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转换”工作在 2 0世纪初与世纪末得到了一种奇妙的响应 ,这一方面说明五四诗学革命中的东西方诗学互动式创造具有合理性 ,另一方面也说明现代诗学发展必须重新找回被丢失了的诗学传统。古典诗学现代转换的根本意义在于 :发掘民族诗学的文化生命价值使之成为现代人的真正价值依托。  相似文献   

2.
现代“公共哲学”作为 2 1世纪的新哲学理念 ,是一种有关社会组织与制度共同体存续根基与合理性意蕴之新的理解与阐释系统。它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场景与市场经济背景下多元文化与多极价值主体“共在”(或曰人类一体化生存与活动 )的生存场景 ,它坚持认为 ,文明时代的人类应该重新  相似文献   

3.
公共性本身首先是一种文化合理性理想,同时更是一种合主体性、合目的性的价值生存信念。公共性所具有的这一内在品格决定了现代社会文化危机的实质是“公共性价值”观念的危机,其根源在于近代以来因理性为世界的解魅所导致的“意义”与“价值”的分裂,以及“个体化社会”生存逻辑的出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和价值观方面的多元主义观念对自由主义的理想模式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文化的人格化是“后现代社会”价值转向的实质。而强调文化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引导意义的关键,是真正确立整体性生活准则及其相应的义务整体性观念。  相似文献   

4.
“反人类中心主义”理念的提出与自然中心主义并无本质的差异。其理论依据均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人类中心主义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带来了生态危机。但“反人类中心主义”尚构不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保护自然,爱护环境固然重要,但消解了人的主体性,也等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面对“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需要重新审视“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价值,进行新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5.
论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风 《学术界》2002,(4):98-107
环境伦理学中存在着两种根本不同的研究纲领 ;即人类中心主义者坚持的“经济增长瘾”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者主张的“良知的革命”。人类中心主义者所坚持的实际上是“培根 -笛卡儿理想” ,相信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对“所有的现象”进行“终极说明”。但是本质上 ,人类的本体论特征是有限的。本体有限的存在者却想凌驾于本体无限的自然之上 ,这只能是现代人的狂妄。地球是人类的生存家园 ,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根。  相似文献   

6.
追求成熟的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讨论的实质在于超越素朴的人类中心观, 反省现代性人类中心主义, 从而自觉地形成一种成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应当在生活世界的意义上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 把人类长久持存看成是最高价值, 赋予自然环境以内在的生态价值; 应自觉地用实践理性去规范实践活动, 使人类实践活动具备足够的合理性与自律性; 应把反思现代性看成是确认现代性的必要环节; 应自觉地、历史性地确立起类意识与后代意识; 在具体关注人类整体生存状况时, 还应自觉地克服和摒弃区域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活动的族类本能与常识观念是不可摧毁的,而且,试图摧毁人类中心论的观念所持的非历史、非文明的思维前提也是值得质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人类中心主义不需作出内在的批判。相反,人类中心主义需要重新定位。正是自现代以来对“现代性”的盲目追逐日益膨胀了主体性,使人类中心主义变成了一种无限的实践意识并使得当代人与社会发展陷入生存论困境。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同时需要自觉地 导向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确立发展的自我意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飞速发展的智能革命时代,数字鸿沟的产生、蔓延以及不断的加剧、升级,究其根源是狭隘的技术价值(利益)本位理念所导致的阶层间裂隙的扩大与冲突的加剧,以及新的特定社会群体之生存不平等问题的集中体现。对此,需要立足反身性理论,运用场域理论,围绕技术边界与限度、技术问题社会综合治理实践和公共性价值规制的制度安排,重新审视技术与人的社会性生存、技术美好社会的伦理文化根基、现代“技术公民”的权利以及总体性意义上技术与生活的合理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实践合理性的实质是人们依据一定的科学合理的价值体系对实践过程及其结果的价值或意义的反思与评价。因此,如何建构科学合理的理性观和价值观便是实践合理性问题的根本要求。西方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绝对理性主义、极端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些不合理的价值观成为现代化实践中各种弊端产生的认识根源。人类要真正克服和摆脱现代生存困境,就必须来一场价值观上的变革,抛弃原有价值观中不合理的内容,建构一套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体系来引导、规范和评价实践活动,从而牵引人类实践不断地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在满足人类需要的生存实践中形成的,作为人类生存实践的产物,文化必须从属于人的生存需要以及满足这种需要的实践。人的生存需要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同时又是现代文化发展的目标所在。个体的现代文化生成是通过个体自我意识的确证、个性自由的追求和现代文化的体认等环节实现的。随着文化的进步、个性的觉醒以及人的自我意识的增强,人的日常生活价值开始凸现。日常生活作为人类的家园和诞生地,滋生着每个人未来文化成长的各种潜能,陶冶着人的精神情操。但由于传统习俗的影响,当代中国公民的日常生活要想真正步入健康、文明、向上的现代生活,尚需来一场深刻的日常生活观念变革。  相似文献   

