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时,部分在中国的外籍专家经过慎重思考后决定留下,还有一部分回国假期结束后如期归来;针对歪曲报道中国抗疫的部分西方媒体,他们主动告诉人们中国的真实情况,传递中国防控疫情的真相。由这些外籍专家共同撰写的融媒体图书近日由中国外文局新星出版社正式出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外籍专家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2012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活动近日启动。北京、南京、成都等49个候选城市将经过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等严格、公正的多方权威评判,最终产生10个外籍人才眼中的中国魅力城市。  相似文献   

3.
《国际人才交流》2004,(7):32-32
2004年6月,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第六批外籍院士6人,从而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人数达到45人。这6名外籍院士分别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肖荫堂,法国科学院院士杰马里·莱恩,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N·杰尔,法国科学院院士、巴黎巴斯德研究所教授盖伊·德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洛克菲勒大学教授托斯登·威塞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姚期智。新当选的外籍院士都是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并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知名学者。中科院外籍院士达到45人  相似文献   

4.
《国际人才交流》2013,(11):51-53
从2010年开始,本刊每年邀请在华外国专家对中国城市进行评价,评价范围主要集中在外国专家所在城市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政策环境、公共服务环境,最后请他们评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十强城市,深圳每年入选,排名靠前。外籍专家为什么如此青睐深圳?他们对深圳还有什么样的建议和要求?2013年9月17日,本刊与深圳市外国专家局联合在深圳举办了一场“在深高层次外籍专家座谈会”,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2014"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北京、苏州、西安等30个候选城市将经过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等严格、公正的多方权威评判,最终产生10个外籍人才眼中的中国魅力城市。本次活动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国际人才交流》杂志主办,旨在以外籍人才眼光发掘中国城市魅力,宣传中国城市。"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活动自2010年起,每年举办一次,迄今已  相似文献   

6.
, 《国际人才交流》2012,(12):14-16
2012年与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相关的话题和新闻引人关注。本刊编辑部从一年来众多的热点中,选出八大热门话题。它们之中有的直接与中央领导相关,展示了中国领导人以及当代中国的国际情怀和视野;有的涉及我国对外国人的管理,反映了中国对外籍人才来华理性管理的最新走向;有的与奥运、诺奖以及十八大热点事件相关,从中可以看出外籍专家和外籍人士的贡献与我国引才十年全球关注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出入戒备森严的央视大楼,为24小时滚动播放的中国电视节目而奔忙。目前,与央视签订聘用合同者每年已达69人,与央视有着实际工作关系而未签约者也达十几人。外籍团队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走向世界不可缺少的生力军。为了探访了解这个不为大众所熟悉的外籍专家部落,本刊记者专访了央视海外节目中心副主任兼英语频道总监江和平及部分外籍专家。  相似文献   

8.
具有半个多世纪辉煌历史的外宣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37个语种都引进了外籍专家,专家的正式编制已达到78人,每年临时聘用人数达25-30人,引进人数每年递增,2005年计划增加至150人。发展势头迅猛的中央电视台目前每年有正式签约外籍专家69人,另外,有着实际工作关系而未签约的外籍专业人员也达十几人。被誉为“中国之声”的《中国日报》目前专家数量已经增加到20多人……中国媒体吸纳海外传媒人才数量增加迅速,但是,由于在薪酬待遇等方面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吸纳国际一流传媒专业人才时,仍然有些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9.
伴随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对外籍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对外籍人才需求的领域和信息搜索渠道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正在成为外籍人才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0.
近日,2016“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评选活动由我国海外人才引进和国际人才交流合作这一领域权威媒体《国际人才交流》杂志、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联合举办,旨在以外籍人才眼光,发掘中国城市魅力,宣传中国城市。“魅力中国--外国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活动自2010年起,每年举办一次,迄今已成功举办六届,引起海内外各界广泛关注。作为国内唯一完全由外籍人才参与评选,由诺贝尔奖得主、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外国专家、“外专千人计划”专家等参与的外国专家评委团队评出的最有魅力的中国城市,成为外籍人才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1.
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争取最高的客户满意度,作为企业公民,为本地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是华晨宝马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这是我和我太太第五次来中国,2009年2月我们还会回来,还在河北师大物理系任教。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和我太太退休以后要来中国?为什么在可以颐养天年的时候还要继续工作?  相似文献   

13.
"龙代表了中国,也代表我的偶像李小龙和成龙。我爱中国,爱中国武术,所以我也起了个中国名字——陈爱龙。"  相似文献   

14.
“生活在中国如同乘坐高速火车,列车前进方向明确,乘客却不知道下一个拐弯的地方。”新西兰外国专家艾德文·马厄(Edwin Maher)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时,这样表达了自己在中国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麦启安用时3年拍摄制作了一部全面深入地向西方公众介绍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现状的8集系列纪录片《龙腾》。  相似文献   

16.
上海合作组织是唯一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而我是这个组织的首任秘书长,当时感觉这对我是一个挑战,而且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17.
皱纹的出现是无法避免的,衰老也是无法抗拒的,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在山西省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美国老年病学专家爱瑞克·沙培诺把他的经验与中国医生共享,推动了医院老年病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100年来,清华大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清华17万毕业生中,很多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世界上首获诺贝尔奖的两位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也曾在清华学习。在清华培养的人才中,还有钱学森、朱光亚、钱三强等著名学者,他们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耶鲁以清华大学为荣,因为耶鲁从清华大学建校初期就与清华有紧密联系,清华的前5任校长有4位部曾在耶鲁学习过。  相似文献   

19.
采访之前,对这位从华尔街回来的"海归"的想象,是一位财经杂志封面上的重量级人物,颇有些忐忑。他在华尔街投行做到了技术主管,在美国创立了风险投资公司。回到国内,他不仅负责了中国证券史上规模最大的技术系统项目,更为中国的证券业制定了自己的数据交换标准。  相似文献   

20.
虽然目前全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危机,但是航空业仍有望保持持续增长,中国市场将是航空业发展的重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