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梵志诗校辑》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梵志诗是研究唐代社会、思想、文学、语言的重要材料,近年来更是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赵和平、邓文宽《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5、6期)对伯三四一八、伯三二一一号所载的王梵志诗作了校注,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10月出版)所收的诗更多,校注也更为详细。这些都是对王梵志诗的研究所作的十分有益的工作。但《王梵志诗校辑》(以下简称《校辑》)在校勘、注释、音韵、标点等方面都还有一些可商榷之处。今分四个方面条列于下,就教干张锡厚同志和其他专家。  相似文献   

2.
初唐通俗诗人王梵志的诗作,以其浑朴质直而又犀利辛辣的风格,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从语言角度来看,梵志诗中包含大量初唐时期的口语俚词,无疑是研究中古语言的珍贵资料。最近出版的《王梵志诗校辑》(张锡厚先生编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以下简称《校辑》),主要依据敦煌遗书二十八种不同的写本,考辨真伪,校订异同,整理出王梵志诗三百余首,第一次向广大读者展示了这位带有神奇色彩的诗人的作品原貌,为对梵志诗进行文学的和语言的研究提供了较可信赖的印本,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本文拟对梵志诗中的部分语词作初步探索,并对其中一些语词的校勘和注释提些商榷意见,请张先生和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3.
长期失传的《王梵志诗集》在敦煌石室重新发现以后,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浓厚兴趣,1925年,我国学者刘复刊布《敦煌掇琐》,其中收录了王梵志诗三种,率先揭开了王梵志诗整理研究的序幕。此后,海内外学术界对王梵志诗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发表了数以百计的研究论文,并出版了《王梵志诗集》(法国学者戴密微著)、《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校注》(赵和平、邓文宽著)、《王梵志诗校辑)(张锡厚著)等一批颇见份量的研究著作,一时蔚为大观,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4.
王梵志诗研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似乎已将进入汇校汇释阶段。然而,入之愈深,其进也愈难,梵志诗校释中所存在之难题尚多,若不精心探索,逐一解决,汇校、汇释亦将流于肤浅。笔者研读之余,偶有一愚之得,井窥管见,聊供读者参考。本文于各家论著,多有引用、商补,兹将名称、作者及简称总列于下: 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版,简称《校辑》。本文诗题、编号悉依此。) 项楚:《〈王梵志诗校辑〉匡补》(此文析为两篇,篇名全同,一载《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4辑,一载《敦煌研究》1985年第2期(总第4期)。为兔烦琐,两篇同简称为《匡补》,不加分别。)  相似文献   

5.
三、伯三二一一号文书、伯三四一八号文书均为王梵志诗的一部分(一)伯三二一一号文书的作者为王梵志刘铭恕在《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斯五四四一2王梵志诗集卷中”一条后曾作如下说明: 《敦煌掇琐》所抄伯希和三二一一号之无名长诗卷,证以此卷,知亦为梵志诗卷中。刘铭恕的意见是对的。检斯五四四一2号文书开端有“王梵志诗集卷中”、“王梵志诗集卷中”、“王梵志诗集卷中”完全重复的三句,它们是全诗的标题。据此,斯五四四一2号文书为王梵志诗无疑。而伯三二一一号文书的前十四首诗,除个别字因抄误外,内容与斯五四  相似文献   

6.
<正> 《王梵志诗校辑》第○七四首有句为“地下须夫急,逢头取次捉。一家抽一个,勘数犹未足。科出排门夫,不许私遮却。”“排门夫”一词,《辞海》、《辞源》未收,《校辑》也无注释,仅作为难词编在所附《王梵志诗语辞索引》中。按,“排门夫”是由“排门”一词再复合“夫”字而成的唐宋时俗语,意为挨家挨户闯门捉兵。“排门”词,《辞源》及《辞海》未收,它的时代较早。南朝梁何逊《七召》:“于是整容投刺,屣履排  相似文献   

