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扩招"后的现状和原因入手,提出了转变高等教育体制和高等教育增长方式是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也是高等教育领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实现现代化高等教育体制转变和大学文化的不断提高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是最近几十年我国政府确定的主要任务之一,党的十三大更是把这个问题写入了官方文件.但直到现在,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没有转换过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然是我国学术界和政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学者们分别从要素投入、要素贡献、经济增长的路径以及市场力量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作用等多个角度,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增长方式进行了分析探索,并从不同角度对增长方式转变提出了许多政策建议,这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应对之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要认请我国的发展优势和巨大潜力,紧紧抓住"扩内需、保增长"这一政策机遇,准确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根本途径,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以人为本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建议>通篇贯穿着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国新时期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5.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完善核算体系,必须调整经济结构;第三,要推进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6.
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在转变经济体制的同时,没有转变增长模式.以经济高增长为目标,用资金高投入为支撑的"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使中国保持了年均9%的经济增长率,但却未能走出"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率-高投入"的怪圈,同时还要付出高昂的"增长成本".作者认为,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摒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发展理念,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财政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可发挥积极的作用科学的税制安排可以为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财政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提供智力支持;"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完善税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包容性增长是从经济增长的条件、经济增长的过程、经济增长的后果以及广泛的社会因素几个方面实现合理包容,从而实现有效增长的目标模式。其理论维度包括:对经济增长条件的包容、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包容、对经济增长后果的包容。从特征上来看,包容性增长倡导公正和公平,倡导了新的增长价值导向,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化,更加强调人本主义的增长。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是有机衔接和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战略思想,包容性增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目标模式,转变发展方式是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9.
《金陵瞭望》2006,(14):72-72
伊拉克“基地”组织任命新头目 6月12日.伊拉克“基地”组织在网上发表声明称,它已经任命阿布&#183;哈姆扎&#183;穆哈杰尔作为扎卡维的继任者。 胡锦涛在上海考察工作6月12日至6月13日,胡锦涛在上海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进行调研,他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迈出新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
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推进经济集约型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性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投人、组合和使用。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物质要素的投人来增加产品数量,以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要素质量改进和优化配置来提  相似文献   

11.
内生增长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着重考察了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西方内生增长理论的新发展 ,对三类新的基于垄断竞争假设的内生增长模型———产品品种增加型内生增长模型、产品质量升级型内生增长模型、专业化加深型内生增长模型———逐一加以评述 ,据此得出对内生增长理论的总体评价。内生增长理论关于技术进步实现机制的研究、技术进步对一国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说明 ,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借鉴价值。但是 ,内生增长理论在其框架结构、生产函数构造、分析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严重缺陷 ,因此 ,内生增长理论仍然只是对经济增长事实的一种“寓言”式说明  相似文献   

12.
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的企业成长理论划分为企业内生成长和企业外生成长理论两大类,对国内外主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以期对企业成长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描述,从而为进一步对企业成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区域创新能力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文章选取中原经济区作为区域研究样本,以1991-2010年为时间段,通过建立VAR模型,对中原经济区TFP增长率代表的经济增长质量与多层次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资金投入强度、创新人力资本和创新制度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短期,创新制度能力对提升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效果显著;在长期,提高创新资金投入强度和创新人力资本对提升区域经济增长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较好地解决了技术进步内生化的难题。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涉及了制度、结构、环境、文化等内容广泛的属于传统发展经济学的问题,给发展中国家重要启示,这就提出了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划分是否必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消费适度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构建节约型社会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不是空喊口号,这其中包含着一个非常朴素而实用的经济学原理:以消费的适度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消费适度增长包括合理消费率的形成和消费结构的不断提升两方面。适度的消费增长,通过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增长、提升产业结构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以促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文章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经验证据来对上述论点作出论证。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是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具备一系列条件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 ;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职工队伍 ;增强对外开放的力度 ;转变政府经济职能 ,规范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7.
农民增收与农村基础教育: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能提高农民成功应对经济失衡的能力。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相关。农民教育的边际收益呈明显递增趋势,农村基础教育普及率每提高1%,可使农民整体收入增长10.25%。教育是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和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替代关系,即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上升,就业增长率将下降,反之亦然。但是,这一替代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资本积累率、就业者平均工作时间变化率和生产效率等因素影响,改变这些因素将有助于改善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增速呈现连续回落调整态势,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持续走低,但是并不能简单地判断为周期性调整.由于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和需求结构等长期趋势正在发生逆转,标志着原有经济增长模式的终结,经济已经进入发展阶段转换时期.为此,必须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增长效益上来,通过在规模效率、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管理效率四个维度持续推动改革,激活市场活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政府与企业成长--经济转轨时期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外生成长论认为在企业同质性假设下,政府对于企业成长的作用非常关键.随着企业外部市场的完善,市场环境的趋同,企业外生成长论逐渐不能解释企业的成长.这就需要进入企业内部,将研究定位在企业异质性假设的基础上,即用企业内生成长理论来解释企业的成长,在企业外生成长论向内生成长转变的同时,政府在企业成长中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