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宗教生态伦理在自然生态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生态危机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处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和保护地球生态的平衡多样性方面,应该重视宗教生态伦理思想在自然生态保护方面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掘宗教生态伦理思想的精神资源,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生态保护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2.
全球的宗教观念和仪式如此复杂多样,以至从一个单一的概念框架难以理解宗教。本文的任务不是试图在这里定义宗教,而是要揭示进入宗教的与自然世界的传统联系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些古代的联系为世界宗教可以在回应我们当代的环境危机中发挥作用的种种方式提供了洞见。也就是说,世界宗教可以有助于激活某种生态意识。这样一种生态意识,是人类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可以重拾、重估、重建世界宗教中历史比较悠久的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生态关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态关怀是当代道德意识与社会关怀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不同的宗教传统提出了挑战。一些宗教思想家尝试对各自的宗教传统加以重新探讨、诠释及转化 ,使之更能面对生态危机的挑战。与此同时 ,一些学者在生态问题上的探讨却又发现 ,生态危机不单是一个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问题 ,它也涉及人的精神生活。可以说 ,宗教与生态关怀有一种辩证的关系。本文以基督宗教为例 ,探讨此种宗教的生态转向 ,并以深度生态学及与其相类似的观点为例 ,说明彻底的生态关怀有一灵性之向度 ,宗教可以对环保有重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藏族对自然的神圣崇拜观念蕴含着朴实的生态意识,而其中的神山观念尤为突出。藏族人民受自然崇拜、灵魂崇拜、本教及藏传佛教的影响形成了现今的神山观念。对神山的崇拜与敬畏在藏民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各种宗教仪轨和禁忌。这些仪轨和禁忌反过来客观地保护了藏区的生态。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藏族的神山观念对在发展中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保护生态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树东 《天府新论》2009,(3):140-144
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意识是21世纪人类文明的基石性的生存意识.中国当代文学之所以具备生态意识,最大原因无疑是现代化带来的生态危机,是现代文明导致的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全面崩解.当然,生态危机的现实刺激只是促使人们意识到生态意识的重要性,但是要确立生态意识,还必须寻找相应的思想资源.从整体上看,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的思想资源有三个:西方文学和生态思想,中国古代文学和生态思想,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此外,那就是作家受到的大自然的直接熏陶.  相似文献   

6.
道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 ,道教文化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保护之“道”。其生态思想和生态智慧对于我们认识和顺应自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道教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道教的生态之“道” ,“道”与天、地、人的关系 ,生态生命之“道” ,生态保护之“道”等方面。因此 ,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道教文化的生态思想 ,使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7.
生态价值观与人类现有生存方式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 ,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 ,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而生态价值观是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理论根基。只有在生态价值观的正确指导下 ,全民环保意识才能是内在的、持久的 ,生态保护和建设才能是自然、和谐的 ,然而生态价值观的确立离不开人类现有生存方式的改变。一、生态价值观是人类改变现有生存方式的理论先导  人与自然的冲突早在 19世纪后半期就已暴露 ,并被当时杰出的思想家所认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不仅描绘了当时人与自然相冲突的景象 ,而且还深刻地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  相似文献   

8.
贵州布依族生态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仁生 《理论界》2012,(11):66-67
贵州的布依族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尤为宝贵的是其中的生态文化。其饮食、服饰、住居、宗教和生活习俗中的各种禁忌都体现了布依族人保护生态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布依族的饮食上多以粗茶淡饭为主,崇尚节俭。其所居住的房屋也多以石块为主,尤其是著名的"石板房"更是合乎生态环保要求。布依族的生活与宗教习俗中的各种禁忌诸如动植物的崇拜、婚丧嫁娶等也处处体现了这个民族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9.