7.
蒋绍愚同志《〈王梵志诗校辑〉商榷》(见《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5期,以下简称《商榷》,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仍简称《校辑》)一文,考订精审,发人深省,然千虑之一失,或在所不免。现就《商榷》“校勘”部份第24条、第64条中对“去”(一作“安”)字之校释提出意见,就正于方家。先抄录《商榷》原文于下: 24.粗饭众厨(冫食),美味当房去(266) 《校辑》校记云:当房去,原作“当房佉”,……据文义改,当房去,即美味归入各自房中去,不与父母。《商榷》按:据文义,“佉”应改为“弆”。弆,藏也,谓美味藏于自己房中。且本诗押上声韵,“弆”为上声,“去”为去声,亦以“弆”为宜.当然,“去”亦可通“弆”,但据《校辑》所说“归入各自房中去”云云,可知作者所  相似文献   

8.
王梵志是唐初一位通俗诗人。他的作品在唐宋之际有着广泛的影响,是研究此段文学史和汉语史的珍贵材料。不过在上一世纪以前,他的作品传世者并不多,只在诗话、笔记中可见一鳞半爪。1900年敦煌石窟文献被发现,其中不少写本录有王梵志的诗作。张锡厚同志根据二十多种写本,参考唐宋人著作中引用的梵志诗,经过点校考释。撰成《王梵志诗校辑》一书,于198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第一部经过全面系统整理的王梵志诗集、筚路蓝缕,贡献不小。但正因为这项工作具有开创性,所以书中存在的问题不少。杭州  相似文献   

9.
王梵志诗用韵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敦煌遗书中发现的大量王梵志五言白话诗,对庸代的文学研究和语言研究都具有十分可贵的参考价值。王梵志是我国最早的白话诗人,但因为他的诗在传统看法及正统文人的眼中过于通俗,《全唐诗》不收,以至于连诗人的生平事迹也极少记载,最近才经学者们的考证始知大概:“王梵志,唐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除伯四九七八《王道祭杨筠文》说他是‘通玄学士’,和《桂苑丛谈》、《太平广记》卷八十二有过大体相同的记载外,有关诗人的家世、履历、生卒年代,略无史籍可徵。只能考知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初唐时期,是一位来自民间的通俗诗人。”据此可知,王梵志比中唐时期以通俗诗著名的大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初唐诗人王梵志及其白话诗 王梵志在唐宋时代,多为人知晓。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有从唐大历年间到北宋初年的手抄写本,共保存下王梵志白话诗三百多首,足见他的影响远及边陲。宋以后王梵志的名字有如明星陨落,渐渐地竟不为世人所知了,直到1900年发现了敦煌石室藏书,王梵志才重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归去来”是我国中古俗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佛家语词,意谓归西方极乐净土。如:敦煌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见母罪减,心甚欢喜,启言阿娘:‘归去来,阎浮提世界不堪停。生住死,本来无住处,西方佛国最为精。’”王梵志诗:“相将归去来,阎浮不可停”。敦煌歌辞《归西方赞》:“努力相将归去来,且共  相似文献   

12.
在各种敦煌变文集辑本中,S.4571《维摩诘经讲经文》都被置于"维摩诘经讲经文"之首。敦煌学界对这件讲经文的研究包括解读其释文,以及探索其年代和文学性。但由于此卷属于长卷,在写本形态以及缺文的推补方面都还有一些重要问题需要解决。在从写本学视角探索其写本形态的演变及其影响的基础上,依据此件的讲经体例和内容进一步讨论断片的缺文问题,推补各断片缺失的文字,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此讲经文。  相似文献   

13.
马继兴等先生的《敦煌医药文献辑校》以及丛春雨等先生的《敦煌中医药全书》对敦煌医药卷子的整理校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仍有未尽善处。今就敦煌医药卷子P.3930的校录进一步做些补正工作。  相似文献   

