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贾谊是西汉的一位颇有政治抱负的文学家。根据《汉书·贾谊传》和贾谊的部分论著的记载 ,可以看到贾谊的政治思想及政治主张即仁政思想、礼治思想、封建子弟、重农抑商 ,这些思想和主张对西汉乃至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们把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散文从宏观上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二者的显著区别。晁错的政论散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政治家兼政论作家的散文;贾谊的政论散文则是一个典型的文人气质的政论家的散文。尽管贾谊的文学家才华胜于晁错,但是政治家的气质却远远不及晁错,充其量只是一个政论家。正如苏武评价的那样,“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①。这也正是贾谊的政论散文不同于晁错政论散文的根本原因。读晁错的文章,往往会使人感受到一种疏直激切的流畅精神和力透纸背的深厚气韵,二者自然融合,形成强烈的合力。晁错的政论散文都是针对具…  相似文献   

3.
建立在亡秦废墟上的西汉帝国,欲求长治久安之策,用了近百年时间,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由之而产生了大量奏策表疏式的政论散文.贾谊的《论积贮疏》便是这类文章中的名篇之一.它论述经济问题而直陈时弊,关涉国家兴亡,文风峻拔锋利,流畅清新,在当时和后世都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因拟试析其经济思想,聊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4.
贾谊有王佐之才却命运多舛、英年早逝.后世在其际遇问题上形成了"遇"和"不遇"两种观点.本文结合贾谊一生的遭遇,分析众家之说,认为贾谊的政治主张在生前并未被统治者所采用,本人也遭疏远、放逐,实为"不遇".并且进一步探究了其"不遇"之因.  相似文献   

5.
用思想史的眼光来审视和解读《旱云赋》,是契合其时文学发展特质、汉赋的文体特征和作家创作个性的新视角,其中所包含的阴阳灾异思想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也与时代潮流相呼应,其内涵与贾谊散文所反映的阴阳灾异思想一起,通过知识传播实现其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散文学的初始阶段,战国时代散文学为后世散文学的发展方向作了基本规定,后世散文学的思想、方法都是由此而来。显然,要了解中国散文学的脉络,不能不从先秦散文学开始,不能不对战国时代的几部重要的散文学著作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7.
贾谊有王佐之才却命运多舛、英年早逝。后世在其际遇问题上形成了“遇”和“不遇” 两种观点。本文结合贾谊一生的遭遇,分析众家之说,认为贾谊的政治主张在生前并未被统治者 所采用,本人也遭疏远、放逐,实为“不遇”。并且进一步探究了其“不遇”之因。  相似文献   

8.
晁错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经济学家。作为经济学家,他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则是其"储蓄"思想。在汉初"无为而治"的政治背景之中,晁错的储蓄思想源于贾谊的《论积贮疏》,并将其从理论发展为实践。晁错还充分吸取商鞅农战思想,以"重农贵粟"为根本,以"增收节支"为目的,以"先边塞、后内地"为策略,最终达到了"主用足、民赋少、劝农功"的治世效果。这种"储蓄"思想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的一块瑰宝,西汉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贾谊继承了先秦的民本思想,并在总结秦亡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民本思想体系,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文章从民本思想的最初产生、儒家的民本思想以及法家的民本思想出发,全面地讨论贾谊对这些民本思想的继承;并从中看到贾谊对民本思想从概念、民本的内容以及对民本的利用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贾谊民族思想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思想是贾谊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匈奴问题 ,贾谊所阐发的天下一统的民族歧视观、理想主义的民族改造观和因俗而治的民族管理观是其民族思想的重要内容 ,它是贾谊对西汉前期汉、匈民族关系发展现状和趋势深刻思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的散文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他执着不懈的美学追求。其散文主要的美学特征表现在哲理阐发、细节描写、结构技巧和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贾谊述略     
西汉早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其学说兼有儒、道、法三家思想,这与其学术师承源自荀子有关。在政治思想上,贾谊主张:君主自身修养应实行道家的"虚静"、"无为";君主治理民众应实行儒家的"仁义"、"民本";君主对待朝臣应实行儒家的"阶级"、"礼治";君主控制诸侯应实行法家的"集权"、"削藩"。在学派归属上,从批评汉初推行的"无为"政策看,贾谊不属于道家;从指责商鞅捐弃礼义,导致世俗日败而乱至看,贾谊不属于法家;从重视"礼治",要求君主尊士爱民看,贾谊属于儒家。贾谊虽年三十三而终,但留下不少著作。不过,贾谊著作遗失颇多,至今存者仅有《新书》五十五篇,赋五篇。  相似文献   

