投降被杀的赵降卒数最多不过二十余万,甚至可能只有十四万余。  相似文献   

17.
1848年德国革命是德国政治现代化的一次契机。革命中出现了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资产阶级取得的一定权利,不是靠推翻各邦封建统治,而是靠各邦统治者被迫改组政府施舍的;二是革命开始后不久就分为街头斗争和议会讨论。出现这样的特点主要是由于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先天不足。资产阶级的软弱造成了这次革命的失败,断送了德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机会,对德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往学界认为 ,明成祖在即位后将塞王内徙 ,以天子守边和总兵镇边取代了藩王守边。但对已发现材料的考察表明 ,在永乐十一年四月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 ,成祖之子汉、赵二王曾先后防守北京一带 ;二王拥有较大的军、政权力 ,可以统帅大将 ,抗击蒙古 ,地位接近于洪武末年的塞王 ;永乐初年塞王内徙出于本王自请 ,成祖只是顺水推舟而已 ;永乐时留在北边的其他塞王可起拥有护卫以壮边防声威之效 ,在定位上与洪武末年的安边保国不同  相似文献   

19.
张皓 《晋阳学刊》2014,(4):37-51
南口会战在华北抗日正面战场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会战展开前,蒋介石以第13军、第17军、第68军构成三位一体和实行察绥一体的防御体系,迫使日军进行南口会战。会战展开后,蒋介石指示和鼓励汤恩伯固守南口,指示傅作义和刘汝明配合攻取张北;前项部署较为成功,后项计划未能实施。日军正面攻击南口未得逞后,乃从察北插入攻击张家口,截断平绥线。蒋介石乃实施三步计划,先是鼓励固守南口,接着指示反攻,继之部署撤退。蒋介石部署南口会战的战略意图是以空间换时间,以平绥线的作战牵制日军速沿平汉线、津浦线南下。尽管蒋介石未能调集充足的兵力,也未能解决指挥系统混乱、嫡系部队与杂牌部队之间矛盾等一系列问题,但是通过南口会战,华北抗日正面战场形成。  相似文献   

20.
2003年、2004年在曲靖市,2006年在昆明市分别发现了侵华日军绘制的云南地形图,这些地图佐证了日本进攻中国的第二条战线战略,即日军1942年5月占领云南滇西地区后,欲趁势扩大战果,谋图继续进攻滇中、滇东北,再从滇东北攻占重庆、成都,从而形成从西南进攻中国的第二条战线。由于日军兵力不足、太平洋战争失利等诸多原因导致其进攻中国的第二条战线战略破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