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写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之际高增杰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作为一名从事日本研究的学者,回忆过去20年来日本研究经历的历程,既为过去近20年来日本研究的发展感到欣慰,更深深感到肩负责任十分重大。中国的...  相似文献   

2.
徐正豪 《日本学刊》2008,(1):106-110
所谓《韩日合并条约》是日本帝国主义1910年采用军事威胁和强制手段一手炮制的非法的欺诈文件.日本自1905年开始就完全掌握了朝鲜的外交权力,李朝政府并不具有单独同他国缔结条约的外交权限,该《条约》也没有履行获得国际条约缔结程序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元首批准这一法律程序.  相似文献   

3.
《马关条约》百年后的日台关系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刘江永100年前,日本通过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从中国手中霸占了台湾。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对台实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才告终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又过了50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至...  相似文献   

4.
张义素 《日本学刊》2003,(5):154-159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 2 5周年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中华日本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于 2 0 0 3年 8月 12日举行报告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会长王洛林 ,中华日本学会会长刘德有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施用海 ,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 ,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顾问、藤野中国研究所代表藤野文晤及中日双方的专家学者共约 80人出席了报告会。报告会开幕式上 ,王洛林副院长、刘德有会长和阿南大使分别致辞。王洛林副院长在致辞中阐述了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意义 ,回顾了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等…  相似文献   

5.
日本政府对《马关条约》第二款第二条“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这一模糊性规定是别有用心的,其目的是借以掩盖其按既定之认识和策略去占领钓鱼岛列岛,避免清政府发觉和干扰,保证马关谈判从速进行.但日本为实现其野心,对此条款又是以清政府的理解为据,并以其他措施来保证,这是日本缔约时的合意情形.而后来对该条款的解释,无论是根据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抑或是现代世界的解释规则,都可解释出该条款包含我国钓鱼岛列岛在内.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废除《马关条约》以及盟国达成之《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为我国政府收复钓鱼岛列岛准备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对日本具有拘束力.而对于《旧金山和约》,日本政府同样也负有遵守、执行之义务,钓鱼岛列岛是其必须放弃之岛屿,也应无条件交还给中国.  相似文献   

6.
今年8月12日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10周年纪念日。中日两国领导人都已正式宣布,条约期满后将继续执行,即《条约》将继续有效。10年来。条约精神在发展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促进人员往来。以及维护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方面业已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天,在纪念签约1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条约确定的各项原  相似文献   

7.
文理 《日本学刊》2003,(5):144-153
为了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下简称《条约》)缔结 2 5周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日关系研究中心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网上学术讨论会。与会者以《条约》缔结 2 5周年为切入点 ,对中日关系中的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就中日关系中的历史、民族主义问题、传媒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并就目前大家普遍关心的所谓“外交革命”、“对日外交新思维”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坦诚看法。(一 )反霸、和平是《条约》的精髓与会者所有论文几乎一致对《条约》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8月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承办、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协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弘扬条约精神,深化友好合作——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相似文献   

9.
饮水不忘掘井人——周恩来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孙叔林今年8月12日,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纪念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不仅是当时两国关系的政治总结,而且标志着两国的友好关系又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实现了两国人民和平友好的心愿,因而具...  相似文献   

10.
在钓鱼岛争端的论战中,日本官方回避《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为代表的雅尔塔体系法律文件在确定战后东亚领土中的地位,反而将《旧金山和平条约》作为日本对钓鱼岛"主权"主张的条约法依据。本文结合历史学对"雅尔塔体系"的研究,侧重从国际法尤其是条约法角度,重点考察和论证"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雅尔塔条约体系的"强行法"特质,并分析这些条约与钓鱼岛问题的紧密关联,以批驳日本的官方主张。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二日在中国北京签署,一月十三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交换仪式在日本东京举行,从此宣告条约生效。这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桩重大事件。本文仅就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时代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历史意义,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1689年缔结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作为中俄关系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一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的研究课题。但以往研究主要是从中俄早期政治、外交、军事角度进行剖析,没有充分讨论通商因素的作用。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换一个角度审视《尼布楚条约》的性质与意...  相似文献   