13.
贾谊是汉代著名的思想家。贾谊的哲学思想前后期有所不同,前期是"道"的本体论,后期则转向"天地生成"的自然观;贾谊后期在自然观上趋向于唯物主义,并逐步形成无神论思想;贾谊的"理势"观正是继承并发展了"道"、"理"观点而形成的;贾谊的易学思想继承、发挥了《周易》变易思想的落脚点,并体现在现实社会政治问题上;贾谊的道术思想企图突破道、儒两家的藩篱,"究天人之际",探索世界本原,为建立一个世界模式而努力;贾谊"礼"的思想不仅仅是上层社会的润滑油,也是上下层社会之间的调节剂,是一种统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曾巩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他的经世观与明道说紧密相联,重在其道德教化,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曾巩的经世观决定了他诗文题材的多样性,也影响其为官与政事.考察曾巩的经世观,对于了解作者的为人行事和文章风格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论贾平凹散文的审美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平凹散在当代坛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为20多年来,他不断扩展散的写作内容,不断追求新的审美样式,表现出广阔的审美视野与选材能力。总括而论,贾平凹的散可以分为五个审美类型:自传类、风情类、世相类、禅思类和化类,每一种类型都相对应地承载着他的身世,他对农乡、市井群类的感悟和对民族与人类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纳兰性德的友情词所表现的是一个年轻的满族贵族公子和一群年长的汉族落拓知识分子之间的心灵的沟通、应和与共鸣。它所包含的真挚情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满汉两族人民的团结友爱,中也可看出纳兰对世事的愤懑、清高孤傲以及软弱无力的劝慰方式,表达了纳兰对仕宦的厌倦以及佛道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矛盾,反映了纳兰一贯的创作心态:凄凉里的唯美情调。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散文类型多样,具有不同于一般散文作家的兴致和情趣.这种独特情致源于作家"残月"情结制导下的体验.他的思维基质是感应思维,一种源于商州民间信仰文化的濡 染的,与"灵--实"关系选择密切相关的审美认知方式.童年时残缺的家庭生活,困苦的山地环境和成名后身体与生活的不适,构成了贾平凹的"残月"情结.  相似文献   

18.
贾谊不满汉初的乱政 ,鉴于秦的暴政而力倡礼乐教化。他远慕周文 ,近思孔子 ,学承荀卿 ,融汇道、法、阴阳、墨 ,联系实际的政治问题 ,构建起了一个较完备且具有操作意义的礼学体系。本文以《新书》为主要文本 ,着重对贾谊的礼义思想进行研究。认为 ,在哲学层面 ,贾谊通过涵摄老庄的道与韩非的德而完成了礼的本体生成构架 ,使作为外生性与规范性的礼有了形而上的依托。贾谊礼义思想颇有原创性 ,不但打开了儒道合流的基本方向 ,也极大地推进了对礼学思想的发展 ,这些一直不为世人注目。  相似文献   

19.
贾谊述略     
西汉早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其学说兼有儒、道、法三家思想,这与其学术师承源自荀子有关。在政治思想上,贾谊主张:君主自身修养应实行道家的“虚静”、“无为”;君主治理民众应实行儒家的“仁义”、“民本”;君主对待朝臣应实行儒家的“阶级”、“礼治”;君主控制诸侯应实行法家的“集权”、“削藩”。在学派归属上,从批评汉初推行的“无为”政策看,贾谊不属于道家;从指责商鞅捐弃礼义,导致世俗日败而乱至看,贾谊不属于法家;从重视“礼治”,要求君主尊士爱民看,贾谊属于儒家。贾谊虽年三十三而终,但留下不少著作。不过,贾谊著作遗失颇多,至今存者仅有《新书》五十五篇,赋五篇。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的小说《高兴》讲述了一个离开土地的农民进入城市后的生存状态,小说的主旨在探讨离土的农民,如何在城市扎根。《高兴》是一部标志着贾平凹创作思路和叙事风格发生重大转变的小说,它没有像《废都》《怀念狼》甚至《秦腔》那样,继续他的颓废、挣扎和怀乡,而是掉转手眼,通过褪尽铅华、隐去技巧、简约而索朴的叙述,宽容而微笑地捧出他对城市和生活在其间的下层人的柔软和温暖;《高兴》体现了贾平凹从尘世挣扎和心灵搏斗,走向了顺乎自然的静观,脱去了纷乱变形的精神意象,走向了清澈而唯美的简约写实,实现了对他早期朴素创作风格的超越式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