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90年代以来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其地区流向、产业流向和投资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直接投资对美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也进一步加深。本文着重从贸易规模、贸易商品结构、地区结构以及贸易收支等四个方面系统、深入地探讨了90年代以来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对美国商品贸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跨越国境流动的各种形式的总称。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表现出两大突出特点:一是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增长迅速,发达国家虽然仍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吸收者,但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明显加快;二是国际间接投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优惠性的国际借贷停滞不前,国际证券增长迅速。面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我们要抓住国内外大好时机,深入理解和运用邓小平理论,发挥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力度,综合协调,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对决定国际直接投资流向的几种理论作了介绍,然后对这几种理论作了评价和比较,指出了它们的发展趋势.最后,文章借鉴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对我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投资的现状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TRIMS协议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都对经济的运行、增长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着互联关系,各国贸易政策必然会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流向和构成产生各种影响,而国际直接投资作为将商品和服务输往国外市场的主要手段,其有关政策必然会对国  相似文献   

5.
中国服务业利用FDI的决定因素之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主流的背景下,分析研究影响服务业FD I流向的决定因素,扩大服务业FD I,对我国产业结构及其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利用多元回归模型,依据1998年至2007年10年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经过对于模型的多次修正,最终得出,决定国外直接投资(FD I)投向我国服务业的主要因素有:市场规模、服务业市场开放度、劳动力成本、人力资本以及东道国政策等。  相似文献   

6.
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1.国际直接投资保持以较快速度增长,投资规模空前扩大,作为国际直接投资主体的跨国公司获得迅猛发展。从存量来看,据联合国1996-1998年发表的历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85年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总存量为7349.3亿美元,1990年增至17168.5亿美元,为1985年的2.3倍。1994年的存量突破2万亿美元,达到23421.8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创纪录的34560亿美元,是1990年存量规模的2倍多。从流量来看,1990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总流入…  相似文献   

7.
一、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投资者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超出本国疆界的投资行为.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即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组织和推动者,而国际直接投资则是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主要手段.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组织和推动者从总量规模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总规模迅速扩大是与跨国公司的发展相一致的.1960-1985年,资本主义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余额从580亿美元,增加到6500亿美元左右,25年增长10.2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0.2%,超过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要经济活动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工业生产、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而几乎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世界跨国公司及其海外分支机构也由60年代末的7267家和27300个增加到80年代初的20000家和120000个,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据统  相似文献   

8.
论文化差异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浩 《社会科学》2004,(10):44-47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 ,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 ,国际直接投资逐渐超越国际贸易成为国际经济联系更为主要的载体 ,同时国际直接投资超越国际银行贷款成为发展中国家外资结构中更为主要的构成方式。在国际投资研究领域 ,认为文化差异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进入模式以及海外子公司的绩效水平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国际经济关系的诸多领域中,国际投资的重要性正日益增长。80年代,对主要国家来说,国际投资地位的提高,较之他们在贸易流量中所占分额更加重要。从趋势看,国际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进一步增加。国际投资不仅以其本身的作用,并以其对国际经济关系其他领域的影响,显现出它突出的重要性。国际投资的存量、流量、流向与全球性的贸易、金融、技术转让等一起,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结构性特点的决定性因素。8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的发展,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注意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组合投资不仅逐年增长 ,而且出现了两次突飞猛增 ,时间分别在墨西哥和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夕 ,这不是偶然巧合 ,而是因果关系。正是资本内流猛增 ,诱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而这种内在不稳定性恰成为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十分重要原因 (RedeletandSachs,1 998)。本文将讨论国际资本流向和结构与国际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的关系 ,并给出一个猜想 ,作为发生金融危机的容易掌握的警示指标。一、国际资本流向和结构的分析1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流量稳…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陈继勇教授等几位学者的新著《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研究》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付样问世。读后深感这是一部立论好、视角新、信息量大、特点突出的新作,值得一读,特予推荐。1.该书很好地实现了三个结合。首先,该书对国际直接投资问题的研究紧密结合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变化,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了8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发展中的一系列新现象和新问题,并对这些新现象和新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尤其是对80年代以…  相似文献   

