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认为,王船山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的理论建树颇丰,相对而言,其工夫论方面则似有所疏略,至少没有特为强调。《庄子解》与《张子正蒙注》成书于船山六十岁以后,体现其晚年思想的发展趣向。“凝神”之于《庄子解》,“存神”之于《张子正蒙注》,都是极其重要的工夫论概念。本文将《庄子解》中的“凝神”与《张子正蒙注》中的“存神”加以对照,试图从工夫论的视角探寻船山对于个体工夫与宇宙本体之间的哲学思考,初步发现此时的船山以神为核心,通过为功于气的方式,把个体修养与气化流行的宇宙联系起来,使工夫论纳入宇宙论的视域中来,这样,内圣之学就不拘囿于心性论领域,增强人对宇宙万物的责任意识。本文认为,从《庄子解》到《张子正蒙注》,从“凝神”到“存神”之重视,这中间体现出船山晚年对工夫论的思想发展,有其前后相续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2.
吕大临先从学于张载,后又东见于二程。在问学于二程时,程颢对其关学"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自明诚"修养工夫论予以批判,并提出了"自诚明"修养工夫论。程颢认为吕大临在关学时期的修养工夫论具有现实主义的倾向,存在"防检"与"穷索"之弊。程颢对吕大临关学时期为学工夫的指点主要集中于《识仁篇》,其以"学者须先识仁"对吕大临的修养工夫论进行指导,而吕大临"默识深契,豁如也",并作《克己铭》以见意,表达了他对程颢"识仁"指点后的深刻体会。然而,吕大临并未抛弃其关学的为学工夫,他认为"自明诚"和"自诚明"是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的修养工夫。所以,关学"自明诚"修养工夫论和程颢"自诚明"修养工夫论在吕大临思想中得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3.
熊十力的立志说乃是一种阐释态度论,属于其修养工夫论的一部分,始于1924年,成熟于1949年。阐释态度来自于修养工夫,立志是修养工夫的入手处。熊十力强调必先立志而后可以读经,其实就是主张修养工夫与阐释态度先于阐释方法。以超越心理学意义的"本心"为基础来构建修养工夫论与阐释态度论,正是中国阐释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与西方现代阐释学的一项基本区别。  相似文献   

4.
韩愈的古文思想包含鲜明的修养论内涵,对于古文的学习和写作,在韩愈看来,具有修身成德的重要意义。韩愈对古文修养内涵的阐发,融合继承了荀子、孟子的修养思想,在中唐士人普遍立足佛教、道教思考修养问题的时代风气中,体现出独特的思想创造。宋儒批评韩愈欠缺儒学的修养工夫,但其对于格物致知的修养工夫的思考,又可以看到来自韩愈的影响。朱熹在工夫论思考中对待韩愈、柳宗元的不同态度,呈现出韩愈古文思想与宋儒工夫论思考的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5.
清初江南无锡儒者华希闵所撰的《正蒙辑释》,是站在朱子哲学的立场上,对张载《正蒙》一书的注释.从该书可见华希闵对张载哲学的继承与发展,也体现了张载关学在清初江南地区的跨地域影响.在本体论上,华希闵主张"气有聚散,而太虚之体无聚散",清晰地区分了太虚与气这两个概念.在人性论上,主张通过变化气质的工夫,使纯善的天地之性在人身上彰显出来.在工夫论上,认为自我反省和去除恶念是培养德性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6.
《正蒙》和《元气论》试论北宋儒道两家气论的特点常大群张载的《正蒙》和张君房的《元气论》,是北宋两部著名的气论著作。哲学界对《正蒙》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元气论》,但后者的理论贡献并不低于前者,它们各具特色。本文通过对它们的对比分析,可以明确地看到,宋初...  相似文献   

7.
张载的“以礼为教”思想从伦理实践的角度,以“可学便可行”的实践特征为理论前提,以“守得定”为问题指向,通过“上学与下达者两得之”的理论架构方法、“知礼成性”说的核心内容,将礼真正引入到修养工夫论中,从而解决了“礼论”界长期悬而未解的礼的内外问题与道德理想向世俗伦理的转化问题,实现了“内外交养”,这似可成为说明朱子感慨“横渠工夫最亲切”的最有力的注解。  相似文献   

