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尤其在习近平提出“两个结合”之后,乡风文明建设价值蕴涵的阐释和具体实践的总结,成为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蕴涵在于守好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根,兴盛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是乡风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围绕这六大紧迫任务展开具体实践;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依靠组织保障、物质保障、人才保障、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是当前教育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中华民族的教育没有时间限制,我们可以在其中接受终身教育,不断学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父母把自己掌握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家庭教育,就能在孩子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塑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白洁 《理论界》2014,(10):36-43
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博爱、和谐、正义、民本。这些蕴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系统,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共有的心理情感和伦理特色,直至今日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性格,成为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心理纽带,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文化思想生成逻辑清晰地展现出:建构新型文化教育观念,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生成起点;坚持人本立场,以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根本目的的内在价值生成;弘扬“真、善、美”,以提升中华民族素质新文明观念和审美水平为目标的内涵生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新型价值体系与实践标准的生成。在探索中华民族文明素质教育路径与方法中形成实践观等全面生成的脉络,由此形成了党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实现路径与方法相互联系的素质文化范式。  相似文献   

5.
刘晓玉 《船山学刊》2018,(4):97-102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了道德内涵丰富且影响深远的优良家风文化,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重家教、严家风、爱家庭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属性的本质要求。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伦理核心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当前积极培育、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承接中华民族文明成果的深层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表达。作为认同的基本向度,民族文化的价值观认同为我们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方法。民族成员价值观认同的可塑、其政治动物的本性以及共同体权威与价值观认同的互动,是我们理解强化认同何以可能的基础和条件。在现实性上,个体成员社会性表征的固化和民族性内涵的表达,养成与共同体推崇相一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以便生成理解认同的群体视域,是强化认同实现的要求和标的。就此意义而言,所谓价值观的强化认同,无非是民族国家在特定的场阈中对个体成员所进行的教育引导和强制推崇。  相似文献   

7.
当下已经公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达致完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仍值得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这种构建应该综合中、西、马的学说——以社会主义社会根本要求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世界文明中的先进部分为重要参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固守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之根,又海纳百川,大力汲取现代世界其他民族既有之文明,有机融合,贯通创新,自成一体,用自己的话语体系表现。这样一种照顾到社会主义属性、世界优秀价值、民族文化传统三个维度,考虑到国家—公民两大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可表述为:共同富裕、公平正义、自由民主、仁爱孝敬、忠恕诚信、明礼进取。  相似文献   

8.
高旻  赵耀宏 《学术探索》2023,(10):111-117
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转化创新活力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要坚定不移推动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提高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建设能力。为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原则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价值引领,以主体形塑着力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以世界眼光推动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文化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9.
反思与整合:构建当代多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道德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明千百年的发展与和谐是靠了各个民族的自我规范、自我制约和自律机制才形成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56个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汇聚成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文明。不应囿限在“孔孟”或“儒家”的圈子里来谈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遗产,而应从更广的角度来梳理和研究中国各民族的优秀道德文明,各民族都应该相互吸取传统的优良道德观,只有进行整体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整合,才会使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民族精神不断焕发出生机。  相似文献   

10.
周初礼乐文明制度是儒家礼乐思想的源头。孔子继承和创新了西周制度文明的精神,并注入了"仁"的内核,构建了人文主义礼乐观,后经朱子的"变礼宜世",把内核提到"理"的高度,构建了终极意义礼乐观,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价值观,体现出儒家思想与时俱进,适应不同时代要求的学说风格。礼乐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理想,儒学的现代化转型,不是彻底改变其礼乐思想的基本框架,而是赋予内核新含义。  相似文献   

11.
罗丽 《北方论丛》2001,(2):97-100
伦理观念是一个民族心理文化的核心,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民族群体。汉语作为汉民族伦理观的载体,其运行的时序性是汉语伦理等级、辈次顺序的真实写照。这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平面以及语言运用中都有映射,由此也印证了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的“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的名言。  相似文献   

12.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主体是我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其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从层次上可以分为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其外在表现形式体现为由硬实力与软实力构成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综合国力;它是亿万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产生的合力。我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激发中国力量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思想极其重视人的社会属性,重视人与人的和谐相处,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崇高理想,这种思想观念对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乃至文化的昌盛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古代文学理论和作品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国学"概念,始于清未.其从广义讲,是指中国的固有之学、传统之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从狭义讲,则专指与西方学术相对、能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及其特点的形上之学、文史之学.就传统知识内容而言,其包括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和经世之学;就所涉及的古代典籍来说,则涵盖了经、史、子、集四部.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与融通,以及"新国学"观念的兴起,国学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对它的理解和诠释仍多有歧叉,所讲述的内容之界域、重点以及章节纲目等,差异不小,难有定规,并无所谓标准之国学.从当代中国文化的知识背景和时代特征来认识国学,除了要了解传统的经、史、子、集之学外,还要把握中国学术史的变化,以思想观念为经,以时代嬗变之脉络为纬,弄清楚国学的发展历史、主要思潮以及核心的价值观念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厘定国学在当代的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汉语修辞史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即研究汉语修辞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如何相互推动。文章首先将修辞现象的演变放置于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尤其是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其次,探讨文化发展对修辞演变的全方位影响;再次,探讨了修辞变化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导致当代中国青年中华民族认同感弱化;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必须强化其中华民族认同意识;把培养当代中国青年中华民族认同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重塑中华民族文化,提高当代中国青年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将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培养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中华民族历史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宪法文本寄托了立宪者对于本国国家形象的自我期许与自我想象,是对于本国国家形象的最权威、最正式的表达。百年中国宪法文本的变迁,折射出百年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宪法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功能,应当引起政治家和宪法学理论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与当代中国社会学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成了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学术界、理论界的热点之一,这中间究竟能不能提"中国模式"就有截然相反的意见.我们的观点是其一"中国模式"可以提而且必须提,其二"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是中国社会学立足现实的有效切入点,其三实地调查地方层次和社区层次是将前沿意识与草根精神结合的关键.那末,研究"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究竟对中国社会学有什么作用呢?这是我在文中着重加以说明的.  相似文献   

19.
事物指示语的研究在汉语中基本还是空白。从汉语言和汉文化的事实出发,对事物指示语的定义、存在、判定、分类、指示功能和句法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性的分析,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语和汉字的互动与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和汉字的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类型:文字与音节、语素对应,形音义一体,结构立体化。汉字适应并参与了汉语的演变:不断调整字音和字形以适应意义的扩展,形成单音的核心词和开放的多音词的巧妙配合,字义虚化生成语法模式。在汉语发展历史上,汉字为贯通古今南北、保持汉语的统一,传承民族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汉语和汉字缔造的"单音节""非形态"的特征值得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