12.
从全球的角度探寻国际投资的流向,可以发现,尽管发展中国家有着许多合适的投资机会,但更多的投资却流向发达国家。究其原因,非商业性投资风险的存在,无疑是阻碍国际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非商业性投资风险的法律保证问题,正日益引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的交叉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产业或国家的层面分析国际贸易的条件和动因,在其分析框架中,国际直接投资是不可能发生的。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从竞争市场开始的,其分析的层面也仅局限于公司行为和工业组织理论。随着跨国公司国际一体化体系的深化,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交叉与融合的趋势。70年代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两大理论分析前提的趋同和部分研究内容的交叉;80年代中期以来则出现了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一体化的理论;进入90年代,人们更多地从国际微观经济学、国际宏观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理论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微观层次的企业行为理论和工业组织理论日益与宏观层次的资源禀赋理论和国际分工理论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4.
论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文化现象薄宏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lnvestment)是以一揽子生产要素的跨国界转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投资形式。自6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已日益发展成为规模最大、最为活跃的国际经营形式,在国际市场一体化进程中起着...  相似文献   

15.
经过90年代初的调整,国际直接投资开始恢复增长。几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中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双向投资都有不同比例的增幅。1996年,世界各国共吸收外资3492亿美元,对外投资3468亿美元。比1991年分别增长120%和75%;发达国家共吸收外资2082亿美元,对外投资2947亿美元,比1991年分别增长81%和55%;发展中国家共吸收外资1287亿美元,对外投资515亿美元,比1991年分别增长69%和520%。呈现双向投资齐步发展的新格局。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双向投资或多向投资体现了国际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向(区域)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本文试图进一步分析国际双向投资的经济特征、形成原因和中国如何构造国际双向投资新框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2 0世纪 80、90年代国际投资出现惊人的发展。 80年代 ,直接投资占工业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增加了两倍。据统计 ,19 80~ 1989年 ,国际投资增长 14 % ,比世界贸易的增长率 ( 5.4 % )高 1倍 ,比世界生产的增长率 ( 2 .8% )高 4倍。① 由此可见 ,国际投资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越来越不可忽视。中国于 2 0世纪 80年代正式宣布积极利用外资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90年代初达到高峰。 1991年 ,我国利用外资达到 4 3亿美元 ,1992年达 110亿美元。② 但是 ,我国在引进外资的地区和国别分布上很不平衡。来自美国、日本…  相似文献   

17.
白玲  刘婧 《学术论坛》2005,(11):77-80
20世纪80年代以后服务业的国际直接投资逐渐增加,目前服务业已取代制造业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文章从产业发展规律等方面对这一投资转向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服务业自身特点及外部因素进一步阐述了投资转向的原因,最后指出天津市应当充分利用投资转向的机遇,利用外资发展本市服务业。  相似文献   

18.
本文立足深圳经济特区未来运用国际直接投资的问题,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 展趋向和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势,以辩证的观点分析了引进FDI与强化区位优势、产 业优势和物流优势的关系,并就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方式选择如“制度安排接轨与投资 环境优化”、“国际投资主流与引资方式调整”、“经济发展要求与投资领域开放”、“国际资 本流向产业结构升级” 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整个战后时期,国际投资的巨额增长和空前活跃(而且有越来越迅速增长和活跃的趋势),是战后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战后国际投资的增长速度不但比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要快,而且比国际贸易增长的速度也要快,到目前为止,单单私人海外直接投资,美国已达2,000多亿美元,各国总共累计约达5,000亿美元以上;另外证券、债券等间接投资和短期投资以及国家资本输出、政府投资等等数额更多,如仅“欧洲美元”这一项国际流动资金据估计目前已达15,000亿美元以上。战后国际投资的流向和形式也异常多样化了,出现互相投资、多边投资等等(如发达国家之间互相投资、发达国家个别或集体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投资,发展中国家个别或集体向发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2001,(4)
喻德坚在《社会科学》2 0 0 1年第 5期撰文《国际资本流向与国际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指出 ,2 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组合投资不仅逐年增长 ,而且出现了两次突飞猛增 ,时间分别在墨西哥和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夕 ,这不是偶然巧合 ,而是因果关系。正是资本内流猛增 ,诱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而这种内在不稳定性恰成为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十分重要原因。文章讨论了国际资本流向和结构与国际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的关系 ,认为国际金融市场内在不稳定性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之一 ,而外国组合投资增长速度的突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