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汉时期,贾让提出"治河三策",成为治理黄河的最早文献。"三策"后来被王景应用于治理黄河的实践中。析读《治河三策》,笔者认为贾让提出的"不与水争地"、顺自然而用之的思想,以及实地考察、比较分析而后形成决策等科学精神,仍然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2.
西汉时期,贾让提出"治河三策",成为治理黄河的最早文献."三策"后来被王景应用于治理黄河的实践中.析读<治河三策>,笔者认为贾让提出的"不与水争地"、顺自然而用之的思想,以及实地考察、比较分析而后形成决策等科学精神,仍然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3.
从内黄三杨庄聚落遗址看汉代农村民居形式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杨庄遗址发现了汉代房屋,其特点是每个庭院都是独立的,互不相连,这与传世文献所定型的汉代农村印象有相当的不同。解释这种不同,大致有两种思路:一是认定传世文献对汉代农村居住形式的记载不完备,而把三杨庄遗址所见的庭院现象视为文献漏载的汉代民居的典型形式,以此可以要求重新改写关于汉代里居的既有含义;二是把三杨庄遗址所见的庭院现象视为特例,不把它视为汉代的典型农居。贾让《治河三策》在开篇处谈及:汉代一部分农夫,在原来黄河堤内的滩地上,稍筑室宅,遂成聚落,而且是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如果我们以贾让所说的新起庐舍来观察和分析三杨庄遗址的房舍—农田的总体布局,似乎疑问可以豁然开释:这里不是汉代的寻常农村,而是在黄河滩地新垦殖区出现的新起庐舍。而传世文献所描述的闾里民居,对应的是贾让所谈及的城郭旧居。如此认识三杨庄遗址的性质,并没有降低其历史文化价值,而是更加拓展了它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4.
在《人间世》中,庄子道出了世事的三种典型艰难,即止恶之难、行事之难与守中之难,虽然充满无奈和痛苦,但他以内心合"道"力量将之化解,其应对之策具体表现为"心斋"之策、"游心"之策与"就和"之策。庄子对人内在力量的肯定和探求,为身处困境之人提出了新的视角,无为而无不为的深刻意蕴是人存在的有效价值。  相似文献   

5.
怡然 《人生与伴侣》2022,(44):75-77
<正>在长期与黄河水患的斗争中,历朝历代涌现了不少杰出的治河人物,他们因时制宜地提出了较为科学的治河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治河业绩,得到了各方赞誉。清初治河名臣朱之锡,就是这样一位治河先贤。朱之锡(1623~1666),字孟九,号梅麓,浙江义乌人,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曾任弘文院侍读学士、吏部右侍郎等职。顺治十四年(1657年)升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总督河道,提督军务。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战乱频繁,河道年久失修,黄河与运河多次决口。康熙十六年,康熙以河道关系重大,委任靳辅为河道总督。靳辅任河督后,以筑堤、堵口、修坝、疏浚为治河之策,致使河归故道。由于河工是肥差,在靳辅治河的过程中党派争斗表现得相当激烈,而康熙也正是借治河打击朝中的党派,从而加强了皇权。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分析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制约因素入手,提出了"三张皮"体制的概念,探讨了其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天然不谐调性,以及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从而提出破解之策.  相似文献   

8.
沃尔策是当代社群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以提出"复杂的平等"观念闻名于世,而"复杂的平等"是针对"简单的平等"提出来的。这里的核心观点是,沃尔策的平等观念与其说是复杂的平等,不如说是复杂的不平等。我们将分三步来论证这种观点:首先讨论沃尔策对简单的平等的批评;其次对他的复杂的平等观念进行深入分析;最后证明为什么我们把这种复杂的平等称为复杂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9.
刘鹗与罗振玉始订神交,是在光绪十七年(1891),其时,刘年三十五岁,罗年二十五岁。当时,刘鹗投效河工,致大力使郑州黄河决口合龙,声名大噪,遂被山东巡抚张曜招致,任鲁河下游提调。张幕中某些不知水利的迂腐文士,本汉代贾让不与河争地之说,主张放宽黄河河身以杜水患。而刘鹗竭力反对,写了《治河七说》,本后汉王景攻沙去淤之说,主张以“束水攻沙”之法,防止泥沙沉积,以根治黄祸。客居淮安的罗振玉,闻知上海筹赈绅士施少钦等拟以赈灾余款收买黄河两岸民地,以拓宽河身的消息,大为惊骇,即著万言长  相似文献   