11.
胡重明 《天府新论》2012,(3):88-94,99
公共行政中管理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演化过程.作为一种普适性价值,以“主体—客体”关系作为认识论基础的管理型文化由于对人的主体性的不完整的表达而与人类实践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找寻一种新型的公共行政文化以重新发现人的主体性,就成为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国的公共行政实践而言,需要在服务型行政的建设过程中,同时建构一种服务型文化.从本质上看,服务型文化就是一种人的主体性的文化.它不但重视作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的生存与发展,而且重视作为客体的他人、社会、自然的主体性的生存与发展.只有这种基于“主体—主体”关系的服务型文化才能最终超越管理型文化,反映和融入公共行政的人类实践,同时推动服务型行政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透过文化,人类在不同层面和视角中确证着自己的本质。哲学作为人类的自我意识理论,从古至今,有一个不断向人自身回归的发展逻辑。当代文化哲学建构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回答和解决当代人类文化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尤其是面向21世纪人类发展所日益关注的人的存在、人的生存及文化环境、文化进步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问题,进而在一种自觉的意义上反映和表达人与文化世界关系的理性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与人”的关系折射着文化哲学的最基本内涵。哲学立足于人的现实存在与发展而对文化的能动思考,为文化的现实发展与…  相似文献   

13.
东亚智慧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亚的整体观同现代整体思维之间存在着否定之否定的逻辑相关性,可以为现代整体思维提供启示源泉。东亚智慧关于文明双重效应的认识以及克服文明悖论的设计,对现代人认识并疗治“现代文明病”具有参酌价值。东亚智慧的现代启示性还在于它蕴含着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因素。以“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为特征的东亚智慧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本质的演化论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的产生需要自然界提供“常态”环境,宇宙和地球演化所经历过的演化过程对于人类的进化是“非常态”环境,科学技术的本质是指人类对“非常态”和“常态”系统规律的认识和使“非常态”状态引入到人类存在的“常态”状态采取的各种中介、方法、手段等。在此基础上重新解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及科学技术一体的原因,并分析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及人工自然的关系,从而可以认为,科学技术人类中心主义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文明早期阶段 ,人们用“神灵中心主义自然价值观”来对待自然。认为自然本身是自在自为、凌驾于人之上的神。因而 ,人必须对自然顶礼膜拜。此时 ,人的主体意识尚未觉醒。文艺复兴以来 ,人们用“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价值观”来对待自然 ,坚信“人定胜天”、“人是万物之灵” ,因而 ,人类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支配自然。这一价值观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是危险的。而当代 ,人们正在建构“生态中心主义自然价值观”。它要求人类全面承认自然生态的内在价值 ,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从而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界的理性自谦。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时代儒家伦理的存在价值在于,它能为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危机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儒家伦理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能够为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思路,“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平等对话,“重义轻利”思想有助于解决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群体间的矛盾冲突,“知命”、“为己”之学可以为价值真空时代的现代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所。我们只有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对儒家伦理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在民主、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理论重构,才能发挥上述四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新儒家对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 ,并不存在什么“反现代化”的问题 ,而是对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为标本的全球性现代化运动所带来的现代性问题作一种深度的反省。徐复观典型地体现了现代新儒家在这方面的成就。他认为 ,“现代文化的性格”的弊端在于 :只重视和发展“科学世界” ,而忽视和拒斥了“价值世界”。现代人的“价值世界”的失落 ,最为凸出和最为关键的 ,是“思想”的困境与危机 :“科学世界”的过分膨胀所起的整合———异化作用 ,使现代化时代成为了“不思不想的时代”。他进而对中西文化的价值作了新的衡论 ,主张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发掘出那些西方近现代文化所缺乏而又必需的生存智慧 ,以改善两个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 ,使现代人类走出现代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8.
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身利益问题 ,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非人类中心主义从所谓自然万物都有其平等的存在权利的观点出发 ,认为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 ,应从过去的纯粹“经济的视角”转变为“伦理的视角” ,尊重并承认自然界的多方面价值。人类中心主义否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 ,但承认自然具有价值 ;同时认为 ,价值是相对于人类主体而言的 ,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价值主体。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应然基础 ,人类中心主义赋予自然的价值以新的涵义 :自然不再是处在人类活动之外的物质运动形式 ,它还是人类生存于其中且永远不能离开的客观环境 ;自然物不再只是人类物质活动的材料对象 ,它还是人类周围有机环境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三十多年来快速发展的主渠道,其进程已经达及深水区,亟需辨明本体才能校正航向.可以从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次阐明改革发展的本体意义: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本体是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以现代化为方向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其本体意义在于同时面临扬弃“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双重历史压力;而当前发展实践的本体目标则在于立足人的存在方式的演进逻辑,超越官本位等顽固文化价值,规避“片面现代性”,构建具有现代社会基础的优良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维度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 ,马克思基于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所开启的生存视界不仅使人的生存向人自身敞开 ,而且实际上导致了哲学因获得生存论维度而发生范式转换 :从抽象的非生存论哲学转向现实的生存论哲学。具体地说 ,马克思分别探讨并解答了关于人的“生存”、“生存方式”、人的生存的“实然”和“应然”的关系等三大问题。论文指出 ,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思想对于认识和解除当代人类生存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这不仅在于它们所提供的辩证生存观和重视人的生存条件的现实态度 ,而且在于它的视域仍然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涵盖当代人类生活 ,其思想资质仍然具有透视当代人类生存问题的能力。论文最后还阐述了马克思的生存论思想与西方现代存在主义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