8.
功夫论是张载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张载心性理论在个人修养、实践层面的落实和体现。张载的心性工夫论是把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与《中庸》的“至诚”“、尽性”和《易传》的“穷神知化”、“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整合和提升,提出了“大其心”的直觉体认方法。张载的功夫论表现为一个“成性”的修养过程,最终实现“至于命”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蒙昧是与智睿相差距的思想意识的暗昧性状。《周易·蒙卦》所论是古代之蒙,张载"正蒙"思想所论是中世纪之蒙,现实社会生活的流俗是现代新蒙。蒙昧阻碍着人们思想意识的真理价值观念的发展。《周易》处蒙与治蒙之论标志着中国古典的理性精神文明;张载正蒙思想具有兼综传统与时代正蒙学说的中世纪意义;漠视传统而喜近流俗是现代的新蒙问题。张载正蒙思想促使人们对现代新蒙问题进行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10.
"坐忘"是《大宗师》点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对理解庄子思想十分关键。历来的《庄子》注解者大多倾向于把"坐忘"之"坐"当成动词,从而在一种工夫论意义上理解"坐忘"。但如果仔细玩味上下文语境逻辑,把内七篇尤其是《大宗师》和《齐物论》贯通起来,可以看出"坐忘"乃别有所指,"坐忘"之"坐"并非动词,而是一个虚词。"坐忘"描述的是经由"吾丧我"而来以指向"真人"的超越境界,其实质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暗合于审美精神。通达这种境界固然需要工夫践履,但"坐忘"本身并不直接等于工夫,它只是一种境界的描述语和指示语。  相似文献   

11.
朱熹从修己治人的工夫论角度解读原始儒学的《四书》,从而建构了一个不同于汉唐儒学的学术形态,即一种工夫论形态的《四书》学。这种工夫论以知行关系为内在结构,并构成儒家所特有的“精神—实践”的把握世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朱子哲学中的代表性范畴——"敬"与"义"为切题点,重新梳理朱子的修养工夫论。认为朱子是以"敬"、"义"两分,内外兼顾,来统摄其它工夫的。朱子工夫论内容庞多,体系复杂,但均可归之"敬—义"结构中。在朱子工夫论中,"敬"与"义"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张载的"知礼成性"说是其重礼观念与"成性"理论在强化和演进中得以结合的产物.他将习礼、知礼纳入到修养工夫论中,通过礼将道德修养具体化,使人有常业,有所据守,最终达至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之境界.这样就真正使礼实现了内外合一,亦将修养工夫论具体化,在"一天人"的同时,使得"庸圣同","内外合",成为在张载工夫论中,较之于"变化气质"、"虚心"、"诚意"等方法更具特色的进德之方.  相似文献   

14.
张载提出的“心统性情”一语经朱熹阐释、发挥后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命题,但张载此语的本意却一直隐而不明。在破除此语是“孤语”的成见后,在张载思想体系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张载“心统性情’’所强调指出的是心包含性情二者。此语是张载心性论的重要命题,与其工夫修养论相关,但不能称其为工夫修养论命题。  相似文献   

15.
朱子和阳明都把"格物致知"作为修养工夫的一个核心,但二人所要"格"之"物"和所要"致"之"知",以及如何"格",却大不相同。从二人对"格物致知"的不同阐释,我们可以窥探出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以及理学与心学不同的工夫论进路。朱子和阳明的"格物致知"差异主要体现在修养工夫的着力点和的价值目标上。  相似文献   

16.
《孟子》"知言养气章"在东亚儒学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千百年以来,对于此章的注解争议最大。我们在读《孟子》的时候,必须面对和重新理解、诠释"知言养气章"。在中国哲学史或心学史上,孟子的不动心之道与告子的不动心之道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工夫论的道路和方向,显示出他们在哲学思想上的异趣,具有不同的重要意义。但是,孟子的不动心之道不仅不同于告子的不动心之道,并且超越了告子的不动心之道;孟子为自己的不动心之道,从理论上、价值伦理上和工夫践形的实践上奠定了一个儒家的心性学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敬”的心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敬是理学修养论的重要方法,而修养工夫论是与心性和天道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以“敬”为主要关切点的考察即可折射出理学经由元明两代的昌明显赫转而暗淡,继而心学大明这个演变转化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8.
《论修养》是一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建党理论专著,对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对广大党员和干部的修养,起过巨大的作用。然而,林彪、“四人帮”一伙炮制的《要害》却诬蔑《论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背叛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列举了所谓四大“罪状”。一曰:“闭口不谈无产阶级专政”,“不要无产阶级专政,去进行共产主义事业”。《论修养》虽然没有“无产阶级专政”的字眼,但它是讲了和坚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凡是认真读过《论修养》的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武装夺取政权、经过无产阶级专政最  相似文献   

19.
朱熹《四书》学其实就是一套完整的关于“修己治人”的儒家工夫论。从《四书》的文本意义及朱熹对《四书》的诠释来看,朱熹的《四书》学坚持了圣门第一义的实践精神,将儒学建构成如何成就内圣外王的儒家工夫论体系。由此可以认为,朱熹的知识学形态——《四书》学,确是非常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知识传统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20.
湛若水哲学体系的构建与易学密切相关。在阐释心学思想时,湛若水借鉴《周易》经传的思想,创造性诠释了《系辞》、乾卦、复卦,构建一套以“知几”为核心的修养工夫论。“心之体即是易体,心之几即是爻变”为湛氏易学思想的总纲,该理念高度概括了心与易通一不二的关系,积极推动了明代中晚期心学易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