13.
论“日台条约”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张茜红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和约》生效前夕,日本与败退台湾的蒋介石集团签订了“日华和平条约”,台称“中日和平条约”,即通称的“日台条约”或“日蒋和约”。该约包括所谓和平条约一件、议订书一件、换文两件、同意记录一...  相似文献   

14.
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前后张香山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以后再缔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以下简称《和平友好条约》),这是周恩来总理提出来的。周总理在和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会谈时提议,我们两国实现正常化是不是分作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田中先生和...  相似文献   

15.
从“安保条约”的修改看日美关系的演变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张健在1951年9月8日签订《对日和平条约》的同时,日美之间还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以下简称“安保条约”)o前者在国际法上使日本获得独立,后者则使日本处于依附于美国的地位。]960年日...  相似文献   

16.
1996年9月18日,国际社会历时两年半、经过艰苦的讨价还价,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达成的《全面核禁试条约》终于在联合国开放签署。由尼赫鲁1954年提出的禁止核试验的理想,首次以国际法律文书的形式得以实现。然而,这一理想的倡导国印度,最后却背弃了这一理想。首先,在8月20日的日内瓦裁军谈判大会上,印度裁军大使高斯对《全面核禁试条约》草案行使否决权,使它无法提交裁谈会通过;随后印度无视158国的赞成,仍不松动其拒绝签署《全面核禁试条约》的强硬立场,致使条约能否生效成为一个巨大的疑问。本文力图透过印度拒绝签署《全面核禁试条约》来剖析其核战略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印度核裁军立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南亚自由贸易协定框架条约》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4年 1月 6日 ,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第 1 2届首脑会会上 ,南盟七国领导人签署了《南亚自由贸易协定框架条约》。本文就这一条约的宗旨、原则、内容、特点、影响等方面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正式签署,10月23日,邓小平副总理应邀访日举行条约批准书互换仪式,条约正式生效。今年,喜逢缔约20周年大庆。在纪念签约20周年之际,重温签约历史,回顾签约以来的中日关系发展状况,揭示条约的现实意义和深...  相似文献   

19.
正特朗普退出《中导条约》不但会加剧欧洲与美国的矛盾,而且会加剧美国内部矛盾。俄罗斯一旦手脚被松绑,谁能保证它不会将中程导弹部署到古巴、委内瑞拉?普京2月2日宣布俄罗斯暂停履行《中导条约》,并下令不再就此问题主动与美国展开对话,但谈判大门是敞开的。2月6日,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在乔治城大学的一场演讲中对特朗普宣布退出《中导条约》发表了看法,她说:"我认为,这是送给普京的礼物。"  相似文献   

20.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以"主权明确、权益共享"的模式结束了北极重要岛屿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主权争议,条约在把群岛主权赋予挪威的同时,将在群岛陆地及领水自由进出、捕鱼、狩猎、开展海洋、工业、矿业或商业等活动的权利平等地赋予所有缔约国,以此建立了一种公平制度,以实现对该地区的和平利用。随着国际海洋法发展,缔约国围绕群岛渔业保护区与大陆架海洋权益是否应平等赋予缔约国的争议不断涌现,挪威凭借条约赋予的主权而制定的各项制度也不断压缩缔约国在该岛平等权利的适用空间。作为该条约缔约国、重要的近北极国家和北极利益攸关方,中国北极权益的拓展与条约平等权利的实现息息相关,鉴此,中国应坚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平等权是条约基石,主张基于条约序言"公平原则"的目的与宗旨对平等权的适用作进化解释,以保留基于平等权在群岛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享有的经济权利,对争议问题应加强与挪威和其他缔约国双边和多边沟通和磋商,以促进北极地区的稳定、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