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红楼梦>中,宁国府贾蓉之妻秦可卿,品貌双优,体现了作者的"兼美"审美理想.这位女性在历史上的原型可能是:明代英国公张懋的"冢孙"妇游氏.游氏的母亲是弘治时期的隆庆大长公主.游氏德才兼备,因病早夭.明代著名文人边贡,曾亲自为她撰写<墓志铭>.  相似文献   

2.
贾宝玉的原型究竟是谁,作为《红楼梦》研究的重要问题,学术界观点纷呈。笔者认为贾宝玉的原型可能是:明代靖难功臣荣国公张玉嫡长孙,英国公张辅嫡长子,早年职封勋卫,终因痴呆病发未能继承张氏世袭爵位的张忠。  相似文献   

3.
4.
对贾府原型地点的研究,是红学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小说中,贾家在南京有巍峨的老宅,在北京也有敕造的府邸。本人认为:贾府故事可能是以明代靖难功臣荣国公张玉、英国公张辅家族事迹为原型。南京原本有张辅的英国公府,随着永乐迁都,北京不仅也有御赐的英国府第,还有张辅二弟张輗的文安伯府,三弟张軏的太平侯府等建筑,这很可能为贾府的创造提供了原型。而大观园则可能是将位于北京内城东北的"英国公家园"与位于北京内城西北的"英国公新园"融合写成。  相似文献   

5.
薛宝琴怀古诗的前五首,吟咏与男性相关的遗迹,所涉内容,是真人真事真实地点.诗歌借古喻今,似平是在咏颂明代张氏家族荣国公张玉和其子英国公张辅、文安伯张(祝)、太平侯张軏,以及其侄永乐中曾任工部右侍郎的张信等五位人物的杰出事迹.也与小说中贾氏家族荣宁二国公、贾敬、贾赦、贾政故事相互呼应.  相似文献   

6.
关于《红楼梦》的本事研究,自从胡适先生“自叙传说”问世,学术界多认同曹家即贾府原型一说、然而,以雪芹生平思想及曹氏家世而论,这种观点实在无法解释小说中的诸多矛盾,如果仅川“艺术虚构”为遁词,似乎过于简单草率.《红楼梦》与作者曹雪芹的矛盾其实指向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即小说明人痕迹太浓.即使经过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改创加工,这痕迹仍然掩饰不了也抹煞不去.也许,曹雪芹根本无意掩饰.《风月宝鉴》可能本是明人旧稿,《红楼梦》主体故事——贾氏故事可能源出明代.  相似文献   

7.
朝鲜《兔子传》的原型故事与佛经故事具有同一性,从印度故事到朝鲜《兔子传》的诸阶段中,人们可以看到佛经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变异,原来简单的动物寓言演变成了情节完整的民间故事。而在中国和朝鲜,这个民间故事又进一步改编成了小说。  相似文献   

8.
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贾府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这个钟鸣鼎食之府,赫赫扬扬,历经四世,到了宝字辈时,才开始衰败。文章试结合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通过解读《红楼梦》中王熙凤、探春、薛宝钗、秦可卿四位女性家政管理实例,探析贾府衰败在家政管理方面的原因,其中有正面的经验,但更多的是反面教训,值得借鉴和深思。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在《红楼梦》文本中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贾赦、贾珍之流道德败坏、荒淫无度的腐败生活,真实地镜像了清朝贵族纨绔子弟"假礼假体面"、真败家的虚伪本性。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一部隐秘曹家历史的小说。“元妃”即是隐喻“康熙”。康熙驾崩形成的政治环境变化,导致曹家遭受革职籍家的毁灭性打击,是“虎兔相逢大梦归”的隐秘涵义。这一导致整个家族彻底败落的塌天之祸,结束了历经曹玺、曹寅、曹颙和曹覜三代“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繁华之“梦”,是“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寓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从"身份"的角度重新审视贾宝玉的人物构成,可以发现:贾宝玉首先有个五色石身份,突出了"无材"特性,奠定了他身份的矛盾基点;继而为神瑛侍者身份,突出了"情"特性,与五色石身份构成了一个标准矛盾体;最后转为甄士隐身份,突出了"空"特性,完成了"自色悟空"的主题阐发.正是这三种身份,共同构成了贾宝玉独特的身份内涵.  相似文献   

12.
贾环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弱势人物典型。贾环的性格与人品的形成完全是他的家庭环境教育与影响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关注弱势者的生存对于维持整体的和谐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原型批评角度看,《红楼梦》中有深层的母体回归意识,贾母可视为主母神原型,母神有守护与救世之能,她于俗世时间消隐(肉体衰败)关乎“家族”及其“屋宇”的荣盛状态.贾母见证俗世时间的流转并贯串百年家族的兴颓,既是开枝散叶的主干起点,亦成了完美的乌罗伯洛斯圆.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后四十回所写贾宝玉读书中举,并未与前八十回贾宝玉的思想、性格相悖。后四十回林黛玉劝贾宝玉读书赴考,是前八十回的自然发展,完全符合生活实际。各种指责文字都是出于对后四十回的偏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它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而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书法,也被曹雪芹运用其中,充分发挥了书法的文化与交流作用。书中关于书法描写的方面很多,这些内容与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密切相关。本文拟从《红楼梦》文本入手,通过对书法方面的描写进行研究,进而探讨其文化意蕴与内涵。  相似文献   

16.
论《红楼梦》的多重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性是《红楼梦》的总体审美风貌,其体现在爱情悲剧、青春挽歌、生命祭歌、人生悲剧、文化悲剧、女性悲歌和封建社会悼歌七重悲剧中。它们呈“网”状交织,构成了《红楼梦》丰厚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17.
如果以女性文化视野解读《红楼梦》,可以发现曹雪芹以独特的生命体验,面对“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的社会现实,通过对荣、宁两府及诸多女性尤其是“金陵十二钗”女性群体形象、贾宝玉女性化形象的塑造,揭示一群女性凄美的命运,表达了对女娲所处的远古女性世界纯真生存境遇的寻觅、呼唤、回归,从而透露出强烈的悲剧意识,构建了一个寻觅女性世界的理想家园,而这一家园却永远失落了。  相似文献   

18.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族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9.
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在故事情节的布局、人物关系的配置以及回目句法的创制等方面巧妙地运用了对称艺术手法,使《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从内容到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恒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的忧患意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患意识是《红楼梦》的重要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红楼梦》是封建社会末期的"盛世危言"。它明写的是一个家族的衰落,实际反映的却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即被人们称之为的"康乾盛世"。贾府的衰败过程和衰败原因是"康乾盛世"衰败凝缩和缩影。历史证明了作者思想的正确性和预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