10.
公元123年,北匈奴联合车师频繁侵扰汉朝河西四郡。敦煌太守张珰在朝中保守派势力占上风的情况下,勇于上书,策略性地提出解决西域问题的上、中、下三策。上策主张立即进兵蒲类海讨伐北匈奴,中策为屯驻柳中的延缓之计,下策是放弃交河城。汉朝政府经过慎重抉择,最终采纳中策。张珰"三策"为汉朝政府正确决策及时提供可行方案,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对有效推动西域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1855年黄河改道流经山东到21世纪初为研究的主要时间断限,以地处黄河下游地区的山东空间为研究的对象。在这样一个时空范围内,以山东黄河为主线,以黄河给山东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为内容,从历史的整体性进行研究,为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上,对黄河渊源的探求不仅大量地表现在历代典籍中,而且也散见于历代文人雅士的“咏黄”诗歌中。通过以诗吏互证的方法,可以勾勒出历代探求黄河渊源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人认为济水是跨越黄河独流入海的河道,因此有"河北之济"和"河南之济"的称谓,而且赋予了其"三伏三起"的神话,是与江、淮、河并称为"四渎"的一条大河。济水在北魏以后逐渐湮灭,现在已经没有称为济水的河流。济水是如何消失的,济水的遗迹又在哪里,济水消失的原因和影响又是怎样的。通过对有关济水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初步探讨了"河北之济"的变迁过程和原因及其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供求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水资源不足已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文章在简要阐述黄河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浅析了黄河断流现象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开发,可以成为我国继长江沿岸经济带开发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必须及时认定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其综合优势,主动把握关键环节,努力做出积极的对策创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优化沿岸产业结构,培育和形成新经济增长极;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区域城镇化建设步伐;实施东中西部协调战略,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与协作;推动国际合作开发,借鉴国内外的开发经验。  相似文献   

16.
根治黄河、造福苍生的愿望,从汉武帝、孙中山、到阎锡山,是个历经时空变迁,而愈显其沉郁凝重的不能了断的宿愿。正是因为这种深厚的黄河情结,才使得今天的万家寨引黄工程具有了丰富的社会意义、精神意义、物质意义、经济意义。在对万家寨引黄工程进行文学表现的众多作品中,傅如一教授的《水调歌头·万家寨引黄工程走笔》以其充沛激越的情感、流畅自如的笔触,生动细腻地表达了对这一千秋伟业的由衷赞叹,并提供了诗词体裁古为今用的成功典范。文章对这一词作的发微剖析,一方面揭示了本词作卓越的艺术价值;一方面旨在唤起一种创作共识。  相似文献   

17.
清水河地段黄河悬 沙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本底值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不同浓度盐酸、不同浸取时间来解吸不同粒度的黄河悬沙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并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铜、锌、铅、镉的吸附量,实验表明:镉极少吸附于表层沉积物中;铅的吸附本底值不随沉积物粒度变化而改变;铜、锌被吸附的本底值随沉积物粒度变小而增大。此外,浸取酸度和浸取时间对重多种的解吸影响很小,本文有助于了解黄河水中重金属的转移及归宿。  相似文献   

18.
西汉时期黄河曾多次泛滥,给人民生活带来灾难。黄河成灾的原因,既有自然的影响,亦有社会的因素。西汉政府多次组织治理黄河,从而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为后代治理黄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我国黄河流域分布着7个省会城市,它们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依托和城市群建设的核心。文章运用城市竞争力模型,比较分析了黄河流域7个省会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及其变化趋势。同时,依据城市竞争力的分项指标,对比分析了7个城市20项竞争力指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城市群建设构想,旨在推动黄河流域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朱之锡治河     
清初河患异常严重,清承明制设立河道总督。朱之锡是清代第二任河道总督,他在任期间提出了具体的治河措施并加以实施,使河患得以减轻。朱之锡为治河鞠躬尽瘁,病死于任上,因此,深受沿河百姓爱戴,死后被沿河百姓称为河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