14.
王梵志诗用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学者们研究,王梵志,唐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他是我国初唐时期来自民间的一位通俗诗人,也是我国最早的一位白话诗人.正因为他是一位通俗白话诗人,所以他的诗的用韵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口语的语音面貌,尤其是当时韵部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能透露出当时声调状况的一些信息.王梵志的创作活动主要是在初唐时期,他的诗的用韵是研究初唐时期韵部(包括韵部音值)及声调的宝贵材料.关于王梵志诗的用韵,都兴宙先生曾作《王梵志诗用韵考》一文.都氏分王诗韵部为二十五个.王力先生在《汉语语音史》中分“隋至中唐”的韵部为五十个,比都氏考证的结果恰好多出一倍.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敦煌文献《须大拏太子度男女背》英藏S.1497(甲)、S.6923(乙)、法藏P.4785(丙),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据甲乙卷辑《失调名·须大拏太子度男女·十一首》.《须大拏太子度男女背》原卷明确“父言”有四.“父言(来日见男女)”一首,《总编》校释疑“来日”是“尔母”之讹,事实并非如此;“来日”犹言“来时”;《总编》校释以为“心”或是“今”之讹,不确;“不许见”亦非不许两儿见母,丙卷作“不喜见”.“父言(世间恩爱相缠缚)”以甲卷为胜,佛经常以“树”为喻来阐释世情;并有“树下住”之喻,甲卷因“着”“住”音同而讹,而“相逢”“逢”意同,“相”又与前“相缠缚”之“相”重复,故校“相逢着/相逢树/风吹切”为“逢树住”.  相似文献   

16.
关于王梵志传说的探源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桂花丛谈》、《太平广记》转引的《史遗》王梵志传说,是研究王梵志诗的一条基础材料。半个多世纪来,中外学者对这条材料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很大分歧,由此明显地影响到他们各自的观点趋向。本文认为,《史遗》传说是一个流传干当时民间的神话故事,它的主要情节系附会佛经“柰女降生”故事而成,连“梵志”这一名字也是对佛经原型中人物称谓的袭取。探明了该传说的来源,殊有助于我们弄清王梵志诗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7.
解放前,王重民先生从巴黎图书馆录出编号为伯氏二五五五的敦煌唐写卷子中七十二首诗(包括佚名诗五十九首和马云奇诗十三首),作了些整理工作,惜未定稿。1977年,舒学同志在王先生录文的基础上,参校了北京图书馆所藏缩微胶卷,以“敦煌唐人诗集残卷”的名称,首次刊布这七十二首诗于《文物资料丛刊》上。高嵩同志曾赴河西走廊,青海湖一带,进行实地踏勘和考察,对七十二首诗中一些地名位置作了探索,于1980年写成《敦煌唐人诗集残卷考释》一书。1982年出版的《全唐诗外编》又将这七十二首诗,收编入第二编里。他们校辑、流布,研究这些唐代佚诗,作出很大的努力,但也容易造成错觉,使人误以为这七  相似文献   

18.
马继兴等先生的《敦煌医药文献辑校》对敦煌医药卷子的整理校勘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仍有未尽善处。本文从八个方面辨认了该书没有认出或误认的15个字。重新点校了该书没有读懂的一段敦煌医药卷子。  相似文献   

19.
敦煌俗文学作品是研究唐五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的重要资料,在汉语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特别是以白话为主的变文、王梵志诗、愿文等社会经济文书,保存了大量“字面普通而义别”、“非旧诂雅义所能赅”的唐五代俗语词,研究这类俗语词,对于推究古今汉语演变之轨迹,考索宋元白话之源流,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钱道静 《南都学坛》2002,22(4):123-123
<正> 20年代初小诗兴盛时,曾有大批诗人从事小诗创作。但在小诗作者中,写作最早、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冰心。冰心的小诗忠实地记录了冰心的心灵世界和情感轨迹,体现出冰心创作的基本态度和一贯追求:创作“真”的文学,表现“真”的人生。 一、冰心的小诗深情地赞颂了真挚的母爱 母爱是冰心“爱的哲学”的基础,被诗人视为生的慰安、爱的典范。冰心小诗中着力表现的母爱源于她与母亲的深厚感情,母亲对冰心深挚的关爱培养了她对世界的敏锐感受力和温和细腻的性格特征,而冰心对母亲的感情也非常真挚,一直把母爱当作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诗情的重要来源。“母亲呵!/这零碎的篇儿,/你能看一看么?/这些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