胡岩 《船山学刊》2013,(3):124-129
"宗教意识"是唐君毅宗教哲学的核心概念,它被用来解释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唐君毅认为:在结构上,宗教意识表现为一个包含现实、理想以及超越活动的超越性结构;超越性结构中每一环节的不同,则决定了不同宗教意识在价值上的高下;宗教意识与道德意识、科学意识等相互制约又互相促进,从而共同构成了自我的完整存在所需要的文化意识世界。唐君毅的"宗教意识"概念从存在论角度对宗教起源做了有价值的探索,对其哲学体系的构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研究存在过于主观化的倾向,因而又可能导致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叶缤 《新疆社科论坛》2006,(3):69-70,86
生态道德意识是发展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动力来源,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育公民生态道德意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培育公民生态道德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培育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付声晖 《理论界》2010,(1):146-147
本文力图从原始宗教层面则探讨傣族宗教观念与建筑、村落之间的关系,构建出从建筑、村落到宗教意识三个层次,村落布局和空间是通过一系列宗教仪式和象征手法予以神圣化,使其与神圣产生某种联系,在神灵的保护下远离邪恶,脱离混沌,进入一个有序状态,进而与宇宙的基本秩序和谐一致,形成对居住地拥有合法性和有效性,并希望通过这点研究工作来探索傣族民居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民间童话蕴含着鲜明的生态情结,体现在强烈的生态意识、和谐共生的生态教育主题、自觉自律的生态道德观和穿插其间的生态知识几方面。其生态意识无处不在,带有理想情结,自觉自律又生生不息。人被看作是与自然万物平等相处、生存发展的亲密伙伴。其生态道德观主要包括敬畏、顺应和保护大自然,不损害自然万物,善于应对自然灾害。其中的生态知识充满童趣和智慧。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时代为宗教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体验经济的兴起为宗教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开发宗教旅游中的体验环节,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是未来宗教旅游的发展方向。在当前文化环境下,要把宗教与时下的绿色生存理念结合起来,在体验方式的开发上多下功夫,发展宗教生态体验游,是未来宗教旅游文化开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和指示,为我国开展基于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引。对上述思想进行梳理,分析基于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主要缘由、基本原则和相应路径,能够为深入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理论支撑,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流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指示精神提供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佛教生态哲学与现代生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立天 《文史哲》2007,53(4):22-28
佛教是一个以超越人类本位的立场和追求精神解脱为价值取向的宗教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佛教缘起论为人类与自然的互相依待、互利耦合提供哲学基础,佛教宇宙图式论为生态共同体理念提供参照,佛教因果报应论符合生态循环的基本要求,佛教普遍平等观则直接论证了生态平衡原理,至于佛教环境伦理,实践表明是有利于生态建设的。阐扬和演绎佛教生态哲学思想,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现代生态意识,推动中国生态现代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宗教蕴含着丰富的伦理观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探讨显得尤为必要。伊斯兰宗教对于穆斯林在人际交往、家庭、商业、生态等方面的处理上都有着明确的道德规范与规定,这些道德规范同样适用于非穆斯林。强调伊斯兰宗教伦理观,可以整合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伦理资源,唤醒现代人的道德意识,反思个人不良行为,净化社会风气,这对于和谐社会及其构建而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本质上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共生性关系,在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始终是难走的"平衡木",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已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是我国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的重要制度创新。在构建京津冀生态环保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深刻认识天津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问题,用"生态红线"的法制思维谋划国土空间的开发,以寻求破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瓶颈,对于增强天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宗教生态关怀的三个基本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梅 《云梦学刊》2008,29(2):70-71
宗教生态关怀成为当代深层生态学以及宗教道德伦理与宗教社会关怀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宗教生态关怀大致可以归结为生命关怀、灵性生活、生态胜境三个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19.
《诗经》属地,在河南省分布相当广泛,《诗经》文化遗产是河洛地区非常宝贵的财富,但目前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应该增强保护和利用意识,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提高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和经济相结合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建设河洛生态文化旅游圈,并与周边的生态文化旅游圈进行积极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农民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虹 《云梦学刊》2010,31(6):70-73
培养我国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农民中却存在着一些生态伦理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生态伦理意识的严重缺失。因此,我们应注重培养农民的适度消费、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村以及绿色消费的生态伦理意识。要切实培养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我们不仅要加强对农民的生态伦理教育和宣传,而且要引导农民加强生态伦